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你就是什麼都做不了,這當然可以

當下,你就是什麼都做不了,這當然可以

作者公號:冰千里(bingqianli520)

首發來源:冰千里(bingqianli520)


今天,我想談這樣幾個點:

1、當下你的生活會有瀰漫的不確定,不確定還會轉移。

2、事實就是這樣,這是可以的。

3、集體焦慮會縮小個人的執念,也會誇大原有的恐懼。

4、這也是可以的。

5、你總能找到讓自己更容易掌控的事情來做。

6、你也許找不到任何可以更有意義的事情做。

7、這都是可以的。


當下,你就是什麼都做不了,這當然可以

確診數字不斷變化的當下,在信息無可迴避的背景下,每個人都不能置身世外桃源,你就是身處其中,情緒各種變化。

這就是無常,而人生本無常。

當下,你就是什麼都做不了,這當然可以

災難的過程絕不只有一種聲音,我們會看到大愛,也會看到大惡,會看到勇敢,也會看到怯懦,會遇見善良,也會遭遇醜陋。

這就是人性,人性在危機前就是暴露無遺,而你也身處其中。

身在其中的你,不管願不願思考,都在思考,不管願不願面對,都要面對。

就在你考慮如何為口罩消毒的時候,就在假期一再延長的時候,就在翻朋友圈的時候,就在你去買菜的時候,就在被各種信息刷爆的時候,就在無聊的時候……你就正在面對。

死亡離你並不遠,它絕不在遙遠的武漢,不在一線的病房,不在被確診的家庭中,它就在你身邊,就在你心裡。

死亡也不是最可怕的,而是對死亡的想象更可怕,更準確的說,是害怕死亡的不確定性。

是你不知道怎麼死去、不知道死在春天還是秋天,不知道以怎樣的方式死去。

這種不確定包括關係的失去,包括此刻在你身邊的家人,包括你肉體的丟失,甚至靈魂。

不確定還包括你看重的一切:業績、生意、職稱、金錢、容顏。還包括活著的意義、以前活著的方式,以及僥倖逃過一劫之後該如何活著。

而你,無力改變。

這是焦慮的根源:瀰漫恐懼下的不確定,以及對這不確定的無能無力。

但你可能意識不到這些。

當下,你就是什麼都做不了,這當然可以

可能只是看到數字後短暫的焦慮,可能為英雄的離去而唏噓,可能為很多善舉所感動,也可能只是在為買不到口罩生氣,在為做頓美食煞費苦心,為孩子沒規律著急,再為自己吃成了個胖子而懊惱……

這就是人的聰明之處,人類潛意識進化功能之一就是:把自己不能左右的恐慌轉移,轉移為可控之事。

這種“轉移”值得慶幸,因為這會讓情緒變的“確定”。

就像犯人總能找到樂子、病人也總會找到興趣點,哪怕玩弄一根牙籤,哪怕一滴一滴數著藥液,哪怕像賣火柴的小女孩劃過的那一根根幻想。

轉移讓你獲得了“替代掌控”,讓你有了希望,讓當下保持基本的意義感。


當下,你就是什麼都做不了,這當然可以

這種“不確定感的轉移”也充滿了個人色彩:

一大類選擇了“迴避”:

我不看新聞、不聽報道、不刷手機,或我只看喜劇、只聽童話故事、只愛正能量,我不認為災難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就是幸運兒,我覺得生活和平常沒啥兩樣,甚至還有點興奮。

一大類選擇了“直面”:

我只看疫情新聞、報道、資訊,我只關注病例,我熱衷交流這些事,我每天都在想如果親人病了、我病了該咋辦,要準備什麼才更保險。

當下,你就是什麼都做不了,這當然可以

還有一類選擇了“逆行”:

除醫護人員、戰士們必須衝在一線,也湧現了許多愛心人士以各種方式進入災區。也有人選擇了“個人逆行”,依然不帶口罩,依然去公園鍛鍊,依然遛狗、遛彎。

更多人則選擇了“替代”:

變著花樣研究美食、發明各種運動娛樂方法、創造多種親子游戲、收拾屋子斷舍離、看書學習聽課冥想瑜伽追劇寫作畫畫聽音樂刷視頻睡懶覺。

我想說的是,就你本身而言,這些都可以、都可以、都可以。

因為它們讓你更有掌控感,更有確定感,更有安全感,緩解了恐慌、焦慮、無聊、憤怒、悲傷等多種複雜體驗。

你也可以什麼都不做,什麼都做不下去,而這也是當下對你而言的意義,就是如此。


當下,你就是什麼都做不了,這當然可以

我再多說3點,它們可能會被意識屏蔽掉:

