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作诗文,曲折有法”:精致秀丽的江南园林

在江南一带,散布着许多精致秀丽的古典园林,这些园林原属于封建士大夫阶级的第宅庭园,供极少数人游乐。它们以小巧精致、平易怡人见称于世,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帝王离宫苑囿的独特风格。

“如作诗文,曲折有法”:精致秀丽的江南园林

在封建社会,园林的所有者都是政治地位较高与经济富裕的官僚地主。江南地区一向是政治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自然条件上,可谓得天独厚,水道纵横,湖泊罗布,山石易得,气候温润,土地肥沃,草木华滋,为兴建园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早在东晋时,会稽王道子营建第宅时穿池筑山,竹树林列,顾辟疆也在吴郡建造了园林。五代时吴越钱缪父子据杭州,其子广陵王元暸镇守苏州,好治林圃,他的部下,也相与营建园林。南宋时江南园林以吴兴为最盛,在《吴兴名园记》中记录了园林三十四处。苏州杭州是官僚集中的地方,也是园林胜地。到了明清,由于科举登仕途之风大盛,促使大量新官僚产生,江南地区更是文人荟萃的地方,因此,私家园林的分布更广,数量更多,造园活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至今说来,保存得多而完整,布局结构之精致,要数苏州古典园林了。

“如作诗文,曲折有法”:精致秀丽的江南园林

一、江南园林的特色

江南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一支重要流派,在建筑艺术上发挥了很高的技巧。它有哪些主要特色呢?

首先,江南园林的所有者,无论是官僚地主、巨商或是经济条件较差的文人墨客,他们都爱好闲静舒适的居住环境,能于倘徉俯仰间寄情于自然景物。为了达到虽居城市而有山林之趣,以调剂精神的目的,便在居住的第宅之外,始而莳花植树,进而疏池叠石,建置一座极其幽静曲折而富于变化的园林。

这些园林有的以水面胜,令人如置身江湖之上;有的以山石胜,令人如置身幽谷;有的以林木胜,如置身森林之中;有的以花卉胜,如面花海。这种园林实际上是住宅的延续和扩展,它紧连住宅,十之八九四周围有高墙,都是封闭性的。

“如作诗文,曲折有法”:精致秀丽的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的面积,大型的不过十亩上下,中型的在五亩上下,小型的在一、二亩以下,可谓小矣。然而布局却“如作诗文,曲折有法”,在有限的土地上,以人工营造出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古代匠师利用自然,顺应自然,将水石亭台、厅堂楼阁、花墙游廊、小桥曲径巧妙地安排在方寸土地上,搞出了千岩万壑、清潭碧流、风景如画的“咫尺山林”。游人漫步园中,景随步异,观之不尽。园林虽处闹市,夹在密集的房屋中间,却“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犹如山村河湖的一角,隔绝尘嚣,别有天地。

江南气候湿热,园林的风格与色彩都以轻巧雅淡为主,在以青绿为主的自然背景中点缀秀茂的花木、玲珑的山石、柔媚的流水,其间配置轻盈玲珑的建筑物。建筑物多用大片的粉墙为基本色调,配以黑灰色的瓦片和粟壳色的梁柱,在白墙上衬以水磨砖所制的灰色门框、窗框,组成异常温和素净的色调,造成既有适当对比,又能统一调和的效果,给人以幽曲而不沉郁、秀丽而不华糜、精巧而不绚烂的感觉。

“如作诗文,曲折有法”:精致秀丽的江南园林

二、叠山理水

山水是园林中造景的重要因素,在中国造园学形成的初期,就为造园家所重视。长期来匠师们以人工仿效自然,多利用地形叠山理水,“自成天然之趣”。所以,在自然山水的概括、提炼和再现手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汉代至今的三千年间,我国的叠石造山,创建景物,极富特色,其中假山组合往往模拟真山,形象生动,富于变化,是其他国家的园林所少有的。

江南古典园林多数在城市中,为满足园主们的不同需要,叠石造山的处理方式也很有出入,其中规模最小的,在住宅的客厅或书房的前后庭院内,或置少数石峰,或累石为山,或依墙而造石壁,点缀花木,构成各种山景。小型园林也有以山景为全园主体的。稍大的园必须有山有池,並常用掘出的池土,与叠石相配合堆造假山,裁植花木。其中有的假山也能做到峰峦回抱,洞壑幽深,宛如真实山林。

“如作诗文,曲折有法”:精致秀丽的江南园林

有的则于池边水面构筑危崖峭壁,或叠成高低起伏的池岸,其下再建石矶钓台,使山水的结合更为完美。体形高大的假山,为了扩大视野,往往在山上建亭阁,俯瞰全园或眺望园外,达到扩大空间感的目的。假山既可划分园景,又为增加园中的安静、降温、隔尘等提供条件。总之,江南园林从整体布局到小空间的处理,大则叠山造石,小则布置一、二湖石,创造了很多当地特有的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假山,用土、石筑成。土石假山能创造出雄伟或秀丽的风格,现存江南园林的假山,年代较早的有明万历末年张南阳所造上海豫园假山以及嘉定的秋霞圃、苏州的艺圃、五峰园、洽隐园的假山等,和它们可能同时的有苏州的耦园、南京的瞻园和无锡的寄畅园的假山;年代较晩的有清乾隆年间戈裕良所造苏州环秀山庄假山,常熟燕园假山。体形最大的豫园假山用不见土的做法。一般假山的石壁和洞谷等也都全部用石,仅在山顶山后覆土便于栽植花木。这说明了明万历以来的四百年间,江南园林的假山以石多、土少为其主流。

