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两大制度,日本都没学,一个好处多,一个坏处大(上)

中原王朝两大制度,日本都没学,一个好处多,一个坏处大(上)

日本大化改新,派出大量留学生、留学僧来学习中原王朝的先进制度,然而,两个贯穿了我国封建历史的重要制度,日本却有意摒弃。

其中一个就是宦官制度,日本没学这个制度,跟他们的宫廷文化有关系,然而他们也因此避免了不少祸乱。可能有人会说了,宦官制度就没好处吗?

有,但是纵观历史,弊大于利!如果要站在学习先进制度的角度上考虑,这样的制度学了恐怕比不学害处大。

至少你没听说过日本古代史有"宦官外戚之争"吧。

自从有了宦官,也就有了宦官专政。

中原王朝两大制度,日本都没学,一个好处多,一个坏处大(上)

从赵高"指鹿为马"开始,历朝历代几乎都无法避免宦官弄权的现象。当然,在这些宦官中,也不乏像太史公司马迁、郑和那样的正面人物,但是,纵观五千年的历史,这些"空前绝后"之人大多数时间充当的还是"反派角色"。

东汉时期的宦官专政比较特殊,它的主要特点是宦官跟外戚互相争斗、轮流掌权,就像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竞选时的"驴象之争"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

以下是东汉宦官外戚斗争中的几个"历史快照"。这些"历史快照"取自汉和帝到汉桓帝这段时期。

1.汉和帝时期,窦皇后的哥哥窦宪专权。窦宪的官位是大将军辅政,朝廷中身居要职者,大多是他的兄弟子侄,汉朝的"高级知识分子"士大夫们也纷纷依附窦宪,其中包括《汉书》的作者班固。公元91年,窦宪远征匈奴,大胜而回。当时传闻窦宪有不臣之心,阴谋杀害汉和帝, 于是汉和帝跟宦官郑众合谋诛杀了窦宪。窦宪死后,郑众作为"保皇派"参与政事,宦官与外戚的斗争拉开了序幕。

2.汉安帝时期,邓太后临朝听政,她的哥哥邓骘成为大将军辅政。邓太后做了十五年"女当家",终于寿终正寝。汉安帝亲政后,宦官李闰告发邓骘谋反,邓氏家族全部被"炒鱿鱼",邓骘畏罪自杀。

3.汉安帝时,皇后阎氏把太子废掉,"降职"为济阴王。汉安帝死后,以孙程为首的19人宦官集团迎立被废的太子,太子"涛声依旧"后,杀死阎显等外戚,封孙程等十九人为侯。

4.汉质帝时期,外戚梁冀掌权。汉质帝年少聪敏,有一次,梁冀朝见,汉质帝随口说了句:"此跋扈将军也!"梁冀恐惧交加,把"三聚氰胺"添加到皇帝喝的牛奶中,毒死了汉质帝。汉质帝死后,梁冀的权势达到顶峰,食邑三万户。梁冀的老婆被封为襄城君,年收入五千万。梁冀为富不仁,侵占民田,强抢民女,杀害朝廷重臣李固、杜迁,弄得朝野上下一片乌烟瘴气,眼看就要恶贯满盈了。汉桓帝即位后,联合单超、徐璜等宦官诛杀梁冀,没收梁冀三十多万万个人非法所得,同时封单超等宦官为侯。

从这四个"历史快照"中,我们可以窥见东汉宦官和外戚斗争的惨烈程度,然而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

中原王朝两大制度,日本都没学,一个好处多,一个坏处大(上)

为什么东汉时期宦官和外戚的斗争如此激烈?

第一个原因,是东汉的皇帝即位时大多是"幼童"。汉和帝10岁,汉安帝13岁,汉顺帝11岁,汉冲帝2岁,汉质帝8岁,汉桓帝15岁,汉灵帝12岁,汉献帝9岁。由于年纪幼小,大多由太后临朝,而太后作为"女流之辈",只能依靠自己的娘家人,外戚由此开始专权。

皇帝小的时候不懂事,可以任由外戚胡搞,但是一旦长大成人,就很容易跟外戚发生冲突,而这时他身边最可靠的人,就是跟他从小玩到大的宦官了。

皇帝借助宦官打击外戚,宦官也利用这个机会获取功名利益,皇帝跟太监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联合起来,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双赢"。

第二个原因,也是最本质的原因,即皇帝太监跟女后外戚之间的斗争,实质上是皇族跟世家豪门之间的斗争。

秦始皇灭六国后,为了防止六国的贵族和豪强势力的反抗,把天下十二万户"富二代"迁徙到首都咸阳。刘邦继承了秦始皇的"移民"政策,把田、楚、燕、赵等国的"富三代"、"富四代"们转移到关中,形成了一大片"富人住宅区"。

