“他还只是个孩子啊”网友:那又怎样,孩子就可以让他放肆吗?

“你一个大人,怎么还和孩子计较”,“不就个**吗”,“孩子还小,你就不能体谅一下吗?”,“哪个孩子不调皮?”,“等你有了孩子你就明白了”,“他还是个孩子,他懂什么啊!”等等。

这些话我们基本都是耳熟能详的,“他还是个孩子”已经成为了很多中国家长最不要脸的借口了。

“还是个孩子”,本质上是种放任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网友:那又怎样,孩子就可以让他放肆吗?


钱文忠说:“我们在不断地让步,为自己找理由,为孩子们开脱。”“还是个孩子”,已经成了某些中国家长最不要脸的借口。孩子犯了错,你说“他还是个孩子”,逃避惩罚,也逃避了责任,你为了自己找了聪明的理由,还自诩得意,但你肯定没想到,其实,你害了孩子。

从出生那刻起,孩子就是全能自恋者,世界以我为中心,必须无条件满足我的要求。你一直把孩子当孩子,那他就永远都是个“孩子”:不思考行为的后果,更不承担后果的责任。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网友:那又怎样,孩子就可以让他放肆吗?


于青写道:“当你不把一个孩子当作完整的独立思想体看待时,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用不着拥有理性,不用为自己的举动负责,更不用考虑他人的感受——一个完全的利己主义者就此养成。”

“还是个孩子”本质上是种放任,让孩子逃避教育、约束和惩罚。并在心理上暗示,你可以不用为你行为负责,久之,人格缺口越放越大,从最初的“熊孩子”,变成最后的“熊大人”。

别觉得现在“还是个孩子”,将来就有可能是个恶魔。

现在的孩子,犯错成本太低了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网友:那又怎样,孩子就可以让他放肆吗?


钱文忠说:“现在的孩子,犯错成本太低,他们根本不明白,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我们对孩子没有已写控制、抑制、约束,一味以爱的名义对他们让步,这样的教育不对的。”

成本低来自两方面,一是社会:在法律层面上,社会对孩子的保护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了,甚至出现了不少孩子专挑法律漏洞而犯罪的行为。而学校的老师已经到了不敢对学生大声说话的地步了。

当然,更多的则来自父母。

家长舍不得管,社会不敢管,已经成了中国教育的悲哀,而所谓的快乐教育也演变成了放纵教育、随性教育、只要孩子高兴一切都行的教育。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网友:那又怎样,孩子就可以让他放肆吗?

为了孩子,请守住底线

一个错就是一个错,即使改过来也有痕迹,要是改过来太容易了,我们就会轻易地犯错。

孩子犯错,一定要受到惩罚,让他明白,你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哪怕你是孩子。父母不懂得教育孩子,社会定会狠狠地教育他。

心理学家说,年幼时的无意识破坏,经过长辈溺爱的纵容,就是造成了熊孩子自我意识的扭曲。

若不及时纠正,就会胆大至「天下皆我妈」的程度。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网友:那又怎样,孩子就可以让他放肆吗?


孩子犯了错不可怕,而且犯错也是孩子成长的契机,但这需要父母能够积极引导孩子去反思,从犯错中学到经验、得到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纵容,和稀泥。

成长是要从学会承担责任开始的。

如果真是为了孩子好,就不会把孩子一直困在自己的保护圈内,阻止他长大。

还有一种,是以爱的名义无底线纵容孩子,这类父母往往也都是“爱无能”的父母。

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以为一味地给予就是爱,他们也从来不肯正视问题,因为那是他们自己也迈不过去的坎。

万事包办、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是对孩子能力的剥夺。

过度代入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情感视同孩子的情感,是对孩子意志的侵占。

孩子做了错事,一句“他还是个孩子”作为遮掩就不听不看不管,则是对孩子认知的蒙蔽。

说到底,不是孩子长不大,而是父母根本就不想让孩子长大,因为长大最终指向的是独立,而他们害怕自己不再被需要。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网友:那又怎样,孩子就可以让他放肆吗?


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纵容孩子的一切,为他提供一个绝对自由的乐土,还是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真正有能力为自己负责的人。

前一种爱,会剪断孩子的羽毛,把他终身困在一个看不见的笼子里,看似是在不需要规则、没有束缚地成长,但实际上,孩子失去的才是真正的自由。

不过,大部分没有办法给孩子立规矩的父母,要么自己就没规矩,要么是知道规矩和界限在哪里,但就是狠不下心来要求孩子,又或者立不立规矩,全凭自己高兴。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网友:那又怎样,孩子就可以让他放肆吗?


说实话,我很反对严厉地惩罚孩子,但彻底放任甚至事事迎合孩子也是相当糟糕的事情。

缺乏规则和行为边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并不会让孩子觉得快乐。这只是父母一厢情愿的认为罢了。

孩子只会感到混乱、无序、缺乏安全感。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会有独立的需求,他需要了解这个世界的秩序和规则,同时,他也需要不断地去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

这些都是孩子真正需要被满足的需求。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网友:那又怎样,孩子就可以让他放肆吗?


如果父母不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划出清晰且明确的界限,就有可能导致两种极端情况。

一种是孩子会逐渐膨胀到认为自己拥有无限的权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全世界都要围着他转,另一种就是孩子的内在和行为都变得失控。

孩子并不是只有长大了才需要懂规矩。

作为父母,对孩子说“不”很重要也很必要,但说“不”也是有技巧的。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网友:那又怎样,孩子就可以让他放肆吗?


设限的时候,你可以参考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看看你设这个限制,是因为自己当下的情绪,还是真的有这个必要。

第二步,如果有必要给孩子设限,请带着联结地说“不”。

先共情孩子的感受,然后,简单明确地对他说“不”,态度需要坚决,但语气可以温和。

重点是,你要帮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界限在哪里,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第三步,采取行动。

当孩子被拒绝时,他当下的“想要”没能得到满足,很容易产生失望、沮丧的情绪,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可以对他表达充分地理解,但这不代表父母就要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网友:那又怎样,孩子就可以让他放肆吗?


如果孩子变得不可理喻时,光动嘴是不行的,还需要采取行动,阻止他的不理性行为,避免伤害或是破坏的发生。

这个时候,你还可以倾听孩子。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破坏物品的前提下,允许他哭,允许他自由地表达。

当他把大量的负面情绪宣泄出来后,他才会恢复到可以正常思考的理性状态,接受你的“不”。

这个过程同样也在塑造着孩子的大脑,帮助他成为一个更有判断力、更能做出明智决策和行为的人。

正因为他还是个孩子,所以,请从小就教会他规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