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明義 立綱定向——《周易》“乾卦”象喻趣談


開宗明義 立綱定向——《周易》“乾卦”象喻趣談


《周易》作為先民創造的最古老的精神文化遺存,自漢代以來就一直被列為群經之首。周,朝代名,易,書名。“易”本是筮書的通稱。《周禮•大卜》把《連山》《歸藏》《周易》稱為“三易”。其中《周易》是編成於周初(西周末期)的一部筮書,故稱《周易》。有學者認為,易(覡)是官名,是掌卜筮者,其所記錄整理之書稱“易”,正如史官所作之書稱“史”。流行的說法則認為“易”是簡易和變易之意。關於簡易,一說用蓍草占卦的方法比早先用龜甲鑽孔再用火灼的方法簡單得多;一說伏羲畫卦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易”是取鳥飛之形,具有象徵和執簡馭繁的意義。《說文解字》認為“易”即蜥蜴,是隨環境而改變其保護色的變色龍;又認為“易”字是日月兩文的合體,象徵陰陽的結合和推移(交感移易)。據此可認定,“易”是以象徵和執簡馭繁的方法反映複雜多變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易》書從森羅萬象的事物中抽取出陰(柔)、陽(剛)兩種基本屬性,又將此兩種屬性簡化為奇(——)、偶(— —)兩種符號,用這兩種符號排列組合成嚴整的卦爻符號體系,成為八卦(代表天地和其間的基本物象),又重疊為六十四卦,通過此卦爻系統及其時位變化,揭示宇宙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過程和對立統一的轉化規律,從而總結其中的經驗,形成哲學思想、政治、道德、倫理意識、策略觀念。它把複雜紛紜、變動不居的大小宇宙描繪成井然有序、循環不已、具有法則性或模式性的東西,自然和社會都有規律(道)可循,這樣在簡易的象徵符號及其富於變易的組合排列中,又包含著永遠可以遵守並用以預測未來的“不易”的內容。


開宗明義 立綱定向——《周易》“乾卦”象喻趣談


《周易》六十四別卦排位第一是“乾”卦,由兩個三爻的乾卦(經卦)組成。六爻皆陽爻,代指天。卦辭曰“元、亨、利、貞”。程頤:“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四者代表了萬物萌生、發展、成熟、收藏的過程。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論語•陽貨》)《文言傳》把卦辭釋為“仁、禮、義、智”四種天德。凡此種種闡釋,正好體現了古人對天的功能的認識。

乾卦第一爻(初九)的爻辭“潛龍勿用”,以潛龍作象徵,喻潛能無限,但處下位,時機未到,仍需隱忍待機,不可妄動。第二爻(九二)的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指明潛隱之龍出現在田地上,象徵大人(有德能者)嶄露頭角,將會有所作為,給天下帶來生機,當然吉利。第三爻(九三)爻辭“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本爻處下卦高位,又屬陽位,指過分剛健強勁,反會有危險,因而須整日勤勉奮勵,夜裡也保持警惕,這樣,遇險也可轉危為安,免於災禍。第四爻(九四)爻辭“或躍在淵,無咎。”陽爻升至上卦下位,屬陰位。如龍在淵中,有躍起騰空的條件,也有留居淵中的可能,或進或退,只要把握有利時機,就不會發生過失,或遇到災難。第五爻(九五)爻辭“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五爻在上卦居中,屬君位,又是陽爻在陽位得正,是最理想、最吉祥的地位,猶如龍飛騰在天空,活力無限,正可大展宏圖。這裡所說的“利見大人”,較第二爻的更進了一步,意為聖明盛德者君臨天下。第六爻(上九)爻辭“亢龍有悔”。陽爻升至最高位,如龍飛至極高處,脫離了適宜於自己的環境,升降兩難,超過極限,過頭了就有悔恨。比喻盛極則衰,暗示統治者高高在上脫離民眾的危險。置於上述六爻之後的“用九”(特為乾卦增加的爻辭,“用九”有通變、共通兩層意思),其辭曰:“見群龍無首,吉。”斷言——乾卦六爻皆陽,一爻接一爻地運轉循環,週而復始,沒有哪一爻能夠算是開端,哪一爻算是終點。猶如一群龍,沒有哪一條可稱首領。意思是: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即條條都保持中正之道,不肯冒尖,是吉利的。

