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到征討兩用:深談西漢對匈奴策略的變遷與漢廷國力興衰的關係


和親到征討兩用:深談西漢對匈奴策略的變遷與漢廷國力興衰的關係


01匈奴的興起

秦漢作為中原最初的統一王朝,其邊地問題一直是個很讓當政者頭疼的問題,其中以北地邊境匈奴為最。不管是秦朝時期還是漢初時期,匈奴總以頑強的生命力跟中原王朝抗衡,不管當政治採取打壓還是和親政策,對於匈奴內部本身而言,其都是“吃好不吃虧”。

匈奴原本是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有歷史記載其興起於公元前3世紀,那個時候的主要領地範圍是河套地區,在今的內蒙古陰山山麓一帶,當時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其勢力的龐大主要靠吸納和吞併周圍部族的方式,其後在中原王朝爭相爭霸的時候,匈奴借這遊牧民族的自身實力,毫無徵兆的迅速發展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遊牧都族之一。

公元前215年,秦統一中原後,開始北派差遣蒙恬等一眾兵士驅趕匈奴,併成功將其逐出黃河河套地區。當時被驅逐的匈奴民族,在秦朝內亂和漢楚爭霸之際,他們靠武力使西域諸國大多臣服於己,再次蓄力發展強大起來,並屢次進犯中原邊境,對當時已經建立政權的西漢造成了強大的威脅,並與中原形 成對抗的局面,曾一度對中原的安全造成威脅,逐漸形成“南有大漢,北有強胡”的局勢。

和親到征討兩用:深談西漢對匈奴策略的變遷與漢廷國力興衰的關係


02西漢對匈奴的謀略論

(一)漢初:漢高祖被困於白登,成為西漢與匈奴關係的開始

漢初,整個社會經濟在經歷推翻秦政府和漢楚兩霸爭天下的局面下遭到嚴重破壞, 當時漢代問鼎中原卻國庫空虛, 而匈奴處於冒頓單于的強盛時期,據說當時單于擁有擁有“控弦三十萬騎”的強大騎兵軍隊。

上述提到,匈奴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掠奪, 是獲取經濟的一條有力的措施,所以每次侵略中原,肆意搶掠人畜和財產。

匈奴南下之前,西漢朝廷已罹內患,當時的局勢是內亂不斷,先有“臨江王歡為項羽叛漢”,後面有“燕王減荼反、攻下代地”,加上異姓王的接連造反,漢初立國的局勢岌岌可危,恰逢匈奴來襲,劉邦不免有前狼後虎之急,故此面對匈奴的接二連三的挑釁,劉邦無奈只好發兵,這次的被動反擊,匈奴在事先得到情報的條件下,引兵南逾攻太原,因為匈奴攻破此地距離漢都不遠。

劉邦的領帥之才將不如韓信,幾次三番的來襲,都直逼都城,後面又加之韓信降敵,情勢不可謂不危急。髙祖發兵之時,沒得天之力,全部兵士被大雪陷於平城,當時的匈奴首領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漢兵被誘,所以,毫無徵兆的敗落。

因為當時的軍事方面根本不及匈奴,所以萬般無奈之下開啟了自古沿襲“美人計”的政策,一而再再而三的靠與匈奴和親、互市等政策開啟西漢乃至兩千多年的“和親”政策的開始。

和親到征討兩用:深談西漢對匈奴策略的變遷與漢廷國力興衰的關係

影視版漢高祖劉邦


這點在戰略上的收縮之態,在之後的戰爭中有著舉重若輕的地位。

(二)文、景時期:文帝景帝崇尚節儉,黃老之術成為了擊潰匈奴的“前劍”

文景時期,是西漢歷史不容忽視的一個時期,這個被後世稱之為“文景之治”的繁盛時期,朝廷上下在奉行黃老“無為而治”,使得當時的百姓輕徭薄賦,民生得到很快的恢復。在當時的北方,匈奴正值繼冒頓之後,全民都處於強盛時期。

