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女孩》:像植物一样等待、发芽、竞争与屹立

《实验室女孩》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19年度书单中的一本,实际上是在他的夏季阅读书单里,当时奥巴马的评价是:a beatifully written memoir about the life of a woman in science, a brilliant friendship, and the profundity of trees. Terrific.

《实验室女孩》:像植物一样等待、发芽、竞争与屹立

能被奥巴马推荐的是一本怎样的回忆录呢?

以下将分别从作者其人、文章写作风格及给予读者的科研启示三点展开介绍。如果你对女科学家的日常感兴趣,或者想要了解如何真正的科研生活是怎样的,抑或仅仅是喜欢植物,不妨抽点时间看看吧,作者的文笔和她传奇的人生故事会让你的时间物超所值。

《实验室女孩》:像植物一样等待、发芽、竞争与屹立

一、作者其人:获奖无数的女科学家,饱受躁郁症困扰的女孩,老师眼里的麻烦鬼

本书的作者霍普·洁伦(Hope Jahren)是一位地球生物学家,目前为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终身教授。在书中,作者并没有夸耀自己的成就,也没有将自己的任何头衔当成噱头,她只是淡淡地写了一句:

……这些思考经完整表达后,我便开始获奖。最初是美国地质学会的青年科学家奖,接着是美国地球物理联会的麦克文奖章(Macelwane Medal)。

对于不了解地球生物学的读者来说,这句话甚至可能会被跳过。但实际上,麦克文奖被视为地质和行星科学领域年轻科学家的最高奖。目前仅有四位科学家同时荣获上述两个奖项,洁伦不仅是四位获奖者之一,而且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此外,她还三次荣获富布莱特奖(Fullbright Award),2016年《时代》(Time)杂志“最有影响力的百人”之一,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奖项。

翻看她的简历,会有一种“别人家的孩子”的感觉,正如她在自己的博客里写到的:“我比我看起来更老,但我也比我看起来更聪明!”

《实验室女孩》:像植物一样等待、发芽、竞争与屹立

洁伦1969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随后先后到乔治亚理工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职,2005年便斩获了上述奖项,2006年即获得终身教职。截至到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洁伦已经50岁了,而在她50年的生命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科研中度过的。

她在书中用一系列数字总结了自己与实验室主管比尔在20年间的工作:

在这20年间,我们俩共拿到了3个学位,换了6份工作,在4个国家生活过,行走过16个以上的国家,有5次病倒进医院,拥有过8辆旧汽车,开过至少4万公里路,埋葬过1条忠犬,做过6.5万次碳同位素测量,……把这些数据发表在40种杂志的70篇论文里。

看到洁伦的照片,了解到她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很难想象在她小时候所经受的性别歧视,更难想象她一直饱受躁郁症的困扰。

洁伦成长在明尼苏达州的一个挪威家庭,不仅自然环境严寒,家里也永远保持了北欧家庭的沉默相伴模式。跟着母亲,洁伦学会了花力气去阅读哪怕是晦涩的书籍,跟着父亲,洁伦像变身后的蜘蛛侠一样畅游在实验室中。她从小就因为“知道的太多”而被老师讨厌,又因为不想重复母亲的人生而拼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她的童年,“从未听说过任何一个关于在世的女科学家的故事,从没遇到过一个女科学家,甚至没在电视上见过。”这注定了她要走上一条崎岖的独木桥,并只能一个人走过。

考上大学的洁伦开始享受科研的乐趣,独享那些发现宇宙奥秘的快乐。为了生活费她去医院打过工。正当我们准备为她鼓掌的时候,故事突然转到天昏地暗的情节——她饱受着躁狂-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的折磨,每一次的发作都让她感觉不得不直面死亡。

这让我想到之前在医院里的章节中,她曾提到精神病房:

第一次走进精神科病房那扇挂了两道锁的门时,我吓坏了。不知为何,我觉得这里栖息着恶魔,那些恶灵随时都准备对我发起攻击。但一旦真正踏入病房,我才发现这里是是地球上运转速度最慢的地方,我才发现这些病人很特殊,因为他们的人生冻结在创伤里,伤口似乎永远无法愈合。病房里的痛苦是那么的深重,那么显而易见,连访客们呼吸到的空气,都仿佛来自沉闷、粘滞的夏日。我很快认识到,我需要应对的挑战不是保护自己不受病人侵扰,而是保护自己善良敏感的心灵,防止它在面对这些病人时变得越来越冷漠。

抛开这个章节,在全书的其他部分,洁伦不过是一个有点兴奋过度、经常喜欢胡言乱语的“geek”科学家罢了,她的善良与敏感,并未受到恶灵的侵害。

《实验室女孩》:像植物一样等待、发芽、竞争与屹立

二、传记其书:一部植物与人物合奏的交响乐

《实验室女孩》一书除了被奥巴马推荐过,还斩获了一系列奖项:

