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說子貢無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原因就在這裡

原意:子貢曰:“我不欲人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孔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為什麼孔子說子貢無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原因就在這裡​子貢評價自己,說我這個人哪,不願意別人加之於我事,我也不會加之於別人,孔子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為什麼孔子說子貢無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原因就在這裡​孔子聽了就說:“子貢啊!那不是你能做到的!”孔子認為子貢沒有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子貢不是那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仁者君子。子貢是什麼人呢?子貢是才高八斗的人 子貢趕緊問老師:“老師!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是瑚璉之器”,評價他是國之大寶,大器,但還不是君子。因為君子不器呀!

為什麼孔子說子貢無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原因就在這裡​子貢的才幹是有的,他的才幹和後來蘇秦張儀差不多,都是七寸不爛之舌,縱橫捭闔。他的最高外交成就,也是遊說五國,讓他們相互攻伐。當時齊國要攻打魯國,子貢為了救魯國,去遊說齊國攻打吳國,把禍水引向吳。齊國雖被他忽悠了,但是說道:“我的軍隊已經到達魯國,怎麼能轉向打吳國呢?”子貢說道:“這事情小事一樁,我來辦。”後來跑到吳國,遊說吳王去救魯國,吳王被說的暈頭轉向,說該救,但是我怕越國乘虛而入,子貢又說,我來辦,於是又跑到越國,遊說勾踐假意加入吳國盟約。轉頭子貢又跑到晉國,遊說晉國擋住吳國北上勢力。

為什麼孔子說子貢無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原因就在這裡​故事很長很複雜,總之最後結果吳國真打敗了齊國,救了魯國,晉國又打敗了吳國。吳國敗後,越國乘機滅了吳國。所謂勾踐臥薪嚐膽,滅了夫差,背後有子貢的故事在。魯國最後平安無事,得以保全。《史記》記載說“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 ,五國各有變化。”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為什麼孔子說子貢無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原因就在這裡​子貢不想自己祖國被攻破,就把禍水引向吳國,他當然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