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上的禮儀——漢朝時期的服飾制度中的禮制


服飾上的禮儀——漢朝時期的服飾制度中的禮制


01關於服飾禮儀

在我國古代,不管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都離不開等級的劃分,這個等級制度的確定,特別是在周公演繹出《禮》之後,默認了人自出生起就被限定的格局,“禮不下士”這種大而總括的等級制度,像是一道鴻溝,劃開了平民和貴族的身份。

而對於封建社會的開拓朝代——秦漢兩朝,當政者為了對群眾有更好的把控,特別是在武帝之後,儒學一統天下的大格局之下,禮不在簡簡單單的只流傳在貴族之間。禮在群眾之間盛行其實是給人們披上了一層形態各異的“外衣”。

這種“外衣”正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政權,實現上下尊卑的關係,在傳統衣飾上有了更加明確的規定。例如服飾的規格、色彩和圖案,比如《晉書》中記載對這一時期的歷史做出了明確的解釋:

東漢末禮樂恆委,浮華相尚,而郊禋之制,綱紀或存。

漢朝服飾在繼承戰國楚服和秦代服飾的基礎上,期間受黃老之術和楚風文化影響,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相對的紋飾文化,而後又在武帝時期,儒學的加入,讓服飾文化等級禮儀制度趨近高潮,而在後面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後在時隔千年之後,已經潛移默化的形成一種獨特的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的禮儀文化。

服飾上的禮儀——漢朝時期的服飾制度中的禮制


02起源及成因

大家都知道,漢初的經濟實力是很讓人揪心的話題,百姓在秦朝暴政和楚漢戰爭之後,社會經濟凋敝,即便結束了戰爭,整個西漢初期還是存在諸侯叛亂和匈奴的不斷挑釁。這種內憂外患的狀況下,漢初不得不採用“黃老之術”來鞏固經濟,而服飾的發展也必須仰仗這種社會整體生產力的發展情況。

漢初的統治者劉邦和呂雉在區域劃分上曾經屬於楚國,在受秦朝短暫的統治之後,漢初的服飾特點在文化和藝術領域中繼承了楚風文化。列如南陽出土的漢畫石像中,許多人物服飾在款式造型和更加偏向於楚國服飾。

楚文化的特有的浪漫神秘,還有秦文化雄渾大氣兩者合二為一,體現出漢代服飾中雄渾豪放與神秘玄奧的思想並存的特點。總的來說,男性的服飾偏向於豪放大氣、凝重沉穩,而女性服飾浪漫華麗、端莊嫻靜,這點在衣著方面體現了那個時期人們特有的審美和觀念。

列如漢代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民謠中所寫的:

“一尺高髻,半額廣眉,匹帛全大袖。”

從上面的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知道,漢代女性如何將楚風文化豪放誇張的服飾及打扮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關於服飾的色彩方面,在當時就體現出來一種等級禮儀劃分。在西漢初年,國家百廢待興,加上帝王將相大多出身草芥,比如漢廷三傑都出身草根。所以服飾顏色順應了秦始皇制度多以黑色為主,在服裝紋飾上還是遵循秦代的十二章紋樣,這種紋飾在西漢初年統治者的服飾圖案中仍然使用。

服飾上的禮儀——漢朝時期的服飾制度中的禮制

十二章紋樣


特別是在叔孫通再結合了《周禮》裡面多大17種的禮儀規定,大的方面囊括了宴會上朝的禮儀規定,比如漢代天子冕服中的玄冕或袀玄之衣,玄冕的裳上繡有黻章紋一種紋,而袀玄之衣是純黑色的。這兩種冕服在不同的場合只能用於其一,而丞相祭祀所穿的冕衣又有本質的區別。

但是總的來說,這些不同的紋樣作為統治階級地位和權力象徵,其政治色彩越加在不同的階級等級中所實行,特別是在儒學文化興盛之後,為東漢和歷朝歷代的服飾等級沿襲下去。

服飾上的禮儀——漢朝時期的服飾制度中的禮制

東平漢墓中的服侍

03貴賤不同料——經濟的繁榮導致了社會階級分化

任何一種文化都需要創新,服飾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其發展也要不斷的創新和汲取,這種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受社會整體風氣和外來文化的薰陶,在漢初,可以說出楚風文化對於漢初整體審美力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後漢武帝積極抵禦匈奴,開拓了西域的絲綢之路。也將這些外來文化整合成了西漢中期的審美觀,為漢族對於服飾的創新契機。東漢晚期隨著佛教的傳入,服飾或多或少也因此而改變從整體看來,中國的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邊疆地區這幾種不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融,為服飾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點子。

在西漢中期,承平已久,對邊疆諸族戰爭又節節勝利,匈奴的敗退,和西域眾國的對於漢廷的仰慕,讓漢朝人們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也許是心境的擴大,人們對於服飾上更能體現出寬遠宏大,比如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乘雲繡”這種紋飾中就有云彩圖案,雲彩作為一種高高在上的東西,來睥睨世間萬物,這種流動的弧線,上下左右隨意不受拘束,轉折處又刻意將線條加粗,藉此來突出一種動態的美,這種風格是通過此來增強裝飾表現力。

