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风情习俗之三——婚丧喜庆


广水风情习俗之三——婚丧喜庆


1、 婚 清代至民国,封建礼教盛行,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大事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包办而成,只讲门当户对,不管有无感情。民俗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到叫花提挎篓(讨饭篓)”之说。且有一些封建愚昧的婚姻形式,诸如纳妾、就亲、抢亲、回头亲、指腹为婚、童养媳等。建国后,废除婚姻陋习,实行新《婚姻法》,男女双方自由恋爱,自主婚姻;领取结婚证书,即为合法夫妻。

  旧时结婚,俗有“三茶六礼”之规,从说媒、合八字、送庚贴、看家、作揖、下聘礼、起媒、送日子、追接到迎亲、拜天地、喝喜酒、闹洞房以至新婚回门,来年送端阳等,礼节纷杂繁缛,且视婚姻为买卖,极力铺张,耗费钱财。

建国后,实行新式结婚。城镇青年男女大多自由恋爱,双方相互交往、了解,一旦感情加深,彼此爱慕、志趣相投,则确定关系,等条件成熟,即领取结婚证书,举行婚礼。多旅行结婚。亦有由组织或单位举行集体婚礼。

  农村因传统习俗的影响及男女交往少,婚事仍多由媒人撮合,称“做媒”或“管闲事”。媒人视男女双方个人及家庭情况,若“般配”则找双方父母提亲,并初步征得男女本人同意,到一地点(多为集镇)见面,称“相人”或“相面”。若“相人”基本认可,之后定一日期,女子同亲眷(多为母、嫂)及媒人到男方家“看家”,男方备少量钱物赠给女子,称“打发”,若收,则表示确定关系,反之则为不同意。关系一经确定,双方开始往来。逢年过节,男方请女子到家,其中每年临近春节,男方要请女子吃“团年饭”。正月初二,男方要上女家给女方父母拜年。至结婚,一般要有一个过程,称“过脚步”:除“看家”外,须“作揖”,即定婚,男方送女方衣食之类的礼物。次为“起媒”,男方与媒人一同到妇女家,要回女子生辰,占卜,男方须送一定礼物;再次为“送日子”,男方送礼到女家,确定婚期。后为“过礼”,送礼物女家,但礼物一半重由男方带回。“过礼”时间视结婚时间而定:单日子(阴历)结婚,则在婚前一天;双日子结婚,在结婚前两天。男女双方婚龄一到,邻取结婚证书,举行婚礼。农村近年不经媒人说合而自由恋爱结婚的渐多。结婚时,城乡青年多步行或乘车到男家(或女家)举行婚礼,热闹而隆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多数男女在结婚之日乘小汽车在前,大卡车随后,披红挂绿,亮出多种电器、家俱,招摇过市。

2、 丧

  解放前城乡丧礼繁缛,封建迷信色彩浓厚。富贵官宦人家设孝堂、安灵牌,悬换联、竹幔,铺道场、做法事,超度亡灵。

  解放后,旧丧祭仪式渐改,少数仍沿袭旧俗。送终:人将死,送堂屋停门板上,头朝里。子女亲属静立身旁,称“送终”。气绝,掉死者头朝门外,痛哭。烧10斤4两“落气纸”。后请人告知亲朋,称“把信”。入殓:人死当晚,请人为死者沐浴。男性死者则理发。之后穿衣,系“腰带”。“腰带”为白线,十岁一根,依年龄而定。穿着停当,装棺,称“进材”。棺内先垫火灰,用斗轧,再铺“纸钱”。入棺后,在棺底点长明灯。亦有在棺底置斗,内盛米,米中插枰,叫“夺气米”。坐夜:即“开吊”,在出殡前头一天夜晚,念悼词(祭文),吹奏鼓乐、燃放爆竹,绕棺、叩拜,至深夜。出殡:俗称“上山”,在坐夜之次日晨,孝子披麻戴孝,捧“骨殖棒”在前,亲属穿白鞋或系黑纱在后,一路锣鼓铳炮,拥棺至墓地埋葬。出殡后三日,夜半再到墓前烧纸,称“护山”。死后,每过七天祭奠一次,叫“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至“七七”上。满百日再祭奠一次,称“烧百日”。第一年春节贴白纸对联,第二年为黄纸,第三年贴绿纸,以示悼念。三年内,每逢死者周年日祭奠一次。上为农村丧葬之大概。城镇有所不同,丧仪较简,多以缠黑纱代披麻戴孝,以肃立鞠躬默衷肠代跪拜叩首,以追悼会代“坐夜”。上世纪60年代起改土葬为火葬者渐多。

  近年亦有丧家大肆铺排,攀比“热闹”,宴席几十桌不等,大放哀乐,乐声与鞭炮齐鸣,非常热闹,且不乏迷信色彩。因此亦有人叹:“如今死人死不起。”

3、 喜庆

  民间生辰寿时及择基建屋等多喜庆,且礼俗各异。

  生育 孕妇产后,女婿即持红鸡蛋、糖等礼品往岳父家“报喜”。岳父家以鸡蛋、婴儿衣物等回送。产后七天至满月,选定吉日,宴请亲朋以示庆贺,谓“做三朝”,亲朋多送礼物。婴儿满一周岁亲朋前来祝贺,主家设宴,若不请客庆贺,由母亲抱婴儿往娘家度过,称“躲生”。

  寿辰 小孩过生日,家长多选十岁生日纪念,即“做生”,但往往不足十岁即行,俗称“做望生”,有吉祥之意。逢此生日,一般较热闹,亲朋馈送礼品,主家置酒席宴请,燃放爆竹。后逢生日,吃面条,为长寿面,取意长生不老;吃鸡蛋,取意一滚即过,日子顺畅,家中多备酒菜。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多整十岁做生,称祝寿。旧时祝寿,亲朋多送寿幛寿联、食品,燃放爆竹,子女跪拜。现今祝寿,亲朋多赠寿饼、长寿面和其他礼物。时逢寿日,庆贺者分而食之,有“吃寿面长寿”之说。有长辈健在晚辈不做寿的习俗。

  择基建房 过去民间建房,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定门向,并选定“吉日”破土。今建房少数沿用旧习,大多注重房屋采光通风。建房檩椽、瓦搁就,即上梁。梁取香椿树为佳,次为柏树,上梁时,工匠高喊“上梁大发”,主家撒包子、糖果,建房者及围观者抢而食之。上梁之日贴对联,午餐主家摆酒席款待工匠及亲朋,此为旧俗,流传至今。房屋建成后,亲朋多馈赠礼物以示庆贺。

  建国后,诸如参军、招工、升学等视为喜庆之事,亲朋多赠送礼物以祝贺,主家多置肉摆酒以款待。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此风更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