在劉恆繼位之後,只能採取防禦為主,積蓄力量和強固邊塞為輔的政策,以和親這種息事寧人的方式來達到長久的目標。

和親到征討兩用:深談西漢對匈奴策略的變遷與漢廷國力興衰的關係

影視版漢文帝劉恆


只是匈奴也不傻,只不過匈奴在接受和親方面上從經濟上考慮要比從政治上考慮更多一些,漢朝送公主出塞,其嫁妝才是匈奴所垂涎三尺的。文帝后二年(前162年),將歲奉給匈奴的絮繒酒米食物更換為秫櫱金帛絲絮,為了儘量滿足匈奴使其減少南犯,和親的次數愈加頻繁。根據文獻記載,在漢武帝時期漢匈和親共有九次,而文景兩朝就多達七次。

此外,和親作為一個緩兵之計,終究還是屈人之下,為了更好的抵禦外敵,全面的保證邊塞和中原的穩定,只能暗度陳倉,在關鍵時期給匈奴來個出其不意。

和親到征討兩用:深談西漢對匈奴策略的變遷與漢廷國力興衰的關係

影視版漢景帝劉啟


當時的政策主要有三個:

一為徙民邊塞:賈誼基於他對當時漢匈雙方兩者的分析,他認為對匈奴的侵擾只可智取而不可強攻,此外,意外的被動防禦也是不行,故此上疏文帝應該在邊疆建立一個穩固的軍事力量,因為遊牧民族本身就靠著一年四季對外的不斷遷徙,這和中原地帶強調的安民有所不同,故此,為了隨時抵禦匈奴,以不變應萬變在邊塞建立軍權力量是最好的抉擇之一。

二為入慄邊疆:根據晁錯在《論貴粟疏》中提到,入粟於邊,目的是讓邊塞有足夠的糧食儲備。這一舉措使中原和邊地極度不合理的糧食分佈儲備,將國家內地不缺糧食的地方遠送到邊塞,從本質上解決了各地分佈不均勻的資源,故此保證了邊塞新民和戍卒食物的供應。

三為苑監豢馬:遊牧民族馬壯,所以在戰略上西漢政權吃了一虧,故史書以“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來形容漢初戰亂後的衰敗情形,馬匹多少成為了國力強弱的標誌,故此建立苑監孳養軍馬成了當務之急。在經過幾十年飼養馬匹,西漢的馬匹成為了每個人觸目所及的東西。

上述的三個舉措,在後面漢武帝與匈奴真正交戰的時候,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和親到征討兩用:深談西漢對匈奴策略的變遷與漢廷國力興衰的關係


(三)漢盛:劉徹全面討伐匈奴,匈奴政權的分裂再也無力和漢朝抗衡

西漢初期是為了罷戰言和,重在尋求和平,故此不得不採用和親,以一個女子的委屈求得國家的安穩,但是劉徹嗣位,讓匈奴使其“漸致以臣”是最終目的,故此在繼位之處,派遣張騫明面出使西域,實則暗地聯繫西域各國前後夾擊來消滅匈奴。

但是張騫出使西域卻是磨難重重,幾次落入匈奴之手九死一生,就在長安的武帝不知張騫是死是活,故此放棄了張騫對外兼柔的政策,開始正面進攻。

發起對匈奴的戰爭是自其前輩以來幾代人對匈奴屈辱求全的侮辱歷史,所以對匈奴氣勢上的打壓成為了人民的愈願。故此,馬邑人聶查上書,稱匈奴久欲得馬邑城,若佯予之,誘其兵 入,然後對圍攻這種戰略上的分析,開始了對匈奴的征討。

元光六年派遣衛青、公孫敖等將四萬騎伐匈奴,戰爭結果是衛青勝、孫敖敗,公孫賀無功、李廣被虜,在這場戰爭中,西漢王朝首虜七百級,卻損七千級。

一開始的戰爭,西漢王朝因為諸多原因還沒達到出戰必捷的地位,但在此後的戰爭中,西漢王朝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戰略軍事能力。

