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水風情習俗之二—— 衣食住行


廣水風情習俗之二—— 衣食住行

服飾 : 自明清至上世紀50年代,熱季男子多穿對襟熱褂,前擺兩邊及左胸前各一個口袋。女子上衣為偏襟,清代女子上衣滾邊,褲腳繡花。門貼從喉下開至腋下,紐扣用布條結成,釘在左邊,如蜻蜓頭;右為紐圈,如套環,布質多為土布。兒童熱季圍兜肚。上世紀50年代,少數人穿竹布、湖南青、陰丹士林、府綢,顏色為白為藍為青。冬季男子穿大襟長襖、長袍、大襟短襖、對襟短襖。女子只加棉衣。老年婦女穿大襟棉襖,紮緊褲腳。兒童穿短襖,系抱裙,出外加披風。財主、富商、官紳夏穿絲綢短衫、長袍或皮襖,外套馬褂、坎肩,絮以棉或絲。貴婦小姐亦有穿旗袍的。建國初,農民仍穿舊式服裝,部分青年及城鎮居民穿中山服、列寧服、學生服、青年服,冬季穿大氅(大衣)。“文革”期間,青年多穿軍幹服。上世紀70年代初,土布少,大襟長袍、大腰摺疊褲絕少。村鎮群眾穿斜紋布、卡其布、燈芯絨、化纖布。1978年後,服裝款式翻新,花色繁多,檔次漸高。男服有皮茄克、中山裝、青年裝、拉鍊衫、航空衫、滑雪衫、棉大衣、呢上衣、風衣、駝絨服。婦女裝有各種大衣、蝙蝠衫、毛巾衫、春秋補,夏季穿筒裙、連衣裙、百褶裙。一度流行喇叭褲、牛仔褲。1985年後,時興西服、運動服、健美服、羽絨服。近年亦有部分青年戴戒指、項鍊。


  帽  民國期間,男子戴瓜頂帽,布料為平光呢或黑色緞子之類。社交界或新婚男子戴氈質灰色禮帽。冬季戴氈帽、挎帽。農民夏季外出戴草編涼帽殼,雨天戴斗笠。中、老年婦婦女頭搭黑色毛巾或戴絨帽、夾耳帽(此帽左右兩片如鞋幫,為“人”字形,夾於額頭兩邊)。1960年後,瓜頂兒童戴各種式樣、顏色的布帽、皮帽、絨紅帽。

鞋襪 清代婦女普遍纏足,至1912年後放足,上世紀80年代還可見到小腳老年婦女。上世紀50年代前,多穿圓口或梭子口布鞋,黑幫白底。新鞋上腳緊,可用鞋拔。女子喜穿繡花鞋。農民外出穿草鞋,雨天穿木屐。冬穿長筒襪、棉線襪。上世紀60年代後,草鞋、木屐、繡花鞋消失。鞋的式樣逐漸增多,有解放鞋、回力鞋、晴雨鞋、膠筒鞋、運動鞋、皮鞋、不同質地的涼鞋、拖鞋。流行絲光、化纖混織短襪。上世紀80年代流行旅遊鞋。女子配合裙子穿絲光長襪。

髮式 清朝時男子留辮髮。民國初年男子剪辮子,時興剃光頭,後蓄平頭。男孩蓄撮毛,女孩扎短辮,稍大留單辮。老翁蓄鬍須,婦女結婚後挽髻插髻,知識分子蓄分頭。建國後,男子理西裝發,亦有剃光頭的。女子蓄雙辮,中老年婦女剪短髮。1978年後,髮式變革大,男女髮式隨時代潮流,講究簡便大方,整潔美觀,流行各式剪髮、燙髮。

  飲食 群眾主食大米,兼食小麥麵粉。解放前十年九旱,農民有節約度荒習慣,常以大米摻雜糧、蔬菜、野菜等煮飯,以粗代細、以稀代幹,四日八餐,以補主糧之不足。解放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日三餐,早餐煮飯,瀝米湯,鍋巴煮稀飯,中、晚餐炒剩飯。為調口味,摻入其他食物,做成豌豆飯、綠豆稀飯等。入冬、磨豆絲,蒸陰米。麵食有發粑、包粑、饅頭、麵條(奎面、掛麵、軋面、擀麵)、面片、疙瘩等。市場供應有快餐小吃,常見有油條、肉絲麵、水餃、豆腐腦、米酒、面窩等。上世紀60年代前富有人家喝茶,用包壺保暖,農民喝井水、塘水或白開水。山裡人用山楂葉、楊樹葉、棗樹葉等泡茶。上世紀70年代後使用暖水瓶比較普遍,取代了包壺,喝開水、茶葉水的人大增,有冰棒、雪糕、冰淇淋,汽水、果汁、啤酒等盛行,2000年後,礦泉水飲水機逐步進入家庭。

  居住 平畈、丘陵崗地人口稠密,居住集中,集鎮村灣較多較大;山區人口較稀少。多以幾戶至幾十戶集居,多達百餘戶,少獨居。民間建房擇基,請“陰陽”看“風水”、定門向,解放後此俗漸消。清代至民國時期,富貴之家建獨門樓,一進三層兩院,中為廳屋,後為堂屋,前為門樓;山牆簷牆為條石青磚到頂,內豎列架與山牆並立;廳室三間通連,前後以木鼓皮(隔扇)鑲於楹柱之間;門樓有槽門或角門,上題匾額。貧窮人家多住草房,為一重門,房屋簡陋,內空窄且淺,廚房臥室一起,四壁被煙燻黑。1970年後,住房改善,新房增多。房屋多為一式三間,中間堂屋1丈左右,兩子間稍窄;以檁杆根數計內空深度,如七檁、九檁、十一檁,最多為十三檁;左右為臥室或儲藏室,屋外另建披簷廚房;屋上蓋椽子青布瓦,亦有蓋紅機瓦;牆壁為土磚或機磚等砌築而成。近年建房質量提高,機磚、水泥、鋼筋、玻璃門窗使用普遍。城鎮樓房鱗次櫛比,農村出現澆平頂房或小樓房。室內鋪水泥,上嵌天花板,內刷白石灰或塗塗料、貼牆布。宅旁植樹、建壓水井、衛生間或廁所。居住講究寬敞、實用、美觀、通風、透光。近年農村亦有建新村的。

  行 轎的歷史很久。有兩人抬的稱小轎,四人以上抬的稱大轎。解放前官、商、地主外出多坐轎,新娘坐花轎。一般為步行。運輸多為肩挑背馱,亦使用獨輪車或馱騾。建國後轎被取消,獨輪車上世紀60年代後絕跡。上世紀50年代機關團體有少量自行車,80年代農村普及自行車。1985年後出現摩托車和機動三輪車。公共汽車始於50年代,90年代中期應山至廣水公路出現出租小轎車,隨著機動車輛的日漸增多,公路的新建、擴建和延伸,公共汽車可通往各鄉鎮、摩托車、拖拉機、板車可通往絕大部分村灣。京廣鐵路過境停車站有5個,漢丹鐵路過境停車站3個,群眾乘車方便。木船、機動船在大中型水庫庫區作為短途運輸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