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在海外殖民方面,靠什麼與他的對手拉開差距

歐洲最出名的幾大強國,歷史上幾乎都經歷過海外殖民,關於海外殖民給這些國家帶來的好處,以及給被殖民國家帶來的痛苦,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我們今天要聊的是英國的海外殖民與他的對手,也就是其他歐洲海外殖民國家的差別,特別是走出去最早的西班牙和與英國並駕齊驅的法國。我們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是,大家都“出生”在歐洲,都選擇“走出去”,就好像同一個村子裡出來的打工仔,都出去打工,為什麼他們的發展之路有那麼大的不同。最後英國發展成為大英帝國,法國的殖民地雖然也不少,但你聽說過“大法帝國”麼?至於西班牙那曇花一現似的殖民經歷,後來混得怎麼樣大家也都很清楚。這裡面到底有什麼訣竅?其中又蘊含了什麼道理?


英國在海外殖民方面,靠什麼與他的對手拉開差距


我們從英國海外殖民的起始就能看出端倪,其實所謂大英帝國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即剛開始嚐到甜頭、並創造第一個高峰時期;以及同樣的模式拷貝到全世界每一個時區的“人生巔峰”階段。而在這其中,第一個階段的主要內容就是北美殖民。關於英國在北美洲的第一塊殖民地,因為說法不一,我們在這裡無需深入討論。總之1580年的那一批來到北卡萊羅納的羅恩諾克沒站住腳;1583年佔領了今天加拿大的紐芬蘭島,雖然成功了,但由於地方太小、影響力有限,經常被人們忽視;最被人們熟知並認可的就是1607開始建立詹姆士鎮,後來發展而來的弗吉尼亞。


英國在海外殖民方面,靠什麼與他的對手拉開差距


那我們就以弗吉尼亞的為例,看看當時建立一個殖民地有多難。1607年去的那一批只有一百多人,去了就開始開荒種莊稼,但往往新開荒的土地就沒有多年的耕地那般收成,到了冬天連凍帶餓死了六十多個,按這個比例來看,存活率可以說是很堪憂了。但是這種慘狀並沒有影響英國人的前仆後繼,在此後十幾年的時間裡,從英國本土又陸陸續續運到弗吉尼亞六千多人,最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存活了下來。也就是說第一批存活的人開墾的莊稼,可能在十幾年間只夠自己家庭果腹,作為新來的你就得像第一批一樣,老老實實自己去開荒。也就意味著這十幾年間,無論去的早晚,都要承受差不多的死亡率,這確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要知道,無論是法國還是西班牙,初到北美時都沒有付出過如此重大的代價,因為它倆壓根不開荒。關於這一點我們放後面聊,咱先來解釋一下英國人面對如此代價,為什麼還會前仆後繼地前往北美。


英國在海外殖民方面,靠什麼與他的對手拉開差距


關鍵點在於一張特許狀,也就是一份由英國國王簽署的關於開發北美土地的特許經營權證。我們現在好多人都討厭社會運轉所需要的這證那證的,可人家英國當初能在北美站住腳,靠的就是這一紙文書。首先說這文書是咋回事兒,當英國發現西班牙一船一船從北美運回金子時,那是無比的眼紅,但是論當時的海上力量又比不過人家,於是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選擇國家不出面,百姓出面。也就是一方面給私掠船發許可證,縱容他們出海到加勒比附近“截西班牙的胡”;另一方面給私人企業頒發特許狀,許諾他們在北美殖民的土地產權歸個人所有,作為英國領土的一部分,英國政府只抽取稅收,不參與經營。而且這份特許狀最最硬核的內容是“只有擁有特許狀的人才有權利去北美殖民”,也就意味著特許狀實質為“壟斷經營許可證”。


英國在海外殖民方面,靠什麼與他的對手拉開差距


最早英國頒發了21張特許狀,由於北美生存的難度問題,這些大商人把資金集中在一起成立了弗吉尼亞公司,後來那一批又一批開往北美的船隻和移民者都是這個公司派出去的。這些商人難道就喜歡迎難而上麼?當然還是利益的驅使,要知道壟斷經營這個好東西,意味著只要在北美開墾出來的土地,都歸個人所有、公司佔股,以後在這片土地上無論是修鐵路、公路、設立郵政、開採礦產等公共事業,都是這家公司私有的,他們只需要像在英國國內一樣向政府交一部分稅,即可享受國家的軍事保護。這可是一件風險又大利潤又大的美差,對於以逐利為投資導向的精明商人來說,無疑是塊“大肥肉”。


