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八卦比礼貌赞美更能增进信任?细说《赞扬与责备》中的反常识

你为什么想要从公司跳槽到高校工作?

因为我觉得在高校工作,人际关系会比较简单。

认为在高校的人际关系简单纯朴的人,大概没听过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这句话:“高校里的勾心斗角让我向往中东局势的简单纯粹。”(University politics make me long for the simplicity of the Middle East.)


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有的工作场合都难免充斥着人际间的互相评判,象牙塔也不能例外。实际上,只要有两个人,他们之间就会展开一场微妙的你来我往,大家都会在内心进行判断,看对方是否值得自己的信任,再决定要如何与对方进行互动。

是靠近,还是远离?从我们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就开始不断在做这道判断题。

大脑告诉我们要靠近一个人的时候,他/她身上一定闪着某种我们欣赏的光芒,让我们忍不住想要大加赞赏;

而当大脑告诉我们赶紧逃离某个人的时候,他/她身上可能藏着某种让我们感到威胁或厌恶的特质,让我们不禁腹诽。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对他人的一言一行进行评判,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本能。但我们内心真实的评判,未必都会宣之于口,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让我们保持“礼貌”以维持人际和谐。


01 礼貌:隐藏的真实评判,拉远人际距离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讲文明、懂礼貌”,这是道德规范在作为法律的补充,维系着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转。

什么是懂礼貌?

懂礼貌不仅仅是对不起、谢谢你,它最基本的规则要求是我们不能伤害别人的自尊和感情。

不认可对方的行为,不能直言不讳;

看到对方想要掩饰的事情,要假装没看见;

不管撞见多么好笑的场面,为避免尴尬,要云淡风轻地转身走开;

当对方夸夸而谈自己的成就时,不管内心多么厌恶与轻视,还是要微笑地鼓掌:“好棒啊!”“真厉害!”;

遇到总是重复问愚蠢且低级的问题的人,要压抑住内心的怒火,温柔地答复“没关系的,下次不懂再来找我哦!”


每一次“礼貌”的背后,都可能藏着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激烈交战。

更令人失望的是,无论我们表现得多么云淡风轻、亲切可人,对方依然能够推测出我们是不是真心,就像我们也总是能第一时间判断出哪些人是真心赞美我们、哪些人只是敷衍应付我们一样。

当我们对一个人很有礼貌的时候,通常意味着在我们内心的评判体系中,这个人是“点赞之交”,我们之间的距离还没有近到可以共享秘密,从这个角度来看,没错,礼貌的确让人际交往充满了和谐,但也让彼此的信任度打了个折扣。

毒舌八卦比礼貌赞美更能增进信任?细说《赞扬与责备》中的反常识

02 八卦:口口相传的潜在评判标准,增强人际信任感

比起礼貌,八卦听起来要刺激得多。

“八卦”(gossip)的本意是人们与教会中的兄弟姐妹(god-sib)或亲密好友的聚会,到今天已经演变为我们对别人的品头论足和闲言碎语。


实际上,“八卦”是智人在进化中击败了其他哺乳动物的重要原因。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在距今7万年至3万年间的认知革命之后,人类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彼此之间开始用更加精密复杂的语言进行信息的沟通交流。但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类交流的信息不只限于捕食打猎及敌害等生存必须的信息,还包括彼此之间的信息,例如“谁跟谁比较好”“谁讨厌谁”“谁很诚实、谁是骗子”等八卦,而正是这些信息让他们得以发展出更紧密、更复杂的合作形式(当然还有制定复杂的屠杀战略),并逐渐构建起现在的庞大的、覆盖全球的协同网络。

作者甚至非常坦率地在文中提到:

即使到了今天,绝大多数的人际沟通讲的都还是八卦。这对我们来说真是再自然不过,就好像我们的语言天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生的。你认为一群历史学教授碰面吃午餐的时候,聊的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吗?而核物理学家在研讨会中场茶叙的时候,难道讲的是夸克?确实有时候是如此,但更多时候其实讲的都是哪个教授逮到老公偷吃,哪些人想当上系主任或院长,或者说又有哪个同事拿研究经费买了一台雷克萨斯之类。

《生活大爆炸》真实地佐证了这一说法,难道我们追这部剧追了十二年,是为了看他们几个物理学家解决哪个宇宙的终极问题吗?!在十二季里,我们看的不就是他们边吃饭边絮絮叨叨地八卦嘛!

毒舌八卦比礼貌赞美更能增进信任?细说《赞扬与责备》中的反常识

如果你的微信同时也是你的工作工具,不妨翻翻看,在沟通工作任务之外,你花了多少时间在聊与工作无关的八卦?

如果觉得难以统计,可以直接看看研究结果:发展心理学家罗宾·邓巴通过分析人们的时间分配发现,在我们20%的社交时间里有65%是用于八卦,而这一现象是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的。

再想想那些电视剧,尤其是家长里短的那些“长篇巨制”,如果缺少了那些背后的八卦和小道消息,而全部是礼貌的寒暄文暖,那将是多么的无聊啊!


