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慈母手中線”到慈禧老佛爺,“母愛”背後的大祕密

說傳統道人生,談古論今話天下,身為中國人,怎能不學點國學呢?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在中國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這首唐詩的作者是孟郊,但90%以上的人都會聽過這首詩,並且能準確說出其主題。

禮讚母恩。

從“慈母手中線”到慈禧老佛爺,“母愛”背後的大秘密

如果說一首《遊子吟》寫出了母愛的偉大,那麼“可憐天下父母心”則道出了天下家長的心聲,然而你知道嗎,這句話出自以下詩句,其作者讓人大跌眼鏡,居然是那位禍國殃民的“西太后”,慈禧。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雪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兩首詩,一個是唐朝的詩人,另一個是清朝的皇太后。

不同的性別,跨越千年,卻懷著同樣感恩的心態讚美褒揚偉大的母愛,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一直以來,不管是國學還是民間傳統,對女人的看法被割裂為不同形態,既相互獨立,又互相矛盾糾結。

|

從“慈母手中線”到慈禧老佛爺,“母愛”背後的大秘密

一方面,擁有社會話語權的男人,把女人視為附庸品,提出“三從四德”,認為“女人頭髮長見識短”,“女子無才即是德”,刻意誤讀“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原文不是這個意思),把女人視為“紅顏禍水”,罪惡的起源。

另一方面,出於道德體系以及人性的本能,極盡所能尊敬讚美“母親”,站在“孝道”的立場去歌頌“相夫教子”、“母慈子孝”等一系列充滿著人性閃光點的女性形象。

是什麼讓中國人這麼“出爾反爾”,把女性分割為“女人”和“母親”兩個不同的存在。一個是“萬惡之源”,一個是“萬善之始”呢?

|

從“慈母手中線”到慈禧老佛爺,“母愛”背後的大秘密

要想揭開這個問題,首先要說到歌頌“母愛”的一個重要源頭,“孟母三遷”。

孟軻(孟子)自幼喪父,其母對他管教十分嚴格。孟家附近有一處墓地,孟軻經常在此玩耍,逐漸學會了一些殯葬之事。這使望子成龍的孟母很擔憂。

為了不使兒子將來成為一個普通的販夫走卒(毫無貶低的意思),她毅然把家搬到了一處集市的旁邊。沒想到孟軻又跟這商人學起了生意,也讓孟母擔心起來,最終遷到了一所學堂旁邊。

聽著朗朗讀書聲,孟軻終於安下心來讀書學禮。最終成為著名的思想家。

這個典故的主角是孟母,點出了“母愛”作為人生成長的重要推動力,能夠影響子女一生的發展成就。而“相夫教子”也成為了中國曆代對於“好女人”“好母親”評價的重要標準。

|

從“慈母手中線”到慈禧老佛爺,“母愛”背後的大秘密

再說宋朝時期的蘇軾,父親蘇洵也是一個大文人,常常遊學在外,因此,家庭教育的重任主要放在夫人程氏的身上。

程夫人乃是大戶人家書香門第,有良好的文化素養。有時候在教蘇軾讀《漢書》時,恰好看到了範滂的事蹟。

範滂是東漢一位有學問有氣節的名士,因為被“黨錮之禍”牽連,被通緝捉拿。

堅持理想的範滂決定犧牲自己成就大義。在主動投案之前,與母親訣別,泣不成聲,希望母親不要為自己而傷心,自己願意跟隨父親,死而無憾。而範滂的母親深明大義,支持了範滂的想法。

讀到這兒,程夫人慨然長嘆,而年僅十歲的蘇軾也激動地說:“母親,倘若我也要做範滂這樣的人,您同意嗎?”

|

從“慈母手中線”到慈禧老佛爺,“母愛”背後的大秘密

程夫人十分欣慰地回答:“你如果能做範滂,我怎麼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呢?”

從這個兩個例子不難看出,國學之中提到的“母愛”雖然偉大,但更大意義上,被染上了過於濃重道德色彩。

母愛核心在於“善”。以自身作為道德示範,去傳播儒家所鼓吹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理念,並進一步對女性提出更加苛刻的道德規範,比如孝敬公婆、勤儉持家、守節謹行等等。如果做不到也就失去了做母親的資格。

令人奇怪的是,這樣的要求只限於母親,而很少提到“父親”的責任和擔當。

在整個子女成長過程中,不管是國學還是民間文化,都默契噤聲,父親成為虛幻的存在,一個不相干的旁觀者。

打開民間故事,失敗的人生大多也是母親的責任,有“慈母多敗兒”的說法。

從“慈母手中線”到慈禧老佛爺,“母愛”背後的大秘密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母親對兒子十分溺愛,對其要求無所不應,以至於兒子偷了東西,她都鼓勵,致使其子偷盜成性,膽子越來越大。

終於有一天,兒子被捉住後處以斬刑。臨刑時他要見母親,母親問兒子還想吃點什麼,兒子說想再吃一次x,沒想到,這位兒子一口咬掉了母親的xx。把自己的死歸罪於母親沒有對他嚴加管束。

這個故事雖然具有十分震撼的警示效果,說明了社會對母愛的道德要求,以及教育的重要性。但與此同時,也變成了一具無形枷鎖,千百年來牢牢束縛著女性。

女人不需要事業,也不需要個性,只要能“以身作則”,以完美的“道德模範”去教育子女,按照社會道德成長,就是好女人,好母親。值得被子女尊敬,社會尊敬。反之則是“惡母”,“壞女子”。

這種明顯帶有偏執性,以及獨斷的觀點,其實一說就破,但千百年卻非常的吃香,成為歷朝歷代被歌頌的女性光輝形象。

然而,爸爸去哪了?

從“慈母手中線”到慈禧老佛爺,“母愛”背後的大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