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仪之争背后隐藏着嘉靖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正德十六年,正德皇帝驾崩,​由于膝下无子,造成了长达一个月之久的权利真空。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内,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太后,宦官,武宗生前的佞臣,以及文臣集团。然则由于明代皇权专制,任何一方不能独掌大权!在此特殊时期,一场特殊的较量开始了,并最终形成了特殊的权力架构!

大礼仪之争背后隐藏着嘉靖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特殊时期特殊权利架构的形成

武宗猝死的消息传出之后,​内阁的机会来了!内阁大学士杨廷和:

私念危急时天下事须吾辈当之!

阁臣与宦官迅速的联合以控制朝局!相比于武宗时期,此时的阁臣权力显著提高!但是与宦官相比,依然受其制约!

因为在草拟新君即位诏书的时候,依然需要宦官的朱批,然则按明朝惯例,新君即位诏书必然要列举前代弊政,而这必然要涉及到宦官害政的问题,因此妥协是在所难免的!

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嘉靖即位诏书丝毫没谈宦官害政的问题!因此这份一反常态的即位诏书间接的说明了阁臣与宦官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此特殊时期是短暂的结盟关系!

与此同时,由于杨廷和集团与宦官集团的短暂结盟,使得文臣内部出现分裂!杨廷和集团迅速打击异己势力。

大学士梁储:

结附权奸,持禄固宠

吏部尚书王琼:

滥鬻将官,依附权幸

被罢官者达二十多人,至此杨廷和集团一家独大!嘉靖登基之前的朝局至此形成!杨廷和集团也成为了大明最强大的文臣集团!

大礼仪之争背后隐藏着嘉靖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嘉靖前夕的大明形势

大明朝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走向衰落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守成之君荒废朝政,丝毫没有作为:

法驰而人玩,奸生而盗起!

到了正德年间

国柄潜移,权幸用事,祖宗之制度,朝廷之纪纲,荡废殆尽!

更有官员营私舞弊,贪污腐败

国家当承平殷阜之世,移心易萌,近习乘之,靡费日广!

这些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而守成之君因循守旧,政务糜烂,国家危在旦夕!

大礼仪之争背后隐藏着嘉靖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大礼议之争的由来

正德皇帝猝死而膝下无子,而又没有兄弟,由谁即位成了首要问题!即位人选成为了大明灰暗天空的一朵乌云!

《皇明祖训》规定: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鉴于武宗无子,武宗又是孝宗独子,因此即位人选只能往前推,在孝宗一脉绝后的情况下,只能从孝宗的兄弟之中来选择!

而按照兄终弟及的规则来看,只能是孝宗的弟弟兴献王朱佑杬了,彼时此人已逝,那么由其独子朱厚熜即位当属名正言顺了!

大礼仪之争背后隐藏着嘉靖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朱厚熜即位合乎法度,任何人无意义,就此确立!然则以什么样的方式继位,成为了大礼之争的焦点问题!

新君的下马威

当朱厚熜进京之后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一行人风尘仆仆即将进京之时,被告知必须以皇太子身份入京,而后再以太子身份入继大统。

杨廷和:

请如礼臣所具议,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不允!

朱厚熜当即不乐意了!

遗诏以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最终由于朱厚熜理直气壮一再坚持之下,大臣妥协了,这一下马威维护了新君的尊严,也为日后大礼议之争争取了主动权!

大礼仪之争背后隐藏着嘉靖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最终当世宗朱厚熜继位之后,天下臣民忐忑的心才得以安定:

京师老稚皆踊跃欢庆!

大礼议之争背后的目的

杨廷和集团

杨廷和集团想借此机会,让“意外”捡到皇位的新君对其感激涕零,从而成为他们的工具,以达到他们专权的目的!

在武宗驾崩到嘉靖即位这一段空白期,杨廷和集团逐渐掌控朝局因此有些得意忘形,在面对没有权力根基的新君之时,想通过其权势达到控制朝堂的目的,结果遇到了政治手腕极强的嘉靖是其万万想不到的!

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是一个政治天赋极强的皇帝,通过大礼议之争,打击杨廷和集团,成功夺权!明代开国以来的文臣与皇权之争,至此以嘉靖的完胜而告一段落!

通过此次斗争,杨廷和集团迅速垮台,而新君与新臣迅速磨合,

为日后的嘉靖革新铺平了道路!

因此嘉靖皇帝通过大礼议之争夺权是第一步,掌控权力之后就是革新政治了!

张璁对于嘉靖的评价是:

钦定大礼之后,上锐志中兴,以明圣述作为己任!

嘉靖初期的勤政得到朝臣的一致赞许与肯定,杨一清因嘉靖过于勤政而担心,并且上书直言:

陛下常以昧爽以前视朝,或设烛以登宝座,虽大风寒无间,是固励精图治之心,而圣躬得无因之以过劳乎?

《明世宗实录》有言:

诸边奏报,臣下建言,手批立决,无滞咎刻。万机稍暇,则又翻经史,问农桑!

早在当王爷之时,嘉靖已深深意识到大明朝局的危险性以及朝政的腐败,必须通过革新政治,才能重新获得生机!熟知天下兴亡道理的嘉靖自然要一展拳脚!

大礼仪之争背后隐藏着嘉靖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因此综合来看,嘉靖通过大礼议之争其背后的目的,就是从文官手中夺权,打击无能大臣杨廷和等人,引进改革骨干,进而为后来的嘉靖革新做准备!革除弊政,整顿朝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