八卦并不只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它之所以能够一直保留在人际交往中上万年,正在于八卦本身存在着巨大的价值,可以让我们了解到”礼貌“背后所掩藏的他人真正的评判标准。

在八卦的环境中,我们能够更真实地了解什么样的行为会被鄙视、什么样的行为值得赞赏,什么样的人会被小圈子所接纳、而什么样的人很容易被排挤出去。在对其他人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进行指指点点、品头论足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评价体系,并“以人为鉴”修正自己的行为。

另一方面,八卦让小圈子的成员更加团结,一个能共享八卦和秘密的朋友,才是真正值得信任的朋友。当我们愿意跟某些人一起讲八卦的时候,前提是我们判断这个人值得信赖,不会将我们私下的点评告诉当事人;而某些人愿意向我们提供八卦,更是代表了我们自己是被信任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比起礼貌的赞美,毒舌的八卦更有利于维系人际间的信任关系。


03 赞扬:用量用法需小心,使用不当易将蜜糖变毒药

除了八卦之外,真心的赞美也会增加彼此之间的好感度。

在言语之外,模仿是一种微妙而含蓄的赞扬方式。婴儿已经会通过模仿家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喜爱,而成人则会在人际沟通中下意识地模仿对方的姿势、习惯、面部表情和音量音调,我们对对方越是喜爱,模仿得也越多,这被称为“变色龙效应”。

很多教育学家会告诉家长:不要打骂孩子、要多表扬孩子!

还有一些人力资源培训师会告诉团队的领导者:要在团队里营造彼此赞扬的气氛,促进团队凝聚力!

的确,赞扬会让我们的体内分泌内啡肽和催产素,前者会让我们产生欣悦感,后者会促进人与人的亲密度。但赞扬是个很难操作的行为,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反效果。

毒舌八卦比礼貌赞美更能增进信任?细说《赞扬与责备》中的反常识

对孩子来说,不加区分的沉浸式赞扬反而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并容易让孩子养成畏难的习惯。

有些家长相信罗森塔尔效应,相信如果自己一直表扬孩子、对孩子倾注全部的心血和爱,就能让孩子表现得如自己期待一样优秀。孩子确实会内化家长的赞扬,并根据家长的评判来建立自我概念和对自己的认知。但问题也正在此。如果家长是不加区分的赞扬,不管孩子做了多么简单的一件小事,都要夸赞一番的话,在没有家长赞扬的时候,孩子的积极性就会骤降,他们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会根据成人的观察来表现出成人所期待的样子,以博取成人的关注和赞赏。

还有一些家长会夸奖自己的孩子“太聪明了”“我孩子就是机灵”,这种赞扬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固定心态,将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聪明和天赋,一旦遇到一些复杂又困难的问题,他们会为了维持自己的”聪明人设“而很快放弃而惧怕尝试之后的失败。

那么家长要怎么表扬孩子比较好呢?

中国古语有云“天道酬勤”,听起来俗套,但对孩子来说,这种”努力才会有回报“的成长心态,会让他们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更有毅力,更愿意去尝试挑战。所以在表扬孩子时不妨多强调孩子的努力和在做事过程中展现出的坚持和勇气,让孩子了解到成人所赞美的并不只是天赋、外貌和其他难以改变的因素。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中有不止一个孩子的时候,如果家长经常刻意表扬其中一个,而打压另外一个,意图让孩子之间形成竞争,实际上那个被表扬的孩子也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很多心理学研究甚至发现,那些“妈妈最喜欢”的孩子都有极为清晰的自毁症状(self-sabotage),他们会暗中破坏自己的成就来减轻内疚与焦虑。

家长的赞扬反而让孩子感到内疚与焦虑?

设想下,这些受到家长表扬的孩子,一方面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持续受到家长的表扬,不知道会不会自己哪天表现不好了就要被批评;另一方面,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兄弟姐妹没有受到家长的表扬是自己的错,是自己抢走了家长的关注和赞美。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平衡不同孩子之间的表扬呢?

最重要的是,不要将对孩子的赞扬当成稀缺品来诱发孩子们的竞争,对一个孩子的赞扬并不代表要剥夺其他孩子接受赞扬的权利。家长完全可以发现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闪光点,给予不同的赞扬和肯定。


不仅是父母与孩子这种相对不对等的关系中,赞扬容易变成伤害;在成人之间,赞扬有时也会被误解、误用甚至滥用。

一种情况是不走心的赞扬会让人觉得非常敷衍,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亲密关系中,则很容易让对方觉得“你怎么一点都不了解我!”这种情况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有时被莫名其妙赞扬一通,反而觉得是不是在暗示自己其他方面做得不行。


