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看看洒脱的摩梭族怎么办?

编者按: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因为婚姻牵扯了太多的利益纠葛,太多的不自由,婚姻需要纯粹,更需要自由。摩梭族的婚姻传统习俗中男女双方维系感情的唯一路径就是感情,一旦发生感情转淡或发现性格不合,随时可以切断关系,这种高度自由的男女结合方式你可以说其较婚姻关系更为纯粹,也可以说其真的很随性。

在内地,如果新闻报道一个地方一个女的终其一生不婚,但孩子很多,这些孩子只知道其母是谁,而不知其父是谁?舆论会怎样?

我想通常国人的想法是这样的:这怎么可以呢?先不说是否违背了法律,但最起码违背了道德,一个女的怎么能这么不检点,生活作风严重有问题,走在路上,人们也会对其指指点点,背后戳其脊梁骨。并且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好的,这样的父母太不负责任了·····

但在我国国内,有一个地方的民族却不这会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这样很正常,并且他们也是这样做的。他就是云南少数民族摩梭族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看看洒脱的摩梭族怎么办?

花房

摩梭族是一支很令人感到“奇葩”的少数民族,人数很少,大约只有4万人,之所以说其“奇葩”,是因为其本民族特有的婚姻制度—走婚制度:到了适婚年龄,怀春男女情投意合后,男的便可以到女家走婚,此法省去了房子、票子、车子,男女双方维系感情的唯一路径就是感情,一旦发生感情转淡或发现性格不合,随时可以切断关系,这种高度自由的男女结合方式你可以说其较婚姻关系更为纯粹,也可以说其真的很随性,看来其深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一至理名言。

“奇葩”之处—:舅权大于父权

在摩梭族中,父亲的概念很模糊,他们虽然有时称自己的生父为“阿乌”,但摩梭人最信任的人为自己的舅舅(称呼为“阿乌”),因为舅舅是要抚养自己的姐妹与其他男子走婚生下的子女的。“阿乌”在后辈眼中地位崇高,亦形成独有的“舅权”,就连生父要打子女,也要先得到子女的舅舅同意。因此被称为“阿乌”是男性的荣誉,男性要通过“阿乌”身份来确认“男权”。此外亦避免让母亲、兄弟姊妹尴尬与不和。因为同一家族中的兄弟姊妹往往有不同生父,若对他们的称呼不同,会削弱兄弟姊妹间的凝聚力,统称“阿乌”即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强化人们对母系家族的认同与感情。

“奇葩”之处二:生母姨母不分

摩梭人出生后由整个母系家庭的长辈共同抚养,对生母和姨母只有称谓上的不同,而没有亲疏之别,也常常统称为“阿咪”,有些摩梭人甚至不知道谁才是亲生母亲。对家中不同“阿咪”所生的子女,也视为亲兄弟姊妹,而不像汉人那样称为表兄弟姊妹。

“奇葩”之处三:“知父不亲父”

摩梭人走访的男女除非失和分离,一般子女透过家庭邻里的暗示闲谈会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孩子摆满月酒、成年礼时,父亲家庭的母姐会带礼物出席。在过年、重大节日时,子女也会去父亲家中拜访。父亲并不负责管教和供养子女,他们只需要管教和供养姊妹的子女,与外甥的关系比亲子女亲密。所以摩梭人是“知父不亲父”。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看看洒脱的摩梭族怎么办?

织布的摩梭妇女

在这种制度中,男性称女情人为“阿注”,女性称男情人为“阿夏”。早期中国学者大多认为永宁摩梭普遍存在“群婚残迹”,如母女共夫、父子共妻、姐妹共夫、兄弟共妻,事实上,摩梭人有亲戚血缘关系的男女严禁走婚。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看看洒脱的摩梭族怎么办?

身着盛装的摩梭妇女

无可否认这种制度带有浓厚的母权色彩。但在这种制度中男女关系其实是较为平等的,绝对不会出现舔狗。因为与其他民族的婚姻关系相比,没有牵系极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网络。由于母系社会中由女性当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归母家生养,生父会在满月时公开举办宴席,承认彼此的血缘关系,避免发生同父乱伦。生父与子女虽不同住,但特定节日、仪式如新年、成人礼等仍有一定的礼仪,子女在新年和重要节日要拜访生父,生父接受子女拜访以及子女成人礼也要送礼物给子女。

参考文献:宋恩常《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文集》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摩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