这实际上是一种"怀柔"政策。

汉武帝时的主父偃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乱众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

这些世家子弟们虽然在天子脚下,但是随着土地兼并加剧,大批的农民依附于豪强世家,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庞大,大到让皇帝感觉自己的宝座都坐不稳当了。在汉武帝时期,出了一些以打杀豪强世家闻名的酷吏,这反映出皇权跟豪强世家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

随着豪强世家的发展,有些豪强世家已经强大到了可以左右朝政的地步。

汉光武帝刘秀就是在豪强世家的支持下,建立起了东汉王朝。这些豪强世家就像美国的大财团一样,在幕后操纵着国家政权的走向,那些掌权的外戚是他们推到幕前的"候选人",用来跟皇帝的全权代表宦官做斗争,当然他们之间的斗争不是用投票选举的方式,而是血腥的宫廷撕杀。

到了汉桓帝汉灵帝时期,代表皇族势力的宦官在斗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宦官掌权后,政治比外戚掌权时还要黑暗十倍。

《后汉书》中说道:"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矣。兄弟姻戚皆宰州临郡,辜较百姓,与盗贼无异。宗族宾客,虐遍天下,民不堪命。"

汉灵帝时期,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宦官集团执掌朝中大权,搞得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以致于民间出现了黄巾军起义。有位叫张钧的小官,曾经"飞信"给汉灵帝:"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宜斩十常侍,悬头南郊,以谢百姓。"汉灵帝读了这封信后,大发雷霆,就像被人掘了祖坟一样:"此真狂子也!十常侍固当有一人善者不?"

汉灵帝经常对别人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一个堂堂的皇帝居然对太监叫爹叫妈,就像报纸上曾经报道的某些华籍员工向日本企业高管下跪一样,令人不齿!

除了皇帝外,无论是朝廷命官还是市井百姓,对宦官都有一种来自生理和心理上的厌恶。在桓帝跟灵帝时期,一些太学生和士人也加入到反宦官的联合战线中。宦官污蔑这些文人学士妄图颠覆政府,将他们打进黑牢黑狱,或者让他们终生不得当政府公务员,史称党锢之祸。

东汉的宦官最猖狂之日,也是他们快灭亡之时。

皇帝是宦官的唯一后台,这让宦官的权力基础在一开始就不是很牢固。就像虚拟经济中的股票一样,当皇权足以控制整个国家时,作为皇权的"话事人",自然可以称得上是"绩优股",但是一旦皇权式微,宦官们就只能被当作"垃圾股"抛售了。而世家豪族则不同,他们有田有地有私人武装,搞的是"实业",自然要稳当很多。

东汉宦官的最后一次"表演",是在公元189年,外戚何进准备诛杀宦官,并且招"半兽人"董卓进京,然而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宦官们骗进宫里给杀了。

中原王朝两大制度,日本都没学,一个好处多,一个坏处大(上)

何进死后,司隶校尉袁绍率兵杀进宫里,将所有宦官"一锅端",共杀死两千多人。袁绍四世三公,是世家豪族的代表人物,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的争斗,终于以宦官的失败而告终。

在东汉外戚跟宦官的争斗中,最窝囊最杯具的其实是皇帝。

以汉灵帝为例,他面对宦官的恣意妄为跟外戚士人的激烈反击,根本无能为力,只能纵情于声色犬马。他曾在西园修建了一千座"裸体游泳馆",用来跟后宫佳丽们戏水玩耍。他还命人在后宫仿建街道、市场、商店,他和宫女扮成商人,让太监们扮成买东西的顾客,模拟市场经济。不久汉灵帝真的开起公司,做起了买卖,他在西园办了一个官吏交易所,明码标价,公开出售官职,还鼓励买官的人投标竞争,朝廷命官崔烈为了获得司徒一职,花了500万,成为那时的"标王"。

买官卖官在古代正式的说法是卖官鬻爵,这种龌龊的勾当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据《史记》记载:"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这大概是最早明码标价的"明箱操作"了,有了始皇帝做榜样,后世之人纷纷效仿。

不过中国人讲究仁义廉耻,直接说买官卖官,面子上有点挂不住,于是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说辞。在汉代叫做"以貲为郎",唐代叫"入粟助边",宋代叫"进纳",明代叫"捐纳",清代叫"捐官"。

虽然日本也存在外戚的问题,但没有宦官制度当作"催化剂",他们就少面临了很多祸事。要是学了去,只能更乱而已。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那么下一期咱们讲讲那个"日本没学的另一个制度",就是那个能给他们带来莫大益处的,点一下关注,继续去我主页看精彩内容。

中原王朝两大制度,日本都没学,一个好处多,一个坏处大(上)

谢谢关注子寰兄,点我头像查看,更多历史故事,正在每日持续更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