英國在海外殖民方面,靠什麼與他的對手拉開差距


有了產權制度的保障,加上弗吉尼亞公司的“忽悠”,自然會有大批人擠破頭要坐上開往美洲的船。十幾年之後,北美殖民的英國人存活率越來越高,加上在那裡紮下根基的農民繁衍,人數變得越來越多。這項事業慢慢有了其他公司的加入,沿著北美洲東海岸,英國人陸續建立起了十三塊殖民地。

對於這些已經建立成功的殖民地,英國政府依然選擇執行寬鬆的管理制度,即鼓勵當地人成立自己的自治管理機構,英國政府只負責動用國家力量保護殖民者的個人財產安全,以換得收稅的權力,其他的幾乎都不怎麼管。再加上當歐洲大陸正在因宗教改革而大開殺戒之時,伊麗莎白一世的父親亨利八世,早已因為個人的再婚問題而與羅馬教皇脫鉤,這也使得英國本土對於宗教信仰問題變得比其他歐洲國家要寬鬆的多。至於這遠在天邊的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問題,那就更加自由寬鬆了。


英國在海外殖民方面,靠什麼與他的對手拉開差距


那英國是這樣做的,同樣來北美當“北漂”的法國和西班牙是怎麼做的呢?首先來看最早邁入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它的所作所為近乎“耿直”,到一個地方先找,找到金礦就從本土運人來開礦,挖出金子就裝船拉回本土。如果找不到金銀銅鐵,馬上宣佈這地方是屬於西班牙國王的,然後揮一揮衣袖,去下一個地方找。

為了防止在下一個地方發現礦產後再從本土運回工人的麻煩,通常會選擇來了的礦工就地定居下來,當一個地方聚集的人多了,西班牙政府會派人來施行與本土一樣的集權式管理。因此對於西班牙來說,雖然出海比誰出的都早,但是西班牙人並不是誰想去就去,誰想回就回的。去了的往往也是生活在本土的社會最底層,為了討口飯吃來到北美,到了那裡也是在西班牙國王的私人領土上生存,哪有什麼歸屬感可言。如果能偷藏一筆金子然後偷偷坐船回到歐洲,那才是他們的終極理想。


英國在海外殖民方面,靠什麼與他的對手拉開差距


相比之下法國要好很多,因為按照殖民擴張來說,英、法兩國無疑是歐洲最成功的的兩個。但這也要看跟誰比,法國跟西班牙比,確實不是那種貪圖掠奪式殖民的國家,它已經開始把重點放在貿易上,希望自己能做一個“中間商”來“賺差價”。但跟英國比的話差距又顯現出來了,因為當法國在北美通過把木材和毛皮運回歐洲賺取高額利潤的同時,英國人在以極低的存活率辛勤的開墾著土地,種植農作物。表面上看起來法國的做法要高大上許多,但是這樣下去時間久了差距就來了。當後來英法因為殖民地爭搶而鬧得大打出手時,法國在北美生活著十萬人左右,而英國已經多達兩百萬人,於是輕輕鬆鬆被拿下。當後來三角貿易發展起來,法國商人只能從英國人的種植園裡採購土特產運回歐洲,從非洲運來的黑奴也只能賣給英國人經營的種植園。也就是說法國這個“中間商”,做著做著成了英國殖民事業的“好幫手”,而且差價越來越小。


英國在海外殖民方面,靠什麼與他的對手拉開差距


英國具備這一優勢,並不是因為英國人就比法國人更加吃苦耐勞,哪怕是在今天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對於它倆也沒有這種印象上的差別。這其中關鍵的因素就是那張特許狀,就是那個產權保護制度,不僅能夠讓英國人踴躍地參與到北美殖民的行列中,而且在與他國打起仗來的時候,英國殖民者保衛的是永久產權的、經過自己父輩祖輩用血和汗耕耘出來的私人土地,那戰鬥力可想而知。

曾國藩有個著名的戰術叫做“結硬寨、打呆仗”,或許英國用的就是這種“笨辦法”,通過一點一點的、風雨無阻的揮灑汗水,辛勤的耕耘出屬於自己的土地,讓原本蠻荒的北美慢慢有了家的歸屬感,這樣哪裡還有扎不下根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