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感:努力與決定

邊界感:努力與決定

有人問一個重複性很高的問題:

“老師,我正在等待這次招標的結果,我很擔心!萬一落標怎麼辦?”

感受:老闆與僱員

心想,拿這樣的問題問我,不是給我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機會嗎?不過,我的腰究竟疼不疼,還要看能不能把話說到那個位置,否則無論是不是站著,恐怕都沒有下次說話機會了。

這是在一次會議中的提問,我並不認識提問的人,於是在回答之前做了簡單的澄清:

“你是公司老闆,還是團隊成員?”

對方臉上顯然有些困惑,還是回答了:

“我負責銷售管理。”

“不是老闆”,我想了一下,繼續:

“我想你更應該關心萬一這次中標了,你準備怎麼幹?我的意思是,管理者的關注點是讓你比其他人幹得更好,讓團隊更有競爭優勢,這一點就足夠你操心了。”

對方愣住了,似乎沒有明白。其實我的回答很直白。只要你會做業績,並且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永遠不必擔心沒有產品可做。如果不能,即便中標了,也未必做得久。

有人擔心這是對公司的不忠,甚至很不負責。錯了,守住自己的角色這才是真正負責。一個銷售管理者需要操心的,正是自己的銷售管理水平。在我們這個行業,招標幾乎是剛性的,無論你怎麼解讀,不會因此就擁有更多的特殊待遇。這麼說的前提,銷售團隊當然是做了該做的事情,並及時有效地與相關方溝通,沒有技術上的失誤。

該努力的時候,就不要決定;該決定的時候,不用努力。什麼意思呢?

發現:努力與決定

公司裡有兩件事:一是努力,一是決定。在努力的範疇,不做決定;在決定的範疇,不必努力。招標,恰恰是決定的範疇,因為招標的成功與否,與產品的性質和類別有關,不是努力可以解決的事情。

那為什麼管理者要操心不在自己範疇的事情呢?沒有理由。深究起來可能是一種習慣,而這習慣是怎麼來的?對不確定的事情擔心,這是人的本能。還有一方面的原因,說出來扎心,是在亮明態度。人在什麼時候需要拼態度呢?多半是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時候。能力足夠的時候,才不屑於亮明態度呢。

會場裡突然出現另一個聲音:

“老師,假如我們就是老闆呢?”

老闆!什麼是老闆?老闆就是公司裡誰都能走,他卻不能走的那個人。如果產品落標了,那就只能承擔:決定不做,或者找一個替代產品接著做。換句話說:落標,活該!這就是老闆必須承擔的後果。

老闆就要做個明確的決定,如果不中標,需要決定為這個團隊尋找什麼替代的產品來保住這支團隊?如果倉促之間沒有備用方案,來不及反應,說明之前的預見不足,這件事就是因為當初的預見不足所付出的代價。那就決定賠付團隊,讓他們解散。如果公司只有這一個產品,那麼關門就是明智的決定。這再合理不過了,整個公司的將來維繫在一個產品上,風險本來就是很大麼。這不是我要說得殘酷,原本如此。

如果公司還有能力支撐,就要評估是不是能夠支撐到新產品的引進,或者與其他公司有沒有合作機會。無論上述哪一種做法,都是決定,這就不是團隊的努力可以解決的事情。

區分:真的與假的

“我也沒辦法。”

如果一個管理者經常在團隊說這樣的話,說明什麼?如果一個銷售人經常對客戶說這樣的話,說明了什麼?

這都說明一個問題,說明這件事在我的努力之外,是決定範疇的事情,而我做不了那個決定,不怪我。這很糟糕,糟糕的不是沒有人做決定,而是糟糕的內部溝通。這說明內部的決定與努力之間是界限不清晰的。

讓我們明確一下,消除模糊區域,是領導的職責;報告模糊的位置,是下屬職責。報告了,卻也消除不了,那是領導的不作為。

目標模糊,戰略不明,這是誰的職責?當然是領導領導。有人繼續問,哪一級的領導呢?哪一級都是,為下級澄清這個模糊地帶,就是這個級別的職責,如果你也不清楚,繼續向上澄清即可。

“老闆給的指標,我也沒辦法”

“預算就這麼多,你不夠我也沒辦法”

“我說話很直的,沒辦法,改不了”

“招了很久,招不來人我也沒辦法”

“……”

這是需要做個區分的,到底是真的沒辦法,還是假的?

很多政策頒佈,是既成事實,所以原來可以做的事情不再可行。這種事情,按理說找誰都沒有辦法,向上溝通又有什麼用呢?當然有用,政策頒佈不是問題,完不成任務才是問題不是嗎?政策不可改變,但是任務可以。有人繼續,那老闆就是不改變任務怎麼辦呢?那是因為沒有給老闆與更高層領導協商的理由,比如既然如此,獎金政策需要改變嗎?原來的人才計劃需要更改嗎?你會發現,他們需要評估這次政策影響的程度,範圍以及趨勢,從而做出相應的調整,也是戰略上的調整。高層為了保持戰略定力,當然不會因為任何風吹草動立即調整,除非那是狂風暴雨的前奏。

有些模糊區域,是因為理解問題;有些模糊區域,是因為能力問題;有些模糊區域,需要作出決定。這要仔細分辨。

有人反映公司戰略不清楚,我問:“你發現這個不清楚問題多久了?”對方說好幾個月了。“那你的團隊還在使用費用嗎?還在正常報銷嗎?”對方給了肯定的回應,同時若有所思。

在公司戰略不清楚的情況下,仍舊使用營銷預算,那麼使用預算的依據是什麼?用多少浪費多少不是嗎?

我們繼續溝通,後來對方得出自己的結論:並非公司的戰略不清,而是我不同意。實際上,每天還是按照自己能理解的,並且能接受的戰略在工作。問題是:你理解的戰略又是什麼呢?如果每個團隊按照自己的戰略在工作,整個團隊的確也是沒有戰略的。

區分清晰之後,如果應該做決定,就不要人家不努力;如果應該努力,就不要責怪對方不決定。

所有的無助,可能都是角色上的苟且。每當你感覺無助,或者尷尬,問問自己,此刻我的角色到底是什麼?找準了角色,瞬間就能滿血復活。

做自己的教練。

邊界感:努力與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