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这部作品为什么评价如此高?本文从三个角度解读


《台北人》:这部作品为什么评价如此高?本文从三个角度解读

前言:在我个人的爱好中,有两位作家是我心中绝对的天才。第一是张爱玲。张爱玲最负盛名的作品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可曾知道,写出《金锁记》、《红玫瑰白玫瑰》、《倾城之恋》这些广受好评的作品时,她才二十三、四岁,放在我们现在就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走入了中国文学史。白先勇的天才虽然没有张爱玲显露得早,但是动笔《台北人》这样作品的时候,也才二十多岁,如此年纪却有如此饱经沧桑的作品,这就是天才的素养之一,一种超越年龄的早慧。现在,我们就走进这部作品,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1.从内容上来看,作者用天才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写出了某个群体中各个阶层的共同悲伤

由于《台北人》这部作品里的多个故事具有明显的通感性,所以我们就以第一个小篇《永远的尹雪艳》为切口,来分析这部作品在内容创作上的特征。尹雪艳在上海时是百乐门里的歌女,由于长得非常漂亮,才艺出众,追求者络绎不绝。但是,她又被称之为“煞星”。追求者王贵生因想积财娶她被冠上官商勾结被判死,娶了她的洪处长一年丢官,两年破产,后来尹雪艳也离开了他。到了台北之后,客观光景虽然大不如从前,但她依然做的是娱乐行业,依然想复制之前的盛景。家里每天都聚集的是来往打牌找乐的人。

在这些达官贵人中,她遇到了一个四十来岁的名校精英,名字叫徐壮图,已婚,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一家水泥厂的经理。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两个人的情感纠葛,而是通过“绯闻”讲述来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这段“绯闻”也充分证明了尹雪艳的“煞星”体质,徐壮图在和尹雪艳传上绯闻之后就因故身亡。在第一个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中,作者以“调侃”的口吻表达出了对尹雪艳的关怀,以表面的欢愉来衬托她的刻骨孤独,而这样的情感,统筹了整部小说的情感基调。

《台北人》:这部作品为什么评价如此高?本文从三个角度解读

在《永远的尹雪艳》之后还有十三篇短篇小说,分别是《一把青》、《岁除》、《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游园惊梦》、《冬夜》、《国葬》等短篇。每一部短篇小说都是以塑造某一个人为目的,选择的人物也很有讲究,有知识分子,有商人,有上流社会的太太,有拼命想要挤进上流社会的歌女,有工人阶级的帮佣等,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典型人物,所有人物的共性都是从大陆到台湾,之前有过辉煌的生活,但如今都已落败。所以,这部小说也成功地表达出了“台北人”里各个阶层的情感共鸣,那就是个人在夕非今比的世事变迁中的刻骨悲伤。

在艺术上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共情性”。这个“共情性”指的是创作者对生命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总和。这样的能力有的人天生就有,有的人需要人生阅历的积累来获得。从事艺术创造的人,天分高不高,共情能力是主要指标之一。张爱玲在她二十三岁就可以对人性有超越年龄的解读,这是名副其实的天才。在《台北人》这部作品中,未满三十的白先勇成功地捕捉到了“台北人”里各个阶层的刻骨悲欢,并且找出了其共同性,然后通过写作准确地表达了出来。他在文艺上颇高的天赋,是这部作品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2.从艺术创作手法上来看,作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得游刃有余

在《台北人》这部作品中,作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艺术创作方法:

  • a.语言上的时代交错
  • b.非线性叙事
  • c.对比的人物塑造法
  • d.抒情上的宁静与热情

“由尹雪艳领队,逛西门町、看绍兴戏,坐在三六九里吃桂花汤团,往往把十几年来不如意的事儿一股脑儿抛掉,好像尹雪艳周身都透着上海大千世界荣华的麝香一般,熏得这起往事沧桑的中年妇人都进入半醉的状态,而不由自主都津津乐道起上海五香斋的蟹黄面来。这起太太们常常容易闹情绪。”

《台北人》:这部作品为什么评价如此高?本文从三个角度解读

以上文字截选自《台北人》。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白先勇的语言和同时代作家的语言风格是类似的,除了体现了一个成熟创作者的表现力外,语言和张爱玲、鲁迅等人一样,都具有古语与白话杂糅生辉的特点

《台北人》的叙事结构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是比较特别的。综观其它作家的创作,都是以时间顺序或者意识的流动为线索来创作文本的。而《台北人》的完成是以空间叙事排列而成的,这种被后现代美学称之为非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和线性叙事就好像是电流中的并联和串联,从本质上来说都具有连续性。所以,《台北人》这部作品如果严格来说,不是短篇小说集,也是一部长篇小说。毕竟只有一篇短篇不少,这部作品想表达的思想情感才算抵达。

