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和企业同富贵,学会同患难,才是一种进步


不要只和企业同富贵,学会同患难,才是一种进步

作者 | 罗sir

朋友告诉我,最近因为疫情的一些影响,自己目前的公司提出了降薪计划,所有在职员工的薪资全部下调20%左右。

薪资下调,很多员工表示不满。嚷嚷着要离职,朋友问我的看法,我的答复是:只要有班上,千万别离职。

为什么?

拿前段时间来说吧,受到疫情影响,多地商户要求房东减免租金来降低自己的损失,但房东是什么人呢?事实上房东也是个体投资者,房东花重金购置商铺所有权再租出去,也是一种投资行为。

换句话说,房东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商铺无法经营,房东也是这背后的受害者,商铺要求房东减免租金,那么房东的损失,又应该谁来承担呢?

这句话对应到职场中,其实是一样的。


不要只和企业同富贵,学会同患难,才是一种进步

01

公司减薪裁员是为了生存

4月17日,蘑菇街向全体员工宣布了新一轮裁员计划;蘑菇街创始人陈琪发给全体员工的内部信显示,本轮裁员人数达140人。按照蘑菇街人员总数来看,此次裁员比例为14%。

对此,网上掀起了针对蘑菇街的征讨和谩骂;但事实上,这真的能够怪蘑菇街“资本无情”吗?我们假设,蘑菇街如果此次不采取裁员措施的话,那么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一开始,蘑菇街肯定是每个人都会定期拿到自己的薪水和福利;但随着公司账面和现金流的缺失,更大的危机反而会涌现出来。这也许就不仅仅是裁员14%,公司破产清算都是极有可能的。

公司裁员也好、降薪也好,本质上都是为了能够让公司活下去。如果企业在面对市场经济严谨的时候,不采取任何措施,这反而是公司对股东和员工的不负责。

很多职场白领在面对今年工资的不升反降现象,显得极为不平。认为这都是公司所造成的,但这个出发点和思维逻辑本身就站不出脚。

试想,公司在面对经营危机的时候,减薪和裁员不正是针对危机给出的具体措施吗?

减薪和裁员的背后,往往是为了更大群体的利益着想。

作为员工而言,在公司采取“节流”的政策之后,还有什么是我们能够去做的?


不要只和企业同富贵,学会同患难,才是一种进步

02

主动节省成本,创造利益最大化

但凡是牵扯到雇主和雇员的身份,一定都会有一份法律意义上的劳务合同。这份合同可以说是法律意义上对公司和职工的双方保障,也可以说是公司和职工在这一刻,双方的命运是相关的。

公司盈利不佳,那么员工自然也就得不到高薪资高福利。所以,员工和公司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鉴于此,在公司经营不佳的时候,员工就更应该主动为公司运营节省成本,并创造自身的最大价值。

但如何节省成本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呢?

首先,不要忽略任何细微的工作层面上的成本压缩。小到一支笔、大到一笔办公器材的开销,事实上从长期来看,这都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

从公司层面看,开支低了有利于公司开展更好的经营活动,也有利于把钱投入到真正需要的项目中去。

但节省成本不意味着盲目节省,那出差来说吧,假设一天报销五百元,现在把出差预算控制在一天三百或者两百?其实都是可以操作的,最大的开销花费无外乎是住宿,而住宿条件的要求就完全可以在这种特殊时期降低,特别是针对企业的中高层管理来说。


不要只和企业同富贵,学会同患难,才是一种进步

另一个关键点就是,如何在特殊时期创造利益的最大化?

最好的方式就是,暂时“砍掉”那些不能马上赚钱的事情。

公司越困难,越是对现金流的要求越大。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一季度存款总额突破4.67万亿元中看到,越是特殊时期,现金流就越重要,因此银行中的存款反而会越多。

拿销售来说,那些正准备长期跟单或者没有明确购买需求的客户呢,就可以暂时“搁置”;反过来全力追求那些能够在近期做出购买决策的客户目标群体,把公司的现金流业务展开、把产品打通。

公司技术部门也是如此,那些新的开发项目可以投入较少的精力去维持,把重心放在去研发维护升级那些公司最赚钱的产品,这是给公司创造最大利益化的核心。

只有把开源节流做到极致,公司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站的更稳,走得更远。

这对组织下的个体来说,也是一个更好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


不要只和企业同富贵,学会同患难,才是一种进步


03

公司经营不佳,该选择跳槽离职吗

今年很多公司经营状况都出现了一些压力和问题,但对应到个人来说,跳槽和离职又关乎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跳槽后的薪资待遇。

自己所在的公司经营有压力,个人应该选择离职吗?如果你有很好的去路,甚至于你已经找到了另一家待遇不错的公司,那不用犹豫,可以放手直接去。

但问题是,有很大一部分职场人根本没有找到合适的下家,如果你贸然离职,也许等待你的是无休止的面试和投递简历无果。

身在公司内部,你可能无法体会到现在的就业压力有多么大;但很多公司的HR对此深有体会,一位公司的HR就曾说过,今年求职者众多,对求职者的要求也愈发严格。

这个时候加入到求职大军中,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最好的方式是,继续等待时机,如果你真的下定决心要离职,至少也要等到年末或者明年年初,经济好转的时候。

在自己没有明确的跳槽目标的时候,盲目离职只会给自己带来更严重的“职业空窗期”。

所以,眼下最重要的一定不是离职跳槽,而是“好好活着”。


不要只和企业同富贵,学会同患难,才是一种进步

结语

前辈曾经告诉我:“职场中只有两类人,一类是只把公司当作自己赚钱平台的人;另一类就是不仅把公司当作自己的赚钱平台,同时也为公司这个平台创造着自己应该创造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在大部分职场人眼中,都是被动创造出来的。”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有句名言:不要只想着国家能为你带来什么,还有想想你能为国家带来什么。

这句话对我的启发是,公司提供给我了薪水和工作机会,除了公司要求我做的事情之外,我还能为公司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在今天,很多人对公司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患难与共”。一方面是商业社会带来的进步,以前的“雇员终身制”在今天已经是过去式;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的涌现,也让更多人有了选择权。

这背后带来的问题就是,当我们仅仅把此刻的价值作为衡量公司好坏的唯一标准的时候,那些在危急关头的公司,如何才能够留任人才?

公司,它不应该仅仅只是同富贵的一个组织,我们更应该尝试着去与它同患难。

END.


不要只和企业同富贵,学会同患难,才是一种进步

作者:罗sir,你的每一步,都不应该毫无意义;关注我,每天同三千万职场人一起精进,走自己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