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宋光宗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被“内禅”地步的?

山青河


南宋宋光宗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被“内禅”地步的?


在孝宗淳熙年间的一天,恭王三公子赵惇(dun)带着随从们驾着马车正在街上闲逛,突然,从道旁冲出来一个叫花子,他一下子就冲到马路中间拦住了马车的去路。赵惇看到这个叫花子蓬头垢面、衣服脏乱,很生气,叫人逼问叫花子:“你叫什么名字?谁指使你来拦截马车的?你到底想干什么?”可这个叫花子脑子似乎有问题,只是痴呆地重复着一句话“三王得,三王得······”,赵惇一愣,突然眼前灵光一闪,暗想:我是三王子,莫不是暗示我将来要取得皇位吗?因此,赵惇叫手下人不要难为这个叫花子,还给叫花子送了些银两,客客气气地打发走了叫花子。

从此这恭王赵惇似乎受到了冥冥中什么力量的牵引,开始习文练武,研究祖先历史,有时指点前代帝王得失,往往一语中的,深得官员们的赞叹,赞其英武聪慧有其父宋孝宗赵昚的影子,赵惇听了,更是雄心万丈,于是他又开始关注前朝政治局势,想着日后也许能一展宏图。

结果,还真是天随人愿,这恭王赵惇的机会来了。

乾道三年,太子生病,太医不慎错开药方,结果导致太子不幸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四岁。

赵惇的二哥赵恺平时沉默寡言、明哲保身,相比赵惇锐意进取的个性来说,逊色不少。所以宋孝宗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加上丞相虞允文请求皇上早立太子为妥,于是在乾道七年,最终确立了赵惇皇太子的地位。

孝顺的宋孝宗赵昚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来介绍一下赵惇的父皇宋孝宗赵昚(shen)。

宋孝宗赵昚并不是宋高宗赵构的亲生儿子,赵构自己唯一的亲生儿子三岁时因惊吓早夭,赵构悲伤之余,加上“靖康之耻”之后连年宋金之间的交战议和等诸多事情烦扰,从此之后就失去了生育能力,赵构就在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中选了两名孩子作为养子养在宫中,以便以后成为皇位的继承人。

赵昚就是其中一位,还有一位孩子名叫赵琢。

赵昚是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在宫中的时候,非常恭顺节俭,对赵构非常孝顺。

赵昚和赵琢被养育在宫中二十多年,但一直都没有确定谁会成为皇太子的人选,在绍兴三十二年的时候,赵构以“倦勤”想多休养的名义,开始确定皇太子的位分了。

宋高宗给赵昚和赵琢两人分别送去十位美女,过了一段时间又把送去的美女招了回来,结果发现送给赵琢的美女都被他宠幸了,而送给赵昚的美却完璧归赵。

所以赵构立马立赵昚为皇太子了。

这样以美女作为考题选皇太子的招数还真是历史上的头一遭,亮瞎了不少人的眼睛。

不管赵昚的身后有没有幕僚支招,但至少显示了赵昚不仅不贪美色,还是个头脑清醒的人。

赵昚继位后就是后来的宋孝宗,宋孝宗不但使宋朝皇位重新回到了太祖赵匡胤一支血脉,而且他还有重新振兴南宋的豪情壮志。他洗刷了岳飞冤案,致力于改变南宋以来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现状,还使南宋王朝从衰败走向恢复,从消沉走向振兴,给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曙光。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所以赵昚成为了南宋最强最有作为的皇帝,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王。

宋孝宗赵昚继位后一直对高宗赵构心存感激,经常去看望高宗,即使登基前,送高宗回宫,被大雨浇了个落汤鸡,他也丝毫没有怨言。即位后,赵昚只要有机会出游,必然恭请高宗赵构一起同行,父子两人父慈子孝,其乐融融,所以赵构最后活了八十多岁,算是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可见宋孝宗真是一位非常孝顺的皇帝啊,这和后面自己儿子赵惇的大不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凤娘的妒忌

赵惇开始对父皇赵昚并不是不孝顺,他和父皇的矛盾是在赵惇做王子,娶了庆元节度使李道之的女儿李凤娘为王妃后才开始的。

这位李凤娘天生妖冶,面若桃花,但心似蛇蝎,心狠手辣。但是很奇怪,即使李凤娘嫉妒成性,蛮不讲理,贵为皇太子的赵惇却对李凤娘毫无办法,而且是言听计从,不敢有丝毫僭越。

