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業經緯丨美業面臨“用工荒”,大學生是不是好選項?


美業經緯丨美業面臨“用工荒”,大學生是不是好選項?

美業經緯丨美業面臨“用工荒”,大學生是不是好選項?

“3000塊你可以僱來大學生,但卻僱不來農民工”,這句話表面上在調侃當代大學生的“廉價”,其實也側面表明大學生不再是稀缺資源。

自2012年“90後”正式步入職場起,往後的每一年都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2019年也不例外,應屆高校畢業生達834萬人,規模再創新高。

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不少收入可觀的行業卻長期遭遇人才緊缺,比如美業。

大學生“就業難”與美業“用工荒”彷彿像兩條平行線,永遠沒有交織的可能。

究竟哪裡出了差錯?

No.037

美業經緯丨陳露潔、黃書陽

望而卻步:高薪之下亦無大學生?

據BOSS直聘研究院數據顯示,用工需求最為旺盛的15個藍領崗位中,美容美髮需求佔比4.4%,平均月薪為7590元,高於大部分行業平均月薪。

美業經緯丨美業面臨“用工荒”,大學生是不是好選項?

美業從早期的野蠻生長到現在不斷趨於成熟和規範,新興的業態和服務模式在不斷湧現,人才永遠是企業無法迴避的問題,企業需求一批高學歷人才在經營管理上有所建樹。

但就業本就是個雙向選擇的動態過程。找到一份工作對於很多大學生,特別是高學歷畢業生來說並不是特別困難。企業在選擇的同時,也在被選擇。

與此同時,美業在就業環境中處於劣勢,對口專業有限,招聘難度大。且人們對服務業的刻板印象一直存在,認為這種服務人的行業不體面,也進一步加劇招聘難度。

社會對美業也存在一定偏見,美業很少公開宣傳,每個人都是“少說話、多做事”、“悶聲發大財”,信息十分閉塞。普通人對這個行業的認知有限。尤其近年來,媒體不自覺地妖魔化這個行業,人們管中窺豹,更是在心裡劃下一道道深刻的鴻溝。

剛畢業的大學生可能沒有去過美容院,但他一定曾在手機上瀏覽過“美業公司讓員工跪地互扇耳光”這種字眼的新聞。在一些高校招聘會上,相關專業的學生首選還是醫學、醫藥類工作,對於美容美髮行業,既不瞭解,也怕被忽悠。

閉塞的行業,且負面新聞加身,不僅降低大學生對美業擇業傾向,也導致從業者的不自信,從業者的不自信影響行業形象,進一步加大招聘難度,形成惡性循環。

美業經緯丨美業面臨“用工荒”,大學生是不是好選項?

行業快速發展中,出現非正常現象實屬尋常,但如果繼續保持行業信息閉塞、不自律、不開放,只會讓以往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人才培養:沒有人才一切歸零

行業快速發展,人力成本的支出也是難以控制規劃的。

以往的美業大多以單店為主,經營崗位設置少,因此企業對人力需求不明顯,但若要走向連鎖經營,就需要企業有明確的職能分工和人力支撐。很多經營管理者會從下層往上提拔,但如果內部沒有完整的培訓機制,員工在角色轉變過程中,往往會顯得吃力。

海南紅瑞集團之所以成為行業常青樹,就是因為他們重視人才,總部有著完整的培訓機制。從前端招聘到後端培訓,總部每年向各個部門、門店輸送“作戰人員”800餘人,在2018年投入總部建設的費用就高達3000萬。

美業經緯丨美業面臨“用工荒”,大學生是不是好選項?

海南紅瑞培訓

資金的投入最能說明企業的重視程度。重要的不是這個數字,而是你願意在可承受範圍內投入多少。很多企業嘴上說著重視人才人力成本,卻在人力成本支出上斤斤計較,原地空想餡餅,無異於守株待兔。

但是,資金的投入並不是盲目的,大學生離職率高也是讓美業企業家頭疼的問題,大學生大多以“個人發展空間不足”為由,離開企業。

這批新生代勞動力在人生追求上和以往的人相比有很大變化,他們中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和來自少子女的家庭。他們把職業發展放在首位,致使原企業採取高工資、強約束的管理方式受到極大的挑戰。

對於美業老闆來說,選擇大學生,更多的是看重他們身上的潛力。比起技術,企業更期待這股新鮮力量的注入可以打開現有的局面。

“不只是做服務,大學生在應對困難時,還會扮演‘大腦’的角色,扭轉被動局面,他們有時候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北京留指間董事長阮夏君認為,大學生自我價值需求強烈,更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提供更好的服務。

與普通從業者相比,大學生關心的是專業技能能否得到運用,自身發展能否長遠。並且最懂年輕人的永遠都是年輕人,“年輕化營銷”是目前大多數品牌營銷時不可繞開的話題,“80、90後”甚至“00後”市場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美業經緯丨美業面臨“用工荒”,大學生是不是好選項?

大學生作為正年輕的一批人,不管是在管理、運營模式上,還是營銷、宣傳手段上,都更容易觸發年輕群體的共鳴,引領行業新潮流。

相較於“團結”、“不損害團隊利益”,現下的美業更需要這種執行力強、有創造力的人來提升團隊能力。

賣方市場,不再是企業招人的思維模式

中國美髮美容協會會長唐德高認為,美業人才缺失,年輕群體不願意進入美業的原因,一方面是現下大學生的擇業觀,美業難以滿足大學生的自我價值實現,給予一條多元且可持續發展的晉升渠道,另一方面是因為很多企業還處在一個賣方市場的心態:“與學校僅停留在表面的合作。學校培養人才,自己只是在幫助學校消化學生。”

唐德高坦言,這種想法很狹隘。在培養人才過程中,學校完成理論梳理,行業實際的認知是需要實踐,這需要企業進行配合,企業要清楚,人才成本的投入,最終是服務於企業,服務於美業,過多企業沒有正確認識到這點,所以在與學校配合的過程中較被動。

如今,各行各業激烈的人才競爭,說明了大家都充分認識到高層次人力資源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特殊作用,這種情況下,迴歸專業,培養高素質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美髮美容協會在政府的支持下,正在不斷推動“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是基於美業存在的學徒制框架,鏈接社會知名手藝師傅與校園體系化教師,共同培訓學生,將文化專業課與技術能力有機結合,之後反哺於企業,或者學校直接向企業輸出定向人才,促進服務業各領域人才資源有序自由流動。

美業經緯丨美業面臨“用工荒”,大學生是不是好選項?

在美業的未來,懂服務,有管理意識的人站出來,成為行業發展的掌舵手,是美業的“必需”,而帶著創造力,生命力的年輕人就是在海面上“掌握風雨”的人。

俞敏洪說過,“毫不誇張地說,我是從年輕人身上拿錢最多的人,其實不是我投資年輕人,首先是年輕人投資我。這個世界未來永遠屬於年輕人,不管年輕人有多少的缺陷,一定是年輕人的世界。”

我們必須永遠相信年輕,才能跟這個時代掛鉤,跟未來希望掛鉤。對美業來說,亦是如此。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