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短笛弄風山寫意 牧歌穿林樹含情

——意韻雋永的牧童盆景


文丨王松嶽 兌寶峰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唐代呂岩(即神話傳說中的呂洞賓)的《牧童》詩,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唯美的鄉野畫卷: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輕拂,牧笛悠揚……如此景、情交融,因“牧童”而鮮活、因“短笛”而生動……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何華國作品《閩越遺韻》(榕樹)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吳成發作品《美林樹展書畫春》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趙谷雲作品《牧崗猶見少年時》(老鴉柿)


牧童形象進入畫家和詩人視野是在唐代。從儲光羲的“圓笠覆我首,長蓑披我襟。”李涉的“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到杜荀鶴的“漁父晚船分浦釣,牧童寒笛倚牛吹。”尤其杜牧那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更是膾炙人口,傳頌至今。是唐人確立了牧童“騎牛、吹笛”的行為特徵和“無憂世事,樂於天性”的情神面貌,使牧童形象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特定的文學意象和理想的化身。古往今來不少詩詞、美術、音樂、戲曲等藝術形式都有表現,而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中的牧童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王小軍作品《鄉趣》(金雀)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王小軍作品《牧歸》(檉柳)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王小軍作品《雨霽含煙圖》(檉柳)


中國盆景藝術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形成“源於自然,高於自然”的藝術法則。以“自然風物”表達思想情感和審美理念,將山水畫理、詩情畫意濃縮於咫尺盆缽中,猶如“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盆景藝術家精心雕鑿的作品中,有不少是用牧童的形象來引申意境的,這類盆景的造型千姿百態,有叢林式、水旱式、大樹型等等,都擺放有牧童與牛的配件,以點明主題,營造出一種田園風格,極富詩情畫意。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何華國作品《乾坤一景》(榕樹,86×142cm)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郭錦津作品《牧童》(火棘,130×120cm)


這些帶有牧童形象的盆景,題名多以《牧歸》、《暮歸》、《牧歌》、《鄉趣》、《鄉情》、《牧童春歌》等為主,也有截取、模仿創作古今吟誦“牧童”的佳句名章作為題名。其風格或清秀典雅、或質樸自然、或情趣盎然、或古樸雋永、以各種形式表現田園牧歌般的恬淡與安謐,彰顯人與自然的和諧。這種輕鬆、自然的生活情趣恰恰迎合了人們對鄉情的依存與懷念,尤其是現代人對改變環境、遠離城市喧囂、迴歸自然的渴望。這些作品中安然自樂的鄉村生活淋漓盡致的表現,是對繁華、喧囂的挑戰,是對彷徨、無助的魅惑,是對嚮往、渴望的召喚,咫尺畫卷彷彿就可使喧騰的心靈得以安寧和慰藉。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梁鳳樓作品《夢迴童年》(石榴)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牛得槽作品《故鄉情》(榆樹)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宋代雷震《村晚》),清新、悠閒的“牧童”、“老牛”,對“青山”、“美樹”的渲染,所構成的完美意象,與繁華紛擾的現實生活的鮮明對比,使盆景藝術作品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和藝術的魅惑,那愜意、祥和、閒適的山野風光和田園生活著實使人憧憬、嚮往……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王小軍作品《故鄉情》(檉柳)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王小軍作品《拂柳》(檉柳)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王小軍作品《憶春天》(月季)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王小軍作品《歲月如歌》(月季)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董曉華作品《山鄉春早》(赤楠)


短笛弄風山寫意,牧歌穿林樹含情,一組盆景佳作欣賞

▲吳成發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