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被停薪!GAP還能走多遠?

曾經有這樣一個提問:Forever 21之後,誰會是下一個退出中國市場的時尚巨頭?


然後,2個月前,GAP的親生兒子Old Navy宣佈退出中國了。


如今,在疫情的影響下,美國服裝巨頭GAP終也難逃被拋棄的命運。


近日,GAP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其門店被迫關閉,自2月份以來已損失70億元人民幣,預計到下週現金流只剩下50億元人民幣,公司岌岌可危。


員工被停薪!GAP還能走多遠?


同時,公司也已經採取了11項措施:包括暫停給8萬多名員工發工資,讓他們休假;裁員、降薪、中止支付租金、暫停股票回購、暫停發放股息等。


按道理來講,50億人民幣也不是一個小的數目,GAP也不至於發不起員工的工資。但是稍微對GAP有一點了解的人都知道,GAP的門店分佈全球,僅僅員工就達到15萬,這樣算來,50億人民幣確實也算是杯水車薪了。


年過半百的GAP,怎麼突然就不穩了呢??


疫情顯然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但我們都知道,但凡雪崩的,都不會因為最後一片雪花。


50歲的GAP,終究不能再優雅。


對於近兩年波動不斷的GAP集團來說,疫情更像是雪上加霜。


甚至還有被淘汰的風險。


01

昔日輝煌,今日傷感


創立於1969年的Gap,Gap是美國戰後嬰兒潮一代心中的深刻記憶,在美國有深遠的影響力,發展至今已成為美國最大的服裝公司之一。


2010年GAP進入中國後曾快速站穩腳跟。


Gap公司最新數據大約有15萬名員工,總店鋪數達3688間,分佈於世界各地。


員工被停薪!GAP還能走多遠?


然而早在疫情之前的2019財年內,Gap頹勢已盡顯。


雖然銷售額只下滑1%,但淨利潤卻同比大跌65%至3.51億美元。其中第四財季淨虧損高達1.84億美元。


在主品牌GAP連年市場熱度、銷售下滑後,另一主力品牌Old Navy也增長放緩。


而真正對外宣佈其最頹態的表現是, OLD NAVY最終也因為業績不佳而退出中國市場。


GAP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曾經很努力地想方設法補救過,只是計劃顯得更加憂傷。


GAP集團曾在2019年初提出“一分為二”的重要策略。


意欲將Old Navy將被剝離為新的上市公司,剩餘的Gap、Banana Republic、Athleta、Intermix、Hill City及其他品牌也將組成另一家新公司,該新公司還可能面臨改名。


然而這樣的問題確實拆分兩家公司的成本太高,並且在業績不佳的情況下,GAP的這項計劃終究只能擱淺。


在拆分計劃“失敗”之後,GAP更加堅定了做減法的決心。於是就有了旗下主力子品牌之一Old Navy於3月1日撤離中國的決定。


“專注於北美市場的發展以提高銷量,同時致力於在最有機會獲取市場份額的地區發展該品牌。”去年11月,Gap集團的官方表態同樣透露了Old Navy撤華背後之盈利困境 。


員工被停薪!GAP還能走多遠?


關鍵時刻放棄最有增長潛力的品牌Old Navy與其在重要市場中國的發展,或許也能說明GAP集團在忍痛割肉,為穩固北美市場的長久發展做打算。


事實證明,即使捨棄了OLD NAVY也沒有得到救贖,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發力北美市場的美好願望終究也成了泡影。


如今又陷入現金流告急的窘況,留給GAP的時間似乎已經不多了。


02

轉型失敗的困窘


在市場的大災大難當前,通常是頭部品牌堅挺的背後,是中部品牌的潰不成軍。


然後GAP顯然打破了這一規律,作為頭部品牌,也可以是潰不成軍的一員。


活了50年的GAP,可以說危機意識一直都很強大,在被快時尚品牌H&M、ZARA等快速崛起搶灘市場時,GAP已經意識隱患的所在,轉型也是迫在眉睫。顯然,也這麼做了。


陷入“中年危機”的Gap求生欲很強,試圖藉助一切手段自救。


員工被停薪!GAP還能走多遠?


通過孵化和收購童裝品牌,形成品牌多元化發展策略。


推出在線訂閱服務,以每月85美元的價格提供按月租衣服務,同時提供免費配送、換貨和洗衣服務,以刺激業績增長,同時幫助品牌與年輕消費者建立更好的情感聯結。


並且試圖以拓展門店的方式,改變一直高度依賴美國百貨的窘境。


事實卻是,快速的實體店拓展讓GAP在水土不服的時候難以收場,引領了市場潮流的GAP也不免陷入困境。


03

快時尚產品成為被最先砍掉的預算


事實上,除了GAP本身的原因以外,快時尚整個市場都在面臨著洗牌的風險,GAP不會是唯一的一個陷入困境的品牌。


快時尚品牌曾憑藉緊隨潮流、價格親民以及快上快下等優勢,在中國市場井噴式發展。


但近年快時尚的日子並不好過。在業績上節節敗退後,不少品牌相繼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基本停滯甚至退出。


去年10月,Forever 21申請破產並相繼在中國、日本等市場關店退出;而去年9月,TOPSHOP母公司也將旗下品牌進行分拆,為出售做準備。


而質量問題的不斷被曝光,也讓快時尚品牌的口碑逐漸走低。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快時尚品牌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市場空白點越來越少,市場需求也逐漸飽和。


員工被停薪!GAP還能走多遠?