第一,個人原有焦慮容易被誇大

比如平時困擾你的是親密關係。

此刻就可能思考更多:他為何這樣,為何如此,為何發展到現在,我們的關係怎麼了。

也會過度“自我歸因”:都怪當初我不用心,都怨我沒能再努力點,我若那樣會更好,接下來要如何補償。

再比如平常讓你有價值感的是工作。

此刻或許給自己更大壓力,去反思那些沒做好的事,併為此刻什麼都做不了而擔憂,為原有狀態不在而苦惱,為失去客戶與金錢而擔憂。

此類反思會加重自責與愧疚,會更讓你心神不寧。

當下,你就是什麼都做不了,這當然可以

想要追悔的東西越多,改變的動機就越大,除了反思也可能見諸行動。

你會更努力改善關係,更周全的制定工作計劃,更想變好,然而事實往往相反,你搞得更糟了,這又會讓人更挫敗。

這時要明白,當前背景下,你放大了自己的恐懼,而放大的目的在於逆轉恐懼。

當集體恐慌你沒法左右,僅僅換花樣炒個菜並不能讓你心安,心安的依舊是曾看重之事,必須要在那個點上費心思,才能逆轉恐慌。

舉個例子:

當把對疫情的恐慌轉化為對失業的擔憂,那麼聽音樂就無法讓你舒適,你必須找到解決失業的辦法,才真感覺安全,至少要有希望感。比如朋友告訴你可以去他們單位上班,比如可行性較大的自主創業,這才會抵消恐慌。

好像在說:“你看,我左右不了生死,但我可以左右工作,這也不錯”,而不會說:“你看,我左右不了生死,但我可以左右做什麼菜”。

近期倘若平常壓力大的東西變得更困難了,你就要考慮,是否出現了“轉移性誇大”。這根本上是為了轉移“巨大的不確定感”。

要理解它的保護性,是為了把不確定轉為具體的確定。

事實上,日子回覆到平常,事還是那個事,沒你想的那麼糟,也不會有太大挫敗感,或者說日子本來就那麼糟,你依舊會有挫敗感。

當下,你就是什麼都做不了,這當然可以


當下,你就是什麼都做不了,這當然可以

第二,與“誇大”相對的是“寬恕”

集體焦慮會大大縮減個人的恩怨。

比起全國人民的焦慮,你個人那點得失好像不重要了。

你們的爭吵、孩子的厭學、你的獎金、業績、你與他人那點誤會根本不值一提,你會說:“只要人還活著,這都不是事兒”。

參照物變了。

人在臨死前是不會考慮晚上吃什麼的,更不會想孩子的考試成績,也不會為不優秀而耿耿於懷,那些嫉恨與煩惱、那些傷害過你的人、那些愛恨情仇只不過是幻夢一場,還有什麼是不可原諒的呢。

此刻的你,更容易原諒他人,也更容易自我寬恕。

是災難、是對死亡的不確定讓你釋懷了,如聖經所言:“我赦免你一切的罪”。

我想,當前被封城半月之久的武漢同胞,或許在他們內心深處,一定也放下了許多事吧。

珍惜寬恕,這是更高級別的掌控,會讓你看清究竟什麼才是活著的意義。

自我寬恕的本身,就是最大的確定感。

當下,你就是什麼都做不了,這當然可以


當下,你就是什麼都做不了,這當然可以

第三,你就是個普通人。

歷經了誇大與寬恕,你會更接納自己。

作為心理工作者,我有很多同行加入了心理援助隊伍,他們在用自己的知識和關懷,幫助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們。

我很感動,這些事就發生在我身邊。

同時,我也很憂慮。

也有幾個組織邀請我,我拒絕了,原因是我思索了自己精力的邊界。

當下我能做的是把自己、把家人安頓好,把本職工作做好,我的本職就是依然和我在一起的來訪朋友,他們需要我,我也需要他們。

我會來到工作室,坐在從前的老位置,絕不輕易更改任何時間、地點、背景,我知道此刻我的穩定就是安全感,我的連續性就是最好的姿態。

而我也會通過自由書寫、團體小組、個人體驗、冥想小組、心靈繪畫等方式穩定我本人內心覺察到的任何情緒。

災難面前需要大愛,但更需要我們每個普通的存在與穩定。

當下,你就是什麼都做不了,這當然可以

遺憾的是“助人”隊伍裡,也有盲目加入者。

儘管初衷是好的,但助人前提是要有助人的能力。甚至有人並沒任何個案經驗,也沒有個人體驗,當不明晰內在需求和動機,僅憑一腔熱血非常容易傷及無辜,以及自我創傷。

當前就有幾個新手諮詢師找我,稱在接救助熱線時難以維繫自身。

那麼,你也一樣。

做好自己,穩定自己,就是對災難的貢獻,或者沒那麼偉大,你本不就該如此嗎。

話說回來了,做不好自己也正常,任何無意義感,任何低價值、低自尊,都是你本來就有的,而不是危機所致。

此刻,你就是在集體危機中普普通通的一員,不需要特別捨己救人,也無須為國家做多大貢獻,世間沒那麼多悲壯,也沒那麼多可歌可泣。那些少數者,我們表達仰慕傾佩,獻上祝福即可。

你依然是你,是最重要的自己,若有可能,別去傷害他人。

無論奮戰在一線的還是蝸居在家的,你需要的是找到讓自己穩定的方式,找不到也沒關係,因為任何思索本身,都在試圖穩定。

最後,為自己加油!

(END)


當下,你就是什麼都做不了,這當然可以

冰千里:知名心理諮詢師,一個溫暖又孤獨的老男人,研究親密關係、自我接納。可接受視頻諮詢。

當下,你就是什麼都做不了,這當然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