當時有名的大將衛青和霍去病,領軍打仗幾乎此次高捷,僅以元特四年的戰爭位列,當時劉徹派衛青、霍去病等五將將十萬騎伐匈奴,投降者為四萬,衛青包圍單于,斬首一萬九千匈奴。元封元年,武帝御駕親征,一舉將十八萬匈奴打壓到漠北,匈奴再也不敢戰。

據統計,武在位四十餘年,對匈奴作戰共計十餘次,但是從軍事這看似很武功赫赫戰績,但人們多年久戰疲乏,前面文景兩朝蓄積的資金,在常年久戰中,經濟開始沉陷落敗趨勢。

和親到征討兩用:深談西漢對匈奴策略的變遷與漢廷國力興衰的關係

漢武帝


03西漢國力由衰轉盛、再到弱的原因分析

漢王朝自劉邦至文景時代,由於整個漢王朝在內爭不斷和國力不濟的情況下甘蒙受和親聽帶來的恥辱,這一屈辱行為在到漢帝時期,國策方面上開始採取了強硬的手段——戰爭。就如上面所提到的,對於漢王朝的影響力,漢武帝劉徹多稱頌為開拓疆土,基本上奠定了後世中 圖疆域的版圖,也為漢王朝擺脫了外夷的凌辱,使之讓漢王朝聲威遠播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西漢作為我國封建時代的一個強盛王朝,漢武帝時期的鼎盛時期,是整個漢代最繁盛的時期,但在漢武帝在位的數十年,卻是整個西漢的拐點。

漢武帝時期,漢王朝國力大增,為了不再受匈奴的影響,更好的維護邊地的穩定,選擇主動出擊,之前發展的精兵強將,又加上多年蓄力的大量精銳,長途跋涉只為了奔襲作戰。影響西漢的兩位將軍衛青和霍去病,先後在公元前127年和公元前121年,一舉收復了被匈奴佔據的河南和河西走廊。

和親到征討兩用:深談西漢對匈奴策略的變遷與漢廷國力興衰的關係


匈奴在前後多年的戰爭中,死傷無數,國力削弱,終於得西漢人們的夙願,匈奴再也無力侵犯中原邊境,同時西域周邊的一些部落趁匈奴衰落之際,前後左右為洗刷當年的屈辱,不斷夾擊匈奴部落,所以匈奴不得不向西退居,開始西后續發展保存實力。

漢王朝久年戰爭,也是殫精竭慮,在漢武帝中期,整個漢王朝看似強大,實則外強中乾,這種局面一自武帝末年。

漢武帝在經歷過多年的戰爭之後,他也開始悔征伐之事勞民傷財的行為,也頒佈了相應的政策來提升國力,但終究還是無濟於事,所以在漢武帝后期又開始了“和親”的行為,此後的漢王朝,不管是昭帝、宣帝都在和匈奴進行“和親”和“戰爭”。可是終究沒有誰滅了匈奴,直到王莽篡權,還是勞師動眾的和匈奴進行戰爭。

一個王朝的興衰,當然不僅僅只是體現在戰爭方面,還與其內政、外交等各方面錯綜複雜的關係影響,但是匈奴對於西漢王朝,卻直接影響了整個王朝生命力。

和親到征討兩用:深談西漢對匈奴策略的變遷與漢廷國力興衰的關係


04結語

西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西漢初期,國家孱弱,要穩定江山和鞏固邊疆,不得不採取和親的屈辱行為,但是也在為其後的發展中,還是具有一定的發展作用,其對外的戰爭,具有兩面性,只是歷經兩千多年,滄海早已變就桑田,世事多變,如今的我們談笑風生,一起看著昔日。

-END-

參考文獻:

《後漢書》、《史記》、《漢書》

特別提示:文章創作不易,煩請轉載其他平臺請提前告知,未經允許私自轉載其他平臺,後果自負。

人海茫茫中,你我溺逝於人潮擁擠中,相聚片首,還好與你共烹茶飲酒。

和親到征討兩用:深談西漢對匈奴策略的變遷與漢廷國力興衰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