《纽约时报》畅销书籍;

美国科学促进会年度科学书籍;

美国国家图书评论会传记奖;

《华盛顿邮报》《科克斯书评》《时代》《娱乐周刊》年度图书……

这本书打动读者的地方主要可归结为如下三点:

首先,书的结构独特,关于植物的介绍与关于个人的穿插交替,以植物来隐喻人物,通过植物的成长来暗示人生阶段的变化,充满哲学意味,引人深思。

书的正文以“种子”开篇:

种子知道如何等待。大多数种子都要等上至少一年才会萌发,樱桃种子可以足足等上一百年。而每颗种子在等待什么,只有它自己知道。当温度、湿度、光照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同时符合条件时,种子才愿意萌发,才会让自己从深深的地下破土而出,抓住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机会。

正如作者在童年时夜夜游荡于父亲的实验室,她也在等待;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破土而出,直到她提前一年高中毕业进入明尼苏达大学,抓住了这唯一的机会,萌发。

《实验室女孩》:像植物一样等待、发芽、竞争与屹立

在提及自己的躁郁症之前,作者先介绍了仙人掌:

仙人掌并不是因为喜欢沙漠而生活在沙漠里,而是因为沙漠没能杀死它。

像仙人掌一样的“复活植物”,全世界还有大概一百种,它们之间没有亲缘关系,却进化出了同样的机制,它们懂得如何脱水让自己进入假死的状态,也知道如何吸水再变回原样。

当想象植物的这些变化时,很容易联想到作者自己如何对抗情绪障碍对自己生存的威胁,也更容易体会到作者不断进化的坚忍克己。

除了隐喻自己,作者还通过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来隐喻人际关系。例如她在描写落叶树的时候写到:

落叶树的生活,取决于它的年度预算。它必须在每年3月至7月的短短数月内长足叶片,集齐一顶全新的树冠。如果它今年的生长没达标,一些竞争者便会生长起来,侵占一隅它原来覆盖的空间。于是,这棵树的生存空间会被慢慢蚕食,最终失去立足点,走向死亡。如果一棵树想在往后十年间都活得好好的,那么它今年就别无选择,唯有胜利一途,然后年年胜利。

如果对照着下面一段来看,就会发现她的真正用意所在:

对一个以学术为生的科学家而言,她的生活被三年期的预算所支配。每三年,她都必须从联邦政府那里拉到一单新合同。这可以保证她拿到一笔经费,供她支付雇员的薪酬,买她实验所需的全部材料和设备,偿清她为了完成研究而东奔西跑的旅费。……如果一名新晋的教授期望未来十年都保工作无虞,那么她就别无选择,只能赢下去。何况联邦政府提供的合同数量根本不够分。

《实验室女孩》:像植物一样等待、发芽、竞争与屹立


还有最重要的,洁伦与比尔之间的关系,这是很多读者读完之后最困惑(也许也是最想吐槽的点)的部分,不明白两人之间究竟是亲人、朋友或者合伙人。在我看来,洁伦已经用下面这段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树和真菌为什么会在一起?我们不知道。真菌几乎不管去哪里都可以独自活得很好,但是它却抛弃了更简单、更独立的生活,选择和树交缠在一起。它已经习惯了寻找直接源于树根的纯正蜜汁,这种混合物奇特而浓郁,不同于能在森林其他地方找到的任何东西。真菌也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感知到:当它成为一个共生体的一部分时,它将不再孤单。

《实验室女孩》:像植物一样等待、发芽、竞争与屹立

其次,作者和译者的文笔都非常优美,很多段落阅读起来像散文一样淡雅,饱含了对于植物的深切热爱。

绝大多数北方树种都会为冬日之旅做好充分的准备,死于冻害的机会微乎其微。……抗寒锻炼程序已经运行了上亿年,因为太阳值得信赖,即使天气反复无常,树也可以通过太阳得知冬天是否已经来临。植物明白,世事多变,诸行无常,所以,你得找到值得永远信赖的东西,认准它,依靠它。

前文已经引述了很多文字,从这些文字中,你也许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这得益于作者常年笔耕不辍。在书出版之后,曾经有人采访洁伦,问她如何在繁忙的科研与家庭生活之外,仍能抽出时间写书的?她的回答是,她无法理解这个问题,正如你问一个人是如何在一年里抽时间吃掉了78个冰激凌筒一样。于她而言,写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是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

非要追根溯源的话,在洁伦小的时候,她的妈妈为了重拾自己的大学梦,选择了英语文学专业,在照看洁伦的时候,她的母亲会翻查字典阅读大部头的文学书,耳濡目染之下,洁伦的阅读能力与语感都远超同龄人。