上面我们说到了《台北人》这部作品的十四个短篇都是有共同性的。它们的共性一方面体现在艺术创作上,一方面体现在人物的经历上。在这十四个代表人物中,作者用的人物塑造手法都是对比法。在塑造单个短篇中的人物时,在线性叙述的基础上,会插叙和倒叙,用以往的生活来对比如今的生活,以此来表达人物的刻骨悲欢。当然,这些人物都有共同的经历,那就是都历经过辉煌与衰落。

在《台北人》这部作品中,最能体现作者艺术创作成就的就是这部作品在表情达意上的克制性,这种特性我称之为“宁静的热情”。作者是一个天赋极高的艺术创作者,对生命中的喜怒哀乐有犀利的洞察力,但是他在表达这类情感时,不是一泻千里的,而是通过平静的叙述,从侧面去表现人物的悲欢,这样写的好处就是让作品具有情感的张力,让人回味无穷。

《台北人》:这部作品为什么评价如此高?本文从三个角度解读

就比如《永远的尹雪艳》里,作者从未让尹雪艳在作品中吐露过心声,写她都是通过外貌描写,其他人的衬托,作者的宁静叙述等来塑造的。这样“旁敲侧击”还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书中人物的刻骨情感,这就是创作者在抒情上的高明。

3.从表情达意本身来看,作者以感性的经历为入口,升华到探讨理性的人生哲学和宇宙哲学

著名评论家夏志清说:“《台北人》就是一部民国史”。

要想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我们必须结合作品产生的年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白先勇的父亲是白崇禧,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大家都知道我们新中国是1949年成立的,同年,也是白崇禧等国名党相关人士战败退居台湾之时。白先勇就是这个时候跟随着自己的父亲去到台北的,同去的,大约有两万人,这两万个人之中,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有上海的歌女,有帮佣,有阔太太等等。作者通过写实的抒情手法,提炼出了这些人从大陆到台湾,也是由盛转衰的共同的客观处境,以及个人在这样处境中的应对态度。

为什么作者在写《台北人》这部作品的时候会把《永远的尹雪艳》放在第一篇?原因就是尹雪艳这个人物形象在面对夕非今比的落败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豁达是具有救赎意义的。为什么她会有这样的豁达?读过《台北人》的人都知道,《台北人》中的其它主角,比如金兆丽,钱夫人等,从大陆到台湾,都是首次经历如此的大起大落。只有尹雪艳,她在大陆的时候都已经经历过人生的高低起伏,这个前面已经讲了,她婚姻很不顺。所以,有了免疫力的她,在面对从大陆到台湾这样的世事变迁的时候,在其他人都为此痛苦无法释怀时,她表现得很淡然。

《台北人》:这部作品为什么评价如此高?本文从三个角度解读

作者在《台北人》中并不只是想表达一群人的集体情感,他还通过尹雪艳这个人物形象给出了救赎的方法。大家不要忘了,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作者白先勇和自己的父亲也是战败退居到台湾里的一份子,他们都有无法释怀的沧桑情结。对此,作者有了自己救赎感悟,那就是像尹雪艳一样,对于那些自己无法把握的客观变迁,不要陷在负面的情绪中出不来,尊重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大限度的理想性创造。尹雪艳后来在台北的府邸里建造的那个娱乐家园,也就是尹雪艳在废墟上的重建。

《台北人》这部小说写出了特殊历史时期中特殊人群的集体情感。这类人都面临着夕非今比的世事变迁,都面临着新身份寻找的困境。从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到作者的人生哲学和宇宙哲学,那就是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它不是长盛不衰的,它有高低起伏。我们人类不可避免的地会陷入到这样的困境中。既然叫困境,有的时候人定胜天,有的时候人类只有顺着时代的滚滚向前,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来走出困境。

  • 在《亚洲周刊》评选出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里,《台北人》高居第七位,是在世作家中排名最高的。我想,这部作品之所以会如此成功,不仅在于作者拥有高超的艺术天分,成熟的创作技巧,还在于作品本身给我们传达出的一种超越时代的积极意义,那就是面对宇宙和时代的大势所趋,生命充满了坎坷起伏,但这也是生命的意义之一,就像余华在《活着》里面说的一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活着以外的某种东西而活着”。而活着无论遇到什么困境,我们都应像尹雪艳一样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