淳熙十四年,赵构崩于德寿宫,赵昚听闻后痛哭失声,两天水米不进,立志要为高宗守孝三年,所以在淳熙十六年,也就是高宗去世的第三年,赵昚禅位给了皇太子赵惇,就是后来的宋光宗。

赵惇即位后,李凤娘成为了皇后,这下李凤娘执掌六宫大权,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宋光宗赵惇和李凤娘只有一个儿子嘉王赵扩,李凤娘就想早早让光宗立赵扩为皇太子,光宗就去请示已成太上皇的赵昚,赵昚认为赵扩天性懦弱,不适合将来继承大统,而赵惇的二哥赵恺的儿子赵柄生性聪慧,深得孝宗喜爱,所以皇太子的位置似有属于赵柄之意。赵昚本是为赵家将来的社稷着想,可是李凤娘却不这样认为,她在光宗赵惇面前百般挑唆,说是公公赵昚对于皇太子之位另有企图,使得赵惇和赵昚之间的矛盾加深,从此父子二人互相猜疑,赵惇也不再朝见太上皇赵昚。

李凤娘在挑拨公公和丈夫的目的达到后,开始对老公赵惇在和宫女妃嫔的接触上进行了无微不至的侦察和监视。

有一天,赵惇在宫内洗手,一位宫女捧着洗嗽盥盆,赵惇看到宫女那双细长娇嫩宛如葱白的双手,一时动情,不自觉地多看了两眼,下意识的说了声:“好一双秀手”,没想到,这一幕情景被李凤娘看到了。

过了几天,赵惇在偏殿批阅奏章,李凤娘派宫女给赵惇送来一个华丽精美的点心盒,赵惇暗自高兴,这皇后终于开始懂得对丈夫知冷知热、体贴入微了,还想着在他劳累的时候给他送来美味点心,于是心情愉悦地打开了盒子,这一打开不要紧,刚一揭开点心盒的盖子,赵惇立马吓得瘫坐在地上,脸色灰白,汗流满面。

原来盒子里竟然是一双血肉模糊的双手,依稀能看出就是当初赵惇夸赞的那双宫女的双手,赵惇知道这是李凤娘干的好事,心惊肉跳,当时身上一阵热一阵冷,立马病倒了。

即使这样,赵惇也不敢说李凤娘一言半语。

黄贵妃之死

当初赵惇在娶了李凤娘为王妃后,孝宗赵昚见李凤娘刁蛮无理,心想,太子身边没有一个称心的侍女可不行,就把一位姓黄的宫女赏赐给了赵惇。这位黄姓宫女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和赵惇情投意合,极受赵惇的宠爱。等到赵惇继位当了皇上后,这位宫女就被封为皇贵妃。

李凤娘对黄贵妃一直心存嫉妒,但一直挑不出黄贵妃的毛病,所以一直无从下手。

赵惇继位的第二年冬至,按照惯例,他要到环丘去祭祀祖宗,这时,参加祭祀的人要住到斋宫中去,等到祭祀大典全部结束后才能回宫。

这对李凤娘来说,真是天假其便,怎么能错过这大好的机会,于是赵惇这前脚刚出了宫门,这李凤娘后脚就把黄贵妃给杀了。

祭祖大典还没有开始,李凤娘就派人给赵惇送去了讣告,说是黄贵妃暴病身亡。

感觉这李凤娘和赵惇不是夫妻,简直就是前世的冤家仇敌啊!李凤娘的存在就是专门来给光宗赵惇找不自在的啊!

赵惇惊闻噩耗,又惊又怒又心疼,但又无可奈何,心内五味杂陈,只能打落牙齿强咽下去。到了他行祭祀礼的时候,突然天上阴云密布,狂风骤雨倾盆而下,祭坛上点燃的蜡烛瞬间齐刷刷的都被浇灭,祭祖大典半途而废,大家四散逃跑躲雨,场面失控,真是不祥之兆啊。

赵惇吓得以为这是上天在责罚他,惴惴不安,从祭祀处回到宫殿,一下子就大病不起了。直到第二年清明左右,才略微有了好转。

著名的“绍熙内禅”

自从赵惇这一病,不知道是因为心灰意冷,还是真的对李凤娘没有了丝毫抵抗之力,完全听命于李凤娘了,只差没有给李凤娘发誓誓死效忠了。

李凤娘叫他往东她不敢往西,叫他摘星星,他不敢看月亮,完全成了傀儡人了,就连以前他对太上皇仅存的一点孝心也磨没了。

这时的太上皇赵昚已届风烛残年,对儿子非常想念,但是赵惇自从那一病开始,即使后来病情好转也从来没有去探望老父亲一次,这使得以孝顺闻名于世的赵昚十分伤心难过,经常暗自哭泣。

