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唐诗来看,礼仪大唐里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做客之道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着“礼仪之邦”的称号,自西周的礼乐制度开始到后来遵从儒学思想的各个朝代,不同的社会礼仪都从上而下的被认可。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不同的人群会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国家实行一定的社会礼仪与规范,主要理由有:一方面为了巩固统治者对整个中央集权的控制;另一方面为了维护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秩序与稳定。

透过唐诗来看,礼仪大唐里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做客之道

每一个新建立的朝代都会根据当下时期所具有的时代特点而定立新的社会礼仪。《旧唐书》中记载唐高祖李渊建唐时“末遑制作,郊庙宴享,悉用隋代旧仪”,到了太宗时期又令房玄龄等人修撰了《贞观礼》,高宗时又有长孙无忌等人奉命制定的《显庆礼》。唐代是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前进,其礼仪贯穿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内容也是繁杂多样,涉及君臣、官民、亲朋、夫妻、兄弟、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会交往等。而且这些礼仪规范在不同的场合均有具体的使用方法,它们的存在使得繁荣昌盛的大唐能够有序而行。正如司马光在其著作《资治通鉴》中写到:“自天子、诸侯至于卿、大夫、士、庶人,尊卑有分,大小有伦,若纲条之相维,臂指之相使,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可见全面的礼仪规范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透过唐诗来看,礼仪大唐里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做客之道

前文我们提到过唐代礼仪很多,涉及到的场合也很多,像所谓的舞蹈礼、叉手礼、趋步礼、拜礼等光名称就多达几十种。另外朝堂、宴会、交友等职场和社交上还有各种明文规定的礼仪。不过今天这篇文章我们要讨论的是这些高级礼仪之外的普通人所常用的礼仪,以此来探究在唐朝普通人的生活中礼仪是如何存在的?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到“王梵志”,毕竟我们今天是要从他的诗作中来看看唐朝普通人的做客之道。首先这王梵志到底是何许人也呢?

透过唐诗来看,礼仪大唐里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做客之道

历史上关于王梵志的资料比较少,他的家世背景等至今都是不详,一般情况下认为他出生于隋炀帝时期。他的诗歌有种大白话的感觉,读起来简单直白,直达文意。其内容多记录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繁琐之事,而且经常借诗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世态炎凉,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如果你读过王梵志的诗这种看法就会有所改变了。因为太白话,一部分人认为他的诗歌没有艺术气息,太过于粗糙。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种通俗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正好是当时社会风土人情的真实写照。虽然王梵志没有李白、杜甫等人名气大,但后世之人对于他的评价并不低。宋代文人黄庭坚在《豫章黄先生文集》中写到:“一切众生颠倒,类皆如此,乃知梵志是大修行人也”。王梵志能得黄庭坚如此高的评价,也可见他诗文之魅力与实力了。

透过唐诗来看,礼仪大唐里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做客之道

如果想了解大唐人的作客之道,直接看王梵志的诗句就可以了。其诗文内容如下:

(一)

主人相屈至,客莫先入门。若是尊人处,临时自朾门。

(二)

亲家会宾客,在席有尊卑。诸人未下筋,不得在前椅。

亲还同席坐,知卑莫上头。忽然人怪责,可不众中羞。

尊人立莫坐,赐坐莫背人。存坐无方便,席上被人嗔。

(三)

尊人对客饮,卓立莫东西。使唤须依命,弓身莫不齐。

尊人与须吃,即把莫推辞。性少由方便,圆融莫遣之。

尊人同席饮,不问莫多言。纵有文章好,留将余处宣。

巡来莫多饮,性少自须监。勿使闻狼相,交他诸客嫌。

(四)

坐见人来起,尊亲尽远迎。无论贫与富,一概兑须平。

我们可以看到诗中的文意并不复杂,其主要展现的是应邀作客是应有的礼仪。从进门到入席、对饮以及见人相迎等方面展现的都很细致。

第一方面,在唐朝如果接到好友的邀请去家里作客,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作为客人是不能够率先进门的。因为进门之内的状况身为客人是不清楚地,所以一定要在主人的安排下入门进院。当然在唐朝,家中如果有客人到来,主人会提前打扫庭院并在大门口亲自恭迎。正如《扫雪迎宾》中记载“每至冬月大雪之际,令仆夫自本家坊巷口扫雪为迳路,躬亲立于坊巷前,迎揖宾客,就本家具酒炙宴乐之,为暖寒之会”。可见作客时的进门之道是彼此互相尊重的道理。

透过唐诗来看,礼仪大唐里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做客之道

第二方面就是入席了,正所谓“亲家会宾客,在席有尊卑”,传统社会中因社会地位的不同,每个人在席间的座位也会有长幼尊卑的差别。按照传统,席间最尊贵的位置是坐西向东,其次为坐北向南,然后是坐南朝北,最卑的位置则是坐东向西。简而言之就是“东向是尊,西向是卑”。所以在唐朝的人家作客,一定要分清自身在席间的位置,避免闹出尴尬的场面。而且长辈或地位高的人站立时,自己也要跟随站起来,安排下坐的时候千万不要背对着他人同时坐的姿态不要随便,否则在席上就会让别人生气。这些都关乎对他人的尊重。当菜上齐后,长辈或者地位高的人未下筷时,自己也是不能先下筷夹菜的,这都体现的是席间秩序与礼仪的问题。

透过唐诗来看,礼仪大唐里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做客之道

第三方面就是饮酒交谈了。既然是来作客,在席间当然少不了饮酒之事。按照当时的礼仪,当长辈或者尊贵的人与你对饮时一定不能东张西望,要亲自躬身相迎。而且“尊人与须吃,即把莫推辞”即如果尊人给你吃的,千万不要去推辞。同时虽然在席间有饮酒的习惯,但切忌是不能贪杯多饮的,如果醉酒失态了,容易引起其他客人的嫌弃。关于席间交谈礼仪王梵志是这样写的“尊人同席饮,不问莫多言。纵有文章好,留将余处宣”意思就是系上长辈或位高者没有问话,是不能随意发言的。即便你有好的文章,也要留在别处去宣扬。

透过唐诗来看,礼仪大唐里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做客之道

最后一个方面则是“迎人之礼”。按照王梵志在诗中的记载,这一方面比较简单即在席间看到有人来需要赶紧起身,如果是长辈或位高者的亲属来了,尽量离席远迎,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敬重的态度。当然诗中还说到“无论贫与富,一概兑须平”来人无论贫穷或福贵,迎人之道都是平等对待。

王梵志的诗看起来朴实无华,但是其中记载的均是当时整个唐朝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他的诗作,我们看到在唐朝时人们在做客时从进门那一刻开始就要注重的礼仪。大唐作为鼎盛王朝,虽说其以开放包容之性示人,但礼仪之国的传统并未丢掉。一个简单的作客之道,便可深见其礼仪对于大众生活的全面影响,而且其中部分礼仪我们当代仍在注重与延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