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越王勾踐劍會出現在湖北博物館?

春秋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中國一級文物,1965年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1號墓出土,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為何越王勾踐劍會出現在湖北博物館?


春秋越王勾踐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 4.6釐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鳩(勾)淺(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

為何越王勾踐劍會出現在湖北博物館?


春秋越王勾踐劍體現了當時短兵器製造的最高水平,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是青銅武器中的珍品,對研究越國曆史和了解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為何越王勾踐劍會出現在湖北博物館?


根據當時的考古工作者回憶,越王勾踐的劍出土之後,依然能輕鬆的劃破十六夜的紙。劍身精雕細鏤,紋路清晰。由於劍身本來就鍍有一層特殊的金屬物質,所以即便是這麼多年過去了,這把劍依然沒有隨著時間而風華腐蝕。

為何越王勾踐劍會出現在湖北博物館?


春秋越王勾踐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中,主要有兩種意見:


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於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


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