赵惇的所作所为,连文武百官也看不下去了,认为天子孝行有亏,有损于作为皇帝的威严,臣子劝谏责无旁贷。于是,从宰相到百官群臣,纷纷向赵惇劝谏,建议他尽快去探望太上皇。

在群情汹涌之下,赵惇终于决定在甲申这一天去父亲的寝宫看望,文武百宫听到这个消息,简直跟过年一样,大家争相传告、欢欣鼓舞。

到了甲申这一天,文武百官早早都在大殿宫门外排队等候,赵惇走出宫门,群臣都已经看见他的身影了了,等赵惇走到了大殿后面的屏风时,突然李凤娘追了出来,扯住了赵惇的衣袖,一面搀扶着赵惇往回走,一面说:“天气太冷了,皇上还是先回宫喝杯酒暖暖身子吧。”此时的赵惇像个听话的孩子,很乖地跟着李凤娘又往回走。

看到这一幕,真的让人想起了日本电影《追捕》里的横路敬二,真怀疑是不是这李凤娘也给赵惇吃了那种致人呆傻听话的药。

赵惇这时候天子的威严荡然无存,中书舍人陈傅良等几个大臣痛心疾首,冒死上前劝谏,李凤娘面色阴沉地大声训斥陈傅良,而赵惇一言不发,跟着李凤娘进入后面的屏风了。

从此,赵惇就再也没有见过父亲,尽管离得那么近。

绍熙五年,太上皇赵昚病重,卧床不起,这时的他多么想见到自己心爱的儿子,可是希望还是破灭了,最后他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终年六十八岁。

当大臣们把赵昚的死讯报告给赵惇的时候,赵惇不但不去看最后一眼,竟然连下葬仪式都不肯来主持,使得孝宗的遗体不但不能按时入土归葬,朝政也有空转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知枢密院事赵如愚和知阁门事韩侂胄等一些大臣考虑到天下公议,在征得吴太皇太后的支持后,以赵惇曾经在奏章批示的“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八字为由,宣布光宗赵惇退位,然后从人群中拉出赵惇的儿子嘉王赵扩,吴太皇太后拿出黄袍亲自披在赵扩的身上,就这样拥戴赵扩做了皇帝,主持了下葬仪式。

赵扩当了皇帝,是为宋宁宗,尊宋光宗为太上皇,而宋光宗对突然发生的皇权政变事件一点也不知道。

这就是著名的“绍熙内禅”,这个“内禅”当事人是蒙在鼓里的,所以也算是历史上不可思议的惊艳一笔。

最后的落寞

第二天,赵惇才知道自己稀里糊涂的被人废了,当时楞了半天,一直没反应过来。

等他反应过来,一切为时已晚。赵惇不甘心,又耍起了小孩子脾气,他拒绝接受自己儿子宁宗赵扩的朝见,依然住在宫中,不愿意搬到为太上皇准备的寝宫,而且不能听到“太上皇”和“内禅”这两个词,一听到这两个词,就条件反射地大发雷霆,弄得大家都不得安宁。

这时候,李凤娘一反常态的老实多了,两人互相陪伴过着落寞的生活。

有一天,赵扩完成祭祀大典回宫,皇帝仪仗队的乐声传进了赵惇的耳朵里,赵惇想起当年自己当皇帝时百官大臣一呼百诺,前呼后拥的场景,感觉仿佛还置身其中。

他问李凤娘:“外面是什么乐声?”

李凤娘说:“是老百姓奏的欢庆热闹的乐声”。

赵惇知道是李凤娘有意隐瞒,想起以往的种种,想起自己今天的光景全拜李凤娘所赐,气得一抬手就要打李凤娘,结果身子一歪,摔倒在地,从此一病不起,病入膏肓。

在病重期间,赵惇回顾这一生,恨自己不争气;

恨父皇让他背负上了不孝的骂名;

恨吴太皇太后的绝情,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和大臣们一起剥夺了自己的皇位;

恨李凤娘,都是这个贼婆娘害得自己到了如此窝囊的地步;

恨老天对自己太不公平了;

恨来恨去,到了最后,赵惇弄不明白自己到底应该恨谁?

一直到临终要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他还在苦思冥想自己到底应该恨谁呢?

所以,赵惇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到死还在迷茫惆怅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