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兩大制度,日本都沒學,一個好處多,一個壞處大(上)

中原王朝兩大制度,日本都沒學,一個好處多,一個壞處大(上)

日本大化改新,派出大量留學生、留學僧來學習中原王朝的先進制度,然而,兩個貫穿了我國封建歷史的重要制度,日本卻有意摒棄。

其中一個就是宦官制度,日本沒學這個制度,跟他們的宮廷文化有關係,然而他們也因此避免了不少禍亂。可能有人會說了,宦官制度就沒好處嗎?

有,但是縱觀歷史,弊大於利!如果要站在學習先進制度的角度上考慮,這樣的制度學了恐怕比不學害處大。

至少你沒聽說過日本古代史有"宦官外戚之爭"吧。

自從有了宦官,也就有了宦官專政。

中原王朝兩大制度,日本都沒學,一個好處多,一個壞處大(上)

從趙高"指鹿為馬"開始,歷朝歷代幾乎都無法避免宦官弄權的現象。當然,在這些宦官中,也不乏像太史公司馬遷、鄭和那樣的正面人物,但是,縱觀五千年的歷史,這些"空前絕後"之人大多數時間充當的還是"反派角色"。

東漢時期的宦官專政比較特殊,它的主要特點是宦官跟外戚互相爭鬥、輪流掌權,就像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競選時的"驢象之爭"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

以下是東漢宦官外戚鬥爭中的幾個"歷史快照"。這些"歷史快照"取自漢和帝到漢桓帝這段時期。

1.漢和帝時期,竇皇后的哥哥竇憲專權。竇憲的官位是大將軍輔政,朝廷中身居要職者,大多是他的兄弟子侄,漢朝的"高級知識分子"士大夫們也紛紛依附竇憲,其中包括《漢書》的作者班固。公元91年,竇憲遠征匈奴,大勝而回。當時傳聞竇憲有不臣之心,陰謀殺害漢和帝, 於是漢和帝跟宦官鄭眾合謀誅殺了竇憲。竇憲死後,鄭眾作為"保皇派"參與政事,宦官與外戚的鬥爭拉開了序幕。

2.漢安帝時期,鄧太后臨朝聽政,她的哥哥鄧騭成為大將軍輔政。鄧太后做了十五年"女當家",終於壽終正寢。漢安帝親政後,宦官李閏告發鄧騭謀反,鄧氏家族全部被"炒魷魚",鄧騭畏罪自殺。

3.漢安帝時,皇后閻氏把太子廢掉,"降職"為濟陰王。漢安帝死後,以孫程為首的19人宦官集團迎立被廢的太子,太子"濤聲依舊"後,殺死閻顯等外戚,封孫程等十九人為侯。

4.漢質帝時期,外戚梁冀掌權。漢質帝年少聰敏,有一次,梁冀朝見,漢質帝隨口說了句:"此跋扈將軍也!"梁冀恐懼交加,把"三聚氰胺"添加到皇帝喝的牛奶中,毒死了漢質帝。漢質帝死後,梁冀的權勢達到頂峰,食邑三萬戶。梁冀的老婆被封為襄城君,年收入五千萬。梁冀為富不仁,侵佔民田,強搶民女,殺害朝廷重臣李固、杜遷,弄得朝野上下一片烏煙瘴氣,眼看就要惡貫滿盈了。漢桓帝即位後,聯合單超、徐璜等宦官誅殺梁冀,沒收梁冀三十多萬萬個人非法所得,同時封單超等宦官為侯。

從這四個"歷史快照"中,我們可以窺見東漢宦官和外戚鬥爭的慘烈程度,然而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

中原王朝兩大制度,日本都沒學,一個好處多,一個壞處大(上)

為什麼東漢時期宦官和外戚的鬥爭如此激烈?

第一個原因,是東漢的皇帝即位時大多是"幼童"。漢和帝10歲,漢安帝13歲,漢順帝11歲,漢衝帝2歲,漢質帝8歲,漢桓帝15歲,漢靈帝12歲,漢獻帝9歲。由於年紀幼小,大多由太后臨朝,而太后作為"女流之輩",只能依靠自己的孃家人,外戚由此開始專權。

皇帝小的時候不懂事,可以任由外戚胡搞,但是一旦長大成人,就很容易跟外戚發生衝突,而這時他身邊最可靠的人,就是跟他從小玩到大的宦官了。

皇帝藉助宦官打擊外戚,宦官也利用這個機會獲取功名利益,皇帝跟太監為了各自的利益而聯合起來,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雙贏"。

第二個原因,也是最本質的原因,即皇帝太監跟女後外戚之間的鬥爭,實質上是皇族跟世家豪門之間的鬥爭。

秦始皇滅六國後,為了防止六國的貴族和豪強勢力的反抗,把天下十二萬戶"富二代"遷徙到首都咸陽。劉邦繼承了秦始皇的"移民"政策,把田、楚、燕、趙等國的"富三代"、"富四代"們轉移到關中,形成了一大片"富人住宅區"。

這實際上是一種"懷柔"政策。

漢武帝時的主父偃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天下豪傑兼併之家,亂眾民,皆可徙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