“如作诗文,曲折有法”:精致秀丽的江南园林

园林中各种形式的水池,处理有聚有分。聚则水面弥漫,四顾辽阔,分则莹回环绕,似断似续与崖壑花木房屋等互相掩映,构成幽静的景色。在聚分之间,依园的大小斟酌处理。小园聚胜于分,大园虽可多分,但仍留出较大的水面,使宾主分明。总之,水池的布置应结合需要和地形,灵活掌握,达到为函林増色添趣,也利于园内雨水的积聚与排除,调节气温和澄清空气。

三、传统造园手法

江南园林的艺术效果,往往因园而异,各有风彩,尤其是屋顶造型多变,翼角轻盈,使建筑物有的挺拔有力,有的平缓舒展,都赋予了轻巧活泼的形象,从一个方面表现了江南园林建筑所独具的风格,它与北方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适成对比。水有散聚之分,山有峻岭平岡之别,如在苏州园林中,拙政园的布局以水为中心,曲折弥漫的水面占总面积五分之三,主要建筑物皆临水而筑,方向差不多都随地形而改变。狮子林以假山曲折见长;留园以建筑群独步;恰园峰石冠群;网师园更以迂回曲折、小巧玲珑而称雄;沧浪亭则以开阔的水面与它园争奇。明代造园家计成,在他所著《园冶》中说:

“构园无格”对造园作了精辟的概括。下面谈谈造园的一般手法。

“如作诗文,曲折有法”:精致秀丽的江南园林

因借:“巧于因借”是造园的一法。“因”就是因地制宜,为造园的基本原则。江南园林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条原则进行建设的。如苏州拙政园就是利用洼地积水,整理成池,造成了一个以水为主的水景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借”即借景,是重要园林艺术手法。如常熟西部在虞山的东麓,城市园林均借景虞山。赵园、虚霩园等园内水面较广,衬以平岡小阜,后以虞山作屏,俯仰皆得,其周围筑廊,间以漏窗,园外景物,更觉空灵。苏州园林多位于市井之中,园外可借之景不多,就用园内“对景”,替代“借景”,“借景”可说是园外的“对景”。如拙政园中部自枇杷园出北侧园洞门,偶见北岸雪香云蔚亭掩映林木中,是“对景”杰作。雪香云蔚亭一带,对景枇杷园犹如是小园“借景”大园。

“如作诗文,曲折有法”:精致秀丽的江南园林

对比和衬托:对比和衬托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园林设计也多采用。我国造园艺术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普通,取得了成果。例如苏州网师园从山石丛错的“小山丛桂轩”往西,经过一段曲折的走廊后,忽然出现一片较大的水面。在厅堂的一面是开朗的风景,另一面是庭院小品。水池的一边是房屋,另一边是山石花木。在形体、色彩、质感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园林增加了神采和风韵,在“对比”中“寓大于小,小中求大”的手法也是江南园林中常见的。在有限的范围内经营,必须通过空间的大小、明暗、闭合或开敞,横长或纵深,高而深或低而浅等变化,组织有节奏、有对比的空间体系,才能获得“小中见大”,层叠错落和不可穷尽的幻觉。

迂回曲折:曲折园林最忌一览无余。江南园林大门内常用假山树丛或房屋走廊围墙等阻隔视线,使人几经转折还未窥见全园的面貌。在空间构图上,峰回路转,开合收放,层层叠叠,变化无穷,即使不能步移景异,亦做到左右逢源,应接不暇,遍历全园后自有余音绕梁耐人寻味的感觉。为了达到曲折迁回的目的,常将全园划分若干景区,各区都有风景的主题和特色,构成各种不同环境气氛,造成园内有园,景外有景,变化多姿的局面。这是江南园林扩大空间感的基本手法。例如苏州拙政园“远香堂”北面一区是山媚水秀的江南水乡风光,南面的嶙嶙峰峦,垒垒岩石,另是一番峥嵘崔嵬的峻峭山景,周围还有水光潋滟的“小沧浪”水院、“海棠春坞”等景区。它们不仅风景的主题不同,而且在空间组合上,或大或小,或敞或聚,环境或幽曲或开朗,建筑物或高散或小巧,给人印象是不相类同的。

“如作诗文,曲折有法”:精致秀丽的江南园林

白粉墙的利用:江南网林除用假山、树木来划分空间外,廊、墙、屋宇等建筑物也是划分空间的重要工具。其中特别是白粉墙,几乎比比皆是。大量的墙面如果缺少有韵律的变化就会使人厌倦。古代匠师们对此很费心机,创造了许多新颖的特殊手法。通常沿墙建造走廊、亭子;或在墙上开设不同花纹的漏窗或门洞。乍看宛如画廊,使墙壁显得玲珑轻巧。通过漏窗、门洞可以欣赏园内外的景色,一幅幅活动的画面层层重叠,几片芭蕉,几枝翠竹,隐约可见。还有一种大的空框窗,可以从这种空窗中看到重重门户景致,使人感到深远清亮,创造了

“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由于空间的相互穿插渗透,加强了层次感,开拓了园景的深度,在咫尺范围内给人以不尽之意。

为了使白粉墙更富于变化,匠师们有时将墙头做成曲折起伏的云墙,微波伏卷,状若行云,在墙隅或墙下,叠山石数块,翠竹几枝显得十分幽丽。更有那以白粉墙为底,以树木、花卉、藤萝、假山为前景,随着日光的强弱投映于白墙上,构成水墨般透明的画面,十分飘逸清远。从唐人“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的词句中,可知利用树影供观赏是一种传统方法。

“如作诗文,曲折有法”:精致秀丽的江南园林

​四、结语:

江南园林反映了我国古代的造园艺人善于从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自然美中不断吸取养料,通过反复实践,从中创造出中国式的造园原则和手法,丰富了世界造园艺术宝库,成为我国一份极其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今天的园林设计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