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面对痛苦的人生,你应该如何破解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020年发生太多令人揪心的事情。

新冠病毒全球蔓延,截止到12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70万例,死亡病例超过10万;

美国爆发40年来最致命流感,1900万人感染,死亡人数超过1万;

澳洲山花蔓延数月,数亿动物死亡;

我的偶像,篮球巨星科比飞机失事,不幸丧生;

鲍某某性侵14岁养女,无耻!

......

太多不好的事情,交织在一起,我的内心始终无法平静,悲观情绪蔓延。我重新翻开多年的藏书《正见:佛陀的证悟》(以下简称《正见》)。它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我找到出路,破除我心中的执念,平复心情。

《正见》:面对痛苦的人生,你应该如何破解


本书《正见》的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一位上师(佛学导师),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他从自己专长出发,导演过2部佛教电影,多次获国际大奖。他拍摄电影的目的在于弘扬佛法,教化有缘之人,就像本书的一样。

本书从什么是佛教徒切入,介绍佛法的核心见地:四法印,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破除自我的执念,摆脱人生痛苦的根源。

要成为一个佛教徒必要条件就是接受四法印: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一切事务皆无自性(诸法无我)、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给大家一一解读。

这本书不是花时间就可以学会的书,它需要我们去领悟,还需要一定的阅历。书中所说的“涅槃”是一种境界,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我只能尽我所能来表达。大家如果还是无法理解,请看原著。

法印一: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它是客观规律。它有两个关键点:

1、“和合”是指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一个东西独立存在的。例如:桌子是由木头和钉子组成的,钉子是由铁锻造的;原子是由电子、质子、中子构成的。

2、“皆无常”是指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变化中的,没有事物是永恒的。例如:你无法2次跨过同一条河;爱情也在变化当中,结婚后,爱情就会慢慢变成亲情,也有可能直接分手。只要存在时间,事物都是变化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亲人长命百岁,也明白死亡是无可避免的,但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却很难接受现实。这就是对事物恒常的一直执着。当我们真正承认“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的时候,我们就能接受发生的任何事情,也不会患得患失。

当我们意识到事物总在变化当中,意识到生命的不确定性,我们就不会恐惧,不会偏执的追求永恒。因此,我们就能够接受接受最好的结果,也能接受最差的状况,也会更加有勇气投入当下的工作,享受当下的生活。

《正见》:面对痛苦的人生,你应该如何破解

法印二:一切情绪皆苦

佛教的创立者悉达多(也称佛陀)当初放弃了迦毗罗卫国太子身份,走上证悟之路;其目的要帮助人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以吉祥草为草垫,坐于菩提树下,探索人类痛苦的根源。经过多年的沉思和苦修,悉达多了悟:人们痛苦的根源在于对“自我”的执着。

一切情绪皆苦,情绪是伴随着“我”而生的。因为有我的存在,才会有情绪的存在。

快乐是另一种苦。

什么是快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于饥饿的人吃一顿饱饭是一种快乐;对于在创业中的人来说,成功是一种快乐。人生在不同阶段,“自我”总会产生不同的欲望在牵引你,不自由的你何以快乐?

所有人都想一辈子快乐的生活,但我们都清楚,快乐也是无法恒常的,有快乐就会有痛苦,它们会交替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派克在书中开篇就指明:人生苦难重重。我们必须学会去面对它。

自我与情绪

我们创造出“自我”,然后贴上标签,例如要有钱、有地位,有声望,要成功等等。当我们执着于谬误的“自我”,各种各样的情绪将随之而来。为了标签,我们拼命的维护“自我”。为了维护地位,努力伪装自己,活在面具里面;为了声望,不惜牺牲家庭和孩子。

佛学和心理学对于情绪的处理

悉达多(佛陀)认为要想解决情绪痛苦的问题,就是放下“自我”,进入“无我”之境。在没办法做到无我境界之前,可以培养对情绪的觉察,当情绪升起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它。我们现在常说的“”内观“或”“正念”就是起源于此。

心理学是在“自我”为前提下的心理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强调本我、自我、超我;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接纳;阿尔伯特.埃利斯的ABC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等等,都是通过个体的认知(理性)来调节人们自身的情绪。

在当代,心理的应用会更广泛,对于我们来说的可操作性更强;但佛陀对于人类情绪问题解决方案更加彻底,但执行难度大。

《正见》:面对痛苦的人生,你应该如何破解

一切情绪皆苦

法印三:一切是空

悉达多了悟: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纯粹就是空性,而我们不过将某种“真实性”附加或标识于其上而已。

书中认为我们所接触到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即空性。

为什么我们感受到的东西是真的?那是因为我们对于“真实”的定义是来自不完整的分析,产生了谬误。

我们眼中看到的东西,其实一直都在变化当中。盛开的花朵,我们觉得它真实的存在,感叹它的美丽,其实它已慢慢开始走向枯萎。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是在一天一天的老去,就像火花一样绽放之后慢慢熄灭。

当然,悉达多也并不否定我们现实看到的东西,但他认为那只是“暂时是”。这是一种“有条件的真实”只是一种我们定义的“标签”。

悉达多不是虚无主义者。他并不认为标签是没有用的,他只是提醒我们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世界,不执着于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两位禅宗和尚渡河,因河流湍急,一年轻女子需要他们帮忙背她过河。年轻和尚因男女授受不亲的戒律而不敢背。年长的和尚毫不犹豫的背年轻女子过河,并把女子放下后就走了。年轻和尚几个时辰后,忍不住问:我们不是和尚吗,如何能背女施主过河?年长的和尚答:我早已把她放下,你怎么还背着她呢?

《正见》:面对痛苦的人生,你应该如何破解

风动还是心动?

法印四:涅槃超越概念

涅槃是寂静,它超越所有的二元概念。

它是一条直接的道路,通达痛苦的解脱、妄念和迷惑的解脱。因此涅槃即非快乐也非不快乐--他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

涅槃不是天堂。大家都认为天堂就是单纯的快乐,无忧无虑,做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困难。但是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快乐源泉,如惊奇、成就、美味都将不复存在。悉达多追寻的并不是安身之所,而是从无明的困惑中解脱出来。

涅槃不是快乐。书中认为涅槃是一个喜乐境界,没有迷惑,没有无明,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

进入涅槃后,人就会从梦中清醒过来,看清楚世间一切。就如同专业人士看电影,他们能知道电影这个镜头是怎么拍摄的,机位是怎么放的等等,当然他也可以像普通大众一样,享受电影情节带来的乐趣。

涅槃不是自由。书中指出:心理学中的“自由”听起来是比较接近涅槃,但自由本质还是从“自我”出发,代表个人的一种权利。而涅槃是一种“无我”境界,两者不在一个层面上。

涅槃没有时间和空间概念,因此,任何具有时空概念的表述都无法总结它。没有概念就没有标签,没有标签就没有牵绊,涅槃是一种“大自在”。

结语

《正见》讲述的佛教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其自身逻辑。只有认识诸行无常,我们才不会对“自我”攀缘执着;“自我”也是多个标签和合而成,并处于变化之中,并不真实存在,是虚幻的。当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从“自我”中解脱,从虚幻中清醒过来,不在受情绪之苦。同时,我们会升起大无畏的精神,去面对我们人生所有的结果,不管好或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