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水風情習俗之三——婚喪喜慶


廣水風情習俗之三——婚喪喜慶


1、 婚 清代至民國,封建禮教盛行,男女授受不親,婚姻大事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包辦而成,只講門當戶對,不管有無感情。民俗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到叫花提挎簍(討飯簍)”之說。且有一些封建愚昧的婚姻形式,諸如納妾、就親、搶親、回頭親、指腹為婚、童養媳等。建國後,廢除婚姻陋習,實行新《婚姻法》,男女雙方自由戀愛,自主婚姻;領取結婚證書,即為合法夫妻。

  舊時結婚,俗有“三茶六禮”之規,從說媒、合八字、送庚貼、看家、作揖、下聘禮、起媒、送日子、追接到迎親、拜天地、喝喜酒、鬧洞房以至新婚回門,來年送端陽等,禮節紛雜繁縟,且視婚姻為買賣,極力鋪張,耗費錢財。

建國後,實行新式結婚。城鎮青年男女大多自由戀愛,雙方相互交往、瞭解,一旦感情加深,彼此愛慕、志趣相投,則確定關係,等條件成熟,即領取結婚證書,舉行婚禮。多旅行結婚。亦有由組織或單位舉行集體婚禮。

  農村因傳統習俗的影響及男女交往少,婚事仍多由媒人撮合,稱“做媒”或“管閒事”。媒人視男女雙方個人及家庭情況,若“般配”則找雙方父母提親,並初步徵得男女本人同意,到一地點(多為集鎮)見面,稱“相人”或“相面”。若“相人”基本認可,之後定一日期,女子同親眷(多為母、嫂)及媒人到男方家“看家”,男方備少量錢物贈給女子,稱“打發”,若收,則表示確定關係,反之則為不同意。關係一經確定,雙方開始往來。逢年過節,男方請女子到家,其中每年臨近春節,男方要請女子吃“團年飯”。正月初二,男方要上女家給女方父母拜年。至結婚,一般要有一個過程,稱“過腳步”:除“看家”外,須“作揖”,即定婚,男方送女方衣食之類的禮物。次為“起媒”,男方與媒人一同到婦女家,要回女子生辰,占卜,男方須送一定禮物;再次為“送日子”,男方送禮到女家,確定婚期。後為“過禮”,送禮物女家,但禮物一半重由男方帶回。“過禮”時間視結婚時間而定:單日子(陰曆)結婚,則在婚前一天;雙日子結婚,在結婚前兩天。男女雙方婚齡一到,鄰取結婚證書,舉行婚禮。農村近年不經媒人說合而自由戀愛結婚的漸多。結婚時,城鄉青年多步行或乘車到男家(或女家)舉行婚禮,熱鬧而隆重。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多數男女在結婚之日乘小汽車在前,大卡車隨後,披紅掛綠,亮出多種電器、傢俱,招搖過市。

2、 喪

  解放前城鄉喪禮繁縟,封建迷信色彩濃厚。富貴官宦人家設孝堂、安靈牌,懸換聯、竹幔,鋪道場、做法事,超度亡靈。

  解放後,舊喪祭儀式漸改,少數仍沿襲舊俗。送終:人將死,送堂屋停門板上,頭朝裡。子女親屬靜立身旁,稱“送終”。氣絕,掉死者頭朝門外,痛哭。燒10斤4兩“落氣紙”。後請人告知親朋,稱“把信”。入殮:人死當晚,請人為死者沐浴。男性死者則理髮。之後穿衣,系“腰帶”。“腰帶”為白線,十歲一根,依年齡而定。穿著停當,裝棺,稱“進材”。棺內先墊火灰,用鬥軋,再鋪“紙錢”。入棺後,在棺底點長明燈。亦有在棺底置鬥,內盛米,米中插枰,叫“奪氣米”。坐夜:即“開弔”,在出殯前頭一天夜晚,念悼詞(祭文),吹奏鼓樂、燃放爆竹,繞棺、叩拜,至深夜。出殯:俗稱“上山”,在坐夜之次日晨,孝子披麻戴孝,捧“骨殖棒”在前,親屬穿白鞋或系黑紗在後,一路鑼鼓銃炮,擁棺至墓地埋葬。出殯後三日,夜半再到墓前燒紙,稱“護山”。死後,每過七天祭奠一次,叫“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至“七七”上。滿百日再祭奠一次,稱“燒百日”。第一年春節貼白紙對聯,第二年為黃紙,第三年貼綠紙,以示悼念。三年內,每逢死者週年日祭奠一次。上為農村喪葬之大概。城鎮有所不同,喪儀較簡,多以纏黑紗代披麻戴孝,以肅立鞠躬默衷腸代跪拜叩首,以追悼會代“坐夜”。上世紀60年代起改土葬為火葬者漸多。

  近年亦有喪家大肆鋪排,攀比“熱鬧”,宴席幾十桌不等,大放哀樂,樂聲與鞭炮齊鳴,非常熱鬧,且不乏迷信色彩。因此亦有人嘆:“如今死人死不起。”

3、 喜慶

  民間生辰壽時及擇基建屋等多喜慶,且禮俗各異。

  生育 孕婦產後,女婿即持紅雞蛋、糖等禮品往岳父家“報喜”。岳父家以雞蛋、嬰兒衣物等回送。產後七天至滿月,選定吉日,宴請親朋以示慶賀,謂“做三朝”,親朋多送禮物。嬰兒滿一週歲親朋前來祝賀,主家設宴,若不請客慶賀,由母親抱嬰兒往孃家度過,稱“躲生”。

  壽辰 小孩過生日,家長多選十歲生日紀念,即“做生”,但往往不足十歲即行,俗稱“做望生”,有吉祥之意。逢此生日,一般較熱鬧,親朋饋送禮品,主家置酒席宴請,燃放爆竹。後逢生日,吃麵條,為長壽麵,取意長生不老;吃雞蛋,取意一滾即過,日子順暢,家中多備酒菜。年滿60歲以上的老人,多整十歲做生,稱祝壽。舊時祝壽,親朋多送壽幛壽聯、食品,燃放爆竹,子女跪拜。現今祝壽,親朋多贈壽餅、長壽麵和其他禮物。時逢壽日,慶賀者分而食之,有“吃壽麵長壽”之說。有長輩健在晚輩不做壽的習俗。

  擇基建房 過去民間建房,請“陰陽先生”看“風水”,定門向,並選定“吉日”破土。今建房少數沿用舊習,大多注重房屋採光通風。建房檁椽、瓦擱就,即上樑。梁取香椿樹為佳,次為柏樹,上樑時,工匠高喊“上樑大發”,主家撒包子、糖果,建房者及圍觀者搶而食之。上樑之日貼對聯,午餐主家擺酒席款待工匠及親朋,此為舊俗,流傳至今。房屋建成後,親朋多饋贈禮物以示慶賀。

  建國後,諸如參軍、招工、升學等視為喜慶之事,親朋多贈送禮物以祝賀,主家多置肉擺酒以款待。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此風更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