在本文的开头我曾经放了一张洁伦博客的图片,她的博客很早便创立了(Hopejahrensurecanwrite这个梗书中也有提及),里面也有很多她的科研心得,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去看。(博客链接:https://hopejahrensurecanwrite.com/)

最后,尽管人生之路崎岖,科研之途蜿蜒,但作者在行文中充满了风趣的调侃,不忘吐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也不忘自嘲,引诱读者笑中带泪地陪洁伦与比尔走过这20多年的时光。

如同大部分青年科学家一样,洁伦最初的科研经历也是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她的第一个实验室位于地下室,到处是污渍斑斑;她捡过被人不要的实验器具,数着钢镚过日子,快要吃不起饭,还被学生放过鸽子而不得不从头做中途退出的实验;她经历过跟学生自驾穿越几个州去参加学术会议,结果半路出车祸;也经历过辛辛苦苦几十个小时的采样在机场被安检人员一股脑倒进垃圾桶……但这些,都不是以苦大仇深的人设在进行控诉,反而像是她这一路以来所积累的科研外的瑰宝,以分享的心情与读者进行交流,甚至时不时自嘲一下,让故事的走向看起来更明媚一些。

《实验室女孩》:像植物一样等待、发芽、竞争与屹立

三、关于科研工作不得不说的事

科学研究是一份工作,既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差。所以,我们会坚持做下去,迎来一次次日月交替、斗转星移。

如上一节所述,科研之途蜿蜒。梳理洁伦的科研生活,可以为想要或犹豫要不要致力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以启示。


首先,科学是什么?

科学是一条急流,埃德(可以理解为科学界的前辈)在急流中投下一块石头,而我的研究就是站在埃德投下的石头上,弯下腰从水底扒出另一块石头,然后把它扔得更远一些,只求上天让我遇到下一个人,让他踏着我的石头前进。而在遇到这个人之前,我会把我们的烧杯、温度计、电极都保养好,只愿等到我退休时,它们还没成为垃圾。

接着,什么样的人适合成为科学家?

使自己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耗费很长时间。风险最大的步骤是,你得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科学家,然后向着通往这个方向的独木桥摇摇晃晃地踏出第一步。……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不做别人安排好的实验,她会设计自己的实验,从中获得全新的知识。这是从“照别人说的做”和“告诉自己怎么做”的蜕变,这种蜕变通常发生在你攻读学位、撰写论文的过程中。

成为科学家意味着你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并在受到质疑的时候能坚持自己的与众不同,就像作者在别人都在研究单个化石样本时,她在考虑整个森林的生态系统一样。这期间还会受到一些同行评审的毒舌讽刺,“本评审失望地发现,很显然,该研究者所表现出的能力水平,只够其在原来拿过学位的机构拿个硕士生学位而已”。

《实验室女孩》:像植物一样等待、发芽、竞争与屹立

诚然,成为科学家会收获很多新发现、新发明的喜悦,极大地满足自我成就感,但同时也意味着要处理新发现、新发明之下琐碎的日常:

按照简单的成本效益分析,要让学校不赔本,我每年都需要产出4项精彩绝伦、别人尚未实现的成果,一直干到我进坟墓为止。更麻烦的是,其他针头线脑的东西,比如化学药品、烧杯、便利贴、擦质谱仪的抹布等,都得靠我通过书面申请或口头请求才能获得,而我申请的这些国家基金和私人资助却在全国范围内迅速缩减。这还不是最让人倍感压力的问题。实验室里除我以外,每个人上涨的薪水也需要通过类似的申请流程获得。

但是,“如果一件事能不经历失败就获得成功,那么早就有人达成了,我们也没必要费这力气。”

《实验室女孩》:像植物一样等待、发芽、竞争与屹立

到这里,我眼中的《实验室女孩》就暂告一段落了。

实际上,限于文章篇幅,作者还有很多表达出的观点并没有在本文中涉及到,例如关于女性的地位,她经常会表现出“冒名顶替者综合症”般的自我怀疑;例如她与比尔之间长久的情谊和生死患难的故事;还有洁伦的恋爱、婚姻与生育,作为一个母亲如何与儿子相处;以及关于人类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她所作的关于大块甘薯营养价值的实验,上百万种的植物因人类的发展而被埋葬的现实……等等等等。

《实验室女孩》一书远不止一位女科学家的个人回忆录这么简单,也不仅是一名地球生物学家的工作手记。它能够让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不同的力量:作为个体如何摆脱内外在因素的束缚;作为科学家如何应对大大小小的挑战;作为一棵植物,如何绘制出自己独特的生命曲线;甚至,作为一株杂草,如何获得了不起的成功……

如果一种植物在不属于它的地方生长,那不过会产生一些小危害而已;但如果一种植物在不属于它的地方繁荣,那它就是“大毒草”了。杂草就是后者。我们不恨杂草的胆大包天,我们恨的是它了不起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