這些世家子弟們雖然在天子腳下,但是隨著土地兼併加劇,大批的農民依附於豪強世家,他們的勢力越來越龐大,大到讓皇帝感覺自己的寶座都坐不穩當了。在漢武帝時期,出了一些以打殺豪強世家聞名的酷吏,這反映出皇權跟豪強世家之間有著巨大的矛盾。

隨著豪強世家的發展,有些豪強世家已經強大到了可以左右朝政的地步。

漢光武帝劉秀就是在豪強世家的支持下,建立起了東漢王朝。這些豪強世家就像美國的大財團一樣,在幕後操縱著國家政權的走向,那些掌權的外戚是他們推到幕前的"候選人",用來跟皇帝的全權代表宦官做鬥爭,當然他們之間的鬥爭不是用投票選舉的方式,而是血腥的宮廷撕殺。

到了漢桓帝漢靈帝時期,代表皇族勢力的宦官在鬥爭中佔據了優勢地位,宦官掌權後,政治比外戚掌權時還要黑暗十倍。

《後漢書》中說道:"自是權歸宦官,朝廷日亂矣。兄弟姻戚皆宰州臨郡,辜較百姓,與盜賊無異。宗族賓客,虐遍天下,民不堪命。"

漢靈帝時期,以張讓、趙忠為首的宦官集團執掌朝中大權,搞得政治腐敗、民不聊生,以致於民間出現了黃巾軍起義。有位叫張鈞的小官,曾經"飛信"給漢靈帝:"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宜斬十常侍,懸頭南郊,以謝百姓。"漢靈帝讀了這封信後,大發雷霆,就像被人掘了祖墳一樣:"此真狂子也!十常侍固當有一人善者不?"

漢靈帝經常對別人說:"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一個堂堂的皇帝居然對太監叫爹叫媽,就像報紙上曾經報道的某些華籍員工向日本企業高管下跪一樣,令人不齒!

除了皇帝外,無論是朝廷命官還是市井百姓,對宦官都有一種來自生理和心理上的厭惡。在桓帝跟靈帝時期,一些太學生和士人也加入到反宦官的聯合戰線中。宦官汙衊這些文人學士妄圖顛覆政府,將他們打進黑牢黑獄,或者讓他們終生不得當政府公務員,史稱黨錮之禍。

東漢的宦官最猖狂之日,也是他們快滅亡之時。

皇帝是宦官的唯一後臺,這讓宦官的權力基礎在一開始就不是很牢固。就像虛擬經濟中的股票一樣,當皇權足以控制整個國家時,作為皇權的"話事人",自然可以稱得上是"績優股",但是一旦皇權式微,宦官們就只能被當作"垃圾股"拋售了。而世家豪族則不同,他們有田有地有私人武裝,搞的是"實業",自然要穩當很多。

東漢宦官的最後一次"表演",是在公元189年,外戚何進準備誅殺宦官,並且招"半獸人"董卓進京,然而董卓還沒到,何進就被宦官們騙進宮裡給殺了。

中原王朝兩大制度,日本都沒學,一個好處多,一個壞處大(上)

何進死後,司隸校尉袁紹率兵殺進宮裡,將所有宦官"一鍋端",共殺死兩千多人。袁紹四世三公,是世家豪族的代表人物,東漢時期外戚和宦官的爭鬥,終於以宦官的失敗而告終。

在東漢外戚跟宦官的爭鬥中,最窩囊最杯具的其實是皇帝。

以漢靈帝為例,他面對宦官的恣意妄為跟外戚士人的激烈反擊,根本無能為力,只能縱情於聲色犬馬。他曾在西園修建了一千座"裸體游泳館",用來跟後宮佳麗們戲水玩耍。他還命人在後宮仿建街道、市場、商店,他和宮女扮成商人,讓太監們扮成買東西的顧客,模擬市場經濟。不久漢靈帝真的開起公司,做起了買賣,他在西園辦了一個官吏交易所,明碼標價,公開出售官職,還鼓勵買官的人投標競爭,朝廷命官崔烈為了獲得司徒一職,花了500萬,成為那時的"標王"。

買官賣官在古代正式的說法是賣官鬻爵,這種齷齪的勾當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據《史記》記載:"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這大概是最早明碼標價的"明箱操作"了,有了始皇帝做榜樣,後世之人紛紛效仿。

不過中國人講究仁義廉恥,直接說買官賣官,面子上有點掛不住,於是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說辭。在漢代叫做"以貲為郎",唐代叫"入粟助邊",宋代叫"進納",明代叫"捐納",清代叫"捐官"。

雖然日本也存在外戚的問題,但沒有宦官制度當作"催化劑",他們就少面臨了很多禍事。要是學了去,只能更亂而已。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的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那麼下一期咱們講講那個"日本沒學的另一個制度",就是那個能給他們帶來莫大益處的,點一下關注,繼續去我主頁看精彩內容。

中原王朝兩大制度,日本都沒學,一個好處多,一個壞處大(上)

謝謝關注子寰兄,點我頭像查看,更多歷史故事,正在每日持續更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