乾卦(別卦)卦、爻辭,以象喻顯示陽剛事物處在不同時位之所宜,特別昭示:再剛再健之物,仍處在變動不息、無始無終的過程中。此事物先於彼事物,但又必定後於另一事物。不知此先後相兼、地位轉化之理,一味“以剛為天下先,兇之道也。”(程頤:《易傳》)

闡說《周易》的各“傳”(通稱“大傳”)也對乾卦進行了闡述。《彖》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為天,講天的功能,突出日(太陽)的地位和作用。古人認為宇宙中日是最光明之物,故稱“大明”。日出日落,晝夜四時於是形成,上下四方也由此確定。每卦的六位(六爻)即仿此而設置。乾卦六陽爻,有初有上,與“大明終始”相應,又無始無終,運動不息,像六龍駕著日車按時(由晝到夜,由春到冬,循環往復)運行。這只是符合天運而已,再進而掌握天運,則將如龍行空,任其騰飛。又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強調天道依其規律運動,萬物受其影響支配,因應變化(萌生、滋榮、成熟、衰落),各得其應有的屬性與壽命,保持住陰陽二氣的調諧(如無久旱淫雨、酷熱嚴寒),才能普利萬物,促其成熟而歸於正道。《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認定天道強勁 ,運轉不已,君子以天為法,因而發憤自強,奮勵不懈。《文言》著力從社會倫理、人品修養的角度來闡發,力圖將乾道運用於人事。強調“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所謂“四德”,即“仁”“禮”“義”“正”。君子能夠親身踐行這四種德行,就合乎天德(乾:元、亨、利、貞)的要求。《文言》不厭其煩,反覆解說、闡發乾道義理,要求人們遵奉天道規律,進入“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的境界。力求“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具有合乎天道的預見,行動超前於天時,不會被天違棄;行動落後於天時,也能遵循天道行事)。因此“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知道進與退、存與亡、得與失的相互關係而不違背陰陽和合的中正之道)。

開宗明義 立綱定向——《周易》“乾卦”象喻趣談


乾卦在《周易》全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既是其精義的集中體現,又為易理闡發起著立綱定向的作用。其經部,文辭極簡而內涵極豐。卦辭介紹以時間(晝夜四時)和空間(上下四方)為存在形式的天(宇宙)化育萬物的功能(元、亨、利、貞)普遍運用於後此各卦。六爻爻辭則以龍的動止為象喻,闡述事物由潛隱到顯現,由滋生到繁榮、茁壯,又由盛轉衰,跌向低谷再回升這樣一個週而復始、循環往復、具有典範性的過程。《彖》《象》《文言》諸傳反反覆覆就上述內容加以解釋闡發,其意義不限於說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德性和體用本身,更在於把天德引到社會倫理和人的修養行為上來,誘導世人領悟和效法大自然的運行規律,安和樂利,勿“過”勿“不及”。它還推出了所謂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的“聖人”理想,為世人樹立了“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崇高目標。用心良苦。強調立身行事合於中正之道,其基本觀念(或出發點)是陰陽時有起伏,吉凶相互轉化,盛衰不斷循環,因此不論統治者和普通人都應懂得“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從而堅定信念,勝不驕,敗不餒,自強不息。不論是潛伏期的隱忍待機,還是發展期的“朝乾夕惕”,或極盛期為迎接物極必反而戒慎警懼,都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只不過要講求策略,審時度勢,順應變化以不同形態表現出來而已。先儒解說乾德,立象盡意,象喻妙用,出神入化,令人拍案叫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