經過“絲綢之路”之後,漢代的衣服面料如絲綢、綺、紗、絹、縞、縑、素、綾、錦、羅等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刺繡工藝也得到了進步,這種刺繡的針法多半輔助精巧和花色多樣來展現,例如漢代服飾不在遵循商、周時期崇尚的中心對稱和反覆連續圖案,通過以一系列的重疊纏繞加以表現。

但是這種服飾普遍造價較高,特別是上面提到的絲綢、綺紗、綾錦這種造價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了,故而貴族偏崇尚色彩精美的材料,普通人只能穿一般的縞素,階級等級正在一步一步的拉大。

服飾上的禮儀——漢朝時期的服飾制度中的禮制

漢石畫像中階級分化的禮儀表現


以馬王堆漢墓出土服飾為例,在這期間,陪葬品中的服飾圖案極具能工巧匠的極盡細緻之工,面料在繡工上面採用了精巧多樣的刺繡針法,而且服飾的面料,雖以絲質為主但色彩絲毫不減。

辭賦家梅枚乘在《七發》中所寫道:“垂髯雜裾心與目窕。”

只有短短八個字,卻生動形象的描繪出了漢代後宮嬪妃們所著華麗多彩、令人眼花繚亂的服飾,對於這些貴族而言所穿戴的服飾絕對不僅僅是為了取暖,服飾禮儀制度逐漸上升為政治需求。

服飾上的禮儀——漢朝時期的服飾制度中的禮制


04禮溶於衣——儒學禮儀造就了“人人不同衣,人人行於禮”

漢武帝時期國家內外上下一致推崇儒家學說,漢武帝以人心來鞏固政權,在“君權神授”這種大背景下,漢代服飾風格的形成與等級差別開始加劇體現,漢初由於國民經濟趕不上,再加上帝王將相皆都是出身草莽,對於一些皇權思想還沒有本質的崇尚,所以對於服飾西漢並未作嚴格的規定,為了象徵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也只能為通過冠帽及來體現的,那個時期的服色總體上仍遵循秦黑。

待到服飾文化等級的確立之後,百姓不管多有錢,也不得僭越去穿不屬於自己的衣服。為了進一步確定這種關係,衣服上的圖案和顏色開始進行明文規定,在不同的官職之後這能固定幾種圖案,服飾圖案除了十二章紋樣的繼續延用外,其他的都開始規劃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意義更加濃厚。

通過這種形式,一方面抬高了士子的地位,比如規定規定了“士冠,庶人巾”

的佩戴制度,但是這種制度更多的還是體現君權。例如東漢漢明帝時所頒佈的冠服制度,其中明確了不同等級官員和貴族的祭服、朝服等紋樣規格做了詳細的規定。

在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中可以看出,漢畫像石中的人物著裝無一不是按照官方的“統一標準”來實現,比如在《晏子見齊景公 》這一圖中,晏子長跪於地上,面前齊景公仰面側身擺手,仔細觀察他所戴的冠即通天冠。按照漢代服飾的統一標準,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分化主要是按照冠上不同的 “梁”數來確定。其中還有很多圖片,通過人與人之間不同的冠來確定身份地位。

服飾上的禮儀——漢朝時期的服飾制度中的禮制

《晏子見齊景公》石畫像


而一般百姓卻是沒資格享受戴冠的“樂趣”,而他們只能用布包頭,所以百姓也可以用“巾憤”來形容,根據南陽漢石畫像中的“耕耘圖”中所描繪的百姓耕耘圖,他們通常是身著短衣短褲,這和貴族的長袍有著顯著的區別。

服飾上的禮儀——漢朝時期的服飾制度中的禮制


雖然人人都按照當時官方的統一標準來穿束,可是人人卻是不同意,但都要遵守當時的禮儀。也是這種禮儀的不斷加劇,西漢漢武帝時期為了實現君權統一,不斷削減丞相一家獨大的權利,開始提攜身邊的宦官,這種弊端,讓當時的士子普遍受到冷落,宦官開始輪番干預,再加上地主土豪不滿等級禮儀制度,在西漢末期和東漢末期這種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正是在這種君臣不分,尊卑不明的大社會下,人們對於服裝的固有的審美觀打破,個人追求美的權利,所以東漢的時候,服飾的品種增多,這種不斷的推陳出新,終於結束了以善、合禮為美的倫理等級的服裝禮儀,為魏晉時期服飾自由的創作風格奠定了基礎。

-END-

參考文獻:

《中國服飾》、《後漢書》、《史記》、《漢賦》

特別提示:文章創作不易,煩請轉載其他平臺請提前告知,未經允許私自轉載其他平臺,後果自負。

人海茫茫中,你我溺逝於人潮擁擠中,相聚片首,還好與你共烹茶飲酒。

服飾上的禮儀——漢朝時期的服飾制度中的禮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