當快時尚品牌增長和規模逐漸飽和的時候,在市場增速上一定會放緩。


而此時企業就面臨著需要縮小規模,提高品質,提升品牌的更新和變化速度,以嶄新的形象和產品來穩住消費者。


而在疫情創傷經濟的情況之下,對於消費者而言,最先砍掉的是快時尚產品的預算。


我們翻閱消息,不難發現,Zara、H&M、Gap等品牌都面臨嚴峻的現金流壓力。


一邊是H&M發佈了裁員消息,另一邊ZARA又頻繁宣佈關閉門店。


雖然說在疫情之前業績較為穩定、數字化佈局較為完善的品牌更有可能扛過危機。


但目前快時尚行業面臨著如何衝出紅海的挑戰,其中包括如何更好地完成產品的本地化,以及消費者的分層化。


員工被停薪!GAP還能走多遠?


隨著消費群體的不斷改變、迭代,快消品也需作出改變,以順應整個消費趨勢。


目前在疫情的持續影響之下,除了關店、裁員等減少成本支出的措施外,快時尚品牌如何維護自身現金流的健康運行更是重中之重。


這些都是快時尚存在已久的問題。不然GAP之後,依然會有更多後來者,死在同一片土地上。


04

直播電商的無情碾壓


在同業競爭市場的內患不斷時,快時尚還面臨著“跨界”的碾壓。


隨著各大品牌的進入,中國市場上所剩下的空白空間越來越少,快時尚品牌行業模式的飽和期逐漸來臨。


而且,傳統快時尚大品牌,很難迅速協調線上線下業務與傳統體系的整套運營,快速切進新賽道,坐享電商增量市場的巨大紅利。


尤其是直播電商的崛起,猶如洪水猛獸,遍佈整個互聯網。


數據表明,國內35%的服裝銷售總額都來自電商渠道,由於歐美時裝品牌並沒有在意線上銷售,很快就被淘寶、抖音快手等視頻達人搶佔。


隨著互聯網生態鏈逐步穩固,直播的網紅們甚至可以自己開工廠加工生產線,由於中間損耗低,逐漸取代門店,成為消費者的首選。


員工被停薪!GAP還能走多遠?


另外,直播電商的“親民”銷售方式也更能接近新一代消費者的消費習慣。


面對層層壓力及不斷變化的市場,那些歐美快時尚品牌正在慢慢失去主動權。


同時,隨著消費者的多元化、電商的崛起,市場細分化時代來臨。李寧、森馬等更瞭解中國市場的國產潮牌,獲得較快增長。


而曾經叱吒風雲的快時尚大品牌,大多開始出現產品滯銷。快時尚企業的大規模生產,導致企業降價去庫存成為必然。


市場均勢被打破後,企業的生存環境必然逐步惡化。


中國電商的滲透率遠遠高於美國和其它歐洲國家。


由於網絡在銷售時間和空間、庫存管理、商品上下架方面的便利性,體量輕,反應迅速,能及時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能迅速取代傳統快時尚。


對於歐美快時尚品牌,快速擴張反而成了弊端。此舉導致盈利結構日益複雜,網購又對門店衝擊巨大,這些都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05

GAP們,何去何從?


綜上原因所述,顯然,GAP們在中國遇到的難題只會越來越多。還能扛多久,取決於其能否在失速前,跳出那個死循環。


以優衣庫的成功為例,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活下去的啟示:


在取悅新一代消費者上面,優衣庫的聯名T恤很多也已經成為爆款,成為年輕一代的新寵。


而在營銷上來講,優衣庫作為新零售行業的先鋒部隊,除了率先打通線上線下的消費場景,真正做到線上線下一體化,還把店開進盒馬鮮生,使用app 30分鐘就可以送達。


員工被停薪!GAP還能走多遠?


優衣庫的例子告訴人們:不是快時尚不行,而是走進死循環的快時尚不行了。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也能感受到,快時尚品牌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市場空白點越來越少,市場需求也逐漸飽和。


當快時尚品牌增長和規模逐漸飽和的時候,在市場增速上一定會放緩。


而此時企業就面臨著需要縮小規模,提高品質,提升品牌的更新和變化速度,以嶄新的形象和產品來穩住消費者。


而針對市場環境和消費者的差異,部分品牌的確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問題。品牌需針對不同渠道、不同區域的消費者,匹配不同的產品和營銷策略。


歐美快時尚品牌也逐漸明白,唯有放慢腳步,感知市場並推出消費者真正需求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快時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