另一种情况是将赞扬变成一种操控别人的手段。

“你做的饭可真好吃!”“你是世界上最体贴、最温柔的人了!”当你做饭、收拾家务干得腰酸背痛的时候,瘫在沙发上的老公来这么一句,你是不是想气得把垃圾桶扣他头上?还要用“体贴”“温柔”这样的词语来给你灌迷魂汤,这种赞扬如何接受,往往会变成一种束缚和负累。

毒舌八卦比礼貌赞美更能增进信任?细说《赞扬与责备》中的反常识

在职场上,我想很多人会对“能者多劳”这句话深恶痛绝,听起来好像是赞扬,实际上就是赤裸裸的剥削。

记得奇葩说第二季有一场的辩题是“同事能力弱,要不要帮他力挽狂澜”,我们在职场中的确也有可能会遇到一些总需要别人施以援手的同事,这其中有一类尤其值得注意,他们总是在事后可怜巴巴、满眼星星地望着你:“你可太厉害了!你又救了我!没有你我可怎么办啊!”不排除他们真的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但还有一种可能,在某个瞬间你会觉得,他们跟那些把“能者多劳”挂在嘴边的人一样,习惯了通过赞扬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毒舌八卦比礼貌赞美更能增进信任?细说《赞扬与责备》中的反常识

04《赞扬与责备》:贯穿一生的评判

讲礼貌不如讲八卦?赞扬别人反而容易造成伤害?这些毒鸡汤仅仅是《赞扬与责备:剑桥大学的沟通课》(Passing Judgment: Praise and Blame in Everyday Life)这本书里的一点点内容的扩展和个人的解读。

《赞扬与责备》是剑桥大学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Terri Apter)的著作,她一直从事家庭动力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作品曾获得《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卫报》等知名媒体的推荐。

在这本书里,作者将赞扬与责备这两个每天都会在生活中上演的人际互动压缩在200多页的内容里,但读完这本书,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将这200页的内容扩展到自己的一生中加以理解与应用。

毒舌八卦比礼貌赞美更能增进信任?细说《赞扬与责备》中的反常识

作者开篇便以自己为例,讲述了我们如何从每天醒来便开始评判别人,“下意识地把赞扬与责备的态度带入每一次与他人的交流之中”,又是如何根据别人的表情、眼神、短促的感叹词、肢体动作,感悟出其中带有的赞同或反对、正面或负面的态度。

我们之所以每时每刻都在做着这样的人际交往的决策和判断,是因为我们也在时刻留意着来自别人的评判,因为事关我们的尊严。被赞扬时,我们的自我得以巩固;而被责备时,我们的自尊受到伤害。整个世界的人际网络通过这样的互动,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进而形成特定的道德规范与社会准则。

在有限的篇幅里,作者分门别类地讨论了在亲子间、伴侣间、同事间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等不同场合里的赞扬与责备的作用与反作用,援引了大量的研究实例加之附证,读来有物超所值之感。


说到最后,如同面对任何一本工具书一样,读者一定会问的一个问题是: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作者在每部分的最后都给出了一些tips,例如改善家庭的评判体系、增加伴侣间赞扬与责备的比例等等,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自己去翻书看看,每个人的实际需求都不一样,这里不再展开详述。


于我而言,理解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是行动的开端。

如作者所说,评判是贯穿一生的,我们应该关注于理解与反思,而非压抑。理解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有可能存在的诸多偏见,反思我们在评判他人与被评判时所关注的要点,进而不断地修正和改善,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我们永远无法做到放弃对他人的评价,也永远无法阻止别人评价我们,但我们可以做到,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不被我们自身的偏见与狭隘所误导,也不被他人的甜言蜜语与信誓旦旦所迷惑;在接受到他人的赞美与责备时,既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也不会盲目妄自菲薄。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尽可能让我们内在的评判体系全面而客观。我们当然没有办法在有限的时间里体验所有的抉择与诘难,也无法了解所有的评判标准与行为指南,所以我们要与家人、朋友、同事进行互动讨论来拓展自己的理解,要读小说、看电影、听新闻来间接体验不一样的人生;要在这里读一本书和阅览一篇书评,来扩展对于这个课题本身的认知。


在BBC著名科幻短剧《黑镜》(Black Mirror)第三季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未来的某个世界里,每个人都生活在评价体系中,所有人都要给别人打分,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评分;自身评分越高的人,给别人打分的权重也越大;而分数低于2.5之后,就会被当成精神病人统一囚禁。于是所有人都要努力打造自己的完美形象,拼命迎合别人的喜好,练习微笑的角度、亲切与每一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热络”地聊天,每一次的“相逢”都是一次命运的审判。

毒舌八卦比礼貌赞美更能增进信任?细说《赞扬与责备》中的反常识

幸好,我们现在还不需要将评判做得这么“兵戎相见”,尚可以彼此真诚地赞扬、与朋友尽情地八卦!

如果你觉得这篇《赞扬与责备:剑桥大学的沟通课》书评写得还行,不妨赏个赞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