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主題是《宋朝滅亡》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社會的一個朝代,雖然它周圍強敵林立,北有大遼、西有土蕃、南有越南、西北有西夏,皆不能戰而滅之,一統天下,但是它卻在經濟文化領域開疆拓土,重視商業,實行文官政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一個封建王朝,人口是唐朝的2倍,財政最高時達唐朝的4倍。那麼,這樣一個經濟文化一流,底蘊深厚的大宋帝國,為什麼忽然就能被一個剛成立不久的金國給滅亡了?這主要包括以下三大原因:。

歷史主題是《宋朝滅亡》

第一,軍隊經商。

我們常說“落後就要捱打”,可是宋朝不僅並不落後,他的經濟文化水平比遼、金、西夏乃至後來的蒙古遠為強大,卻為什麼老是軍旅不振,被對方吊打呢?這是因為宋朝長期奉行的是“花錢買和平”的政策。靠給對方送“歲幣”來換取自身的平安。比如在對待收復本族領土“幽雲十六州”的問題上,宋太祖最初採取的打算就是建立“封樁庫”,多攢些錢買,那既然宋朝憑藉自己擅長賺錢的優勢,用“破財消災”的策略來維護和平,那軍隊的建設自然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於是,軍隊就被整得很慘:首先,重文輕武。這種國策造成宋人普遍不願意當兵,再也沒有了漢唐尚武的風範,士子們不再向往邊塞立功,再沒漢朝班超投筆從戎的熱血,也沒有了唐朝“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情;其次,削弱軍隊。別的朝代都是希望強軍,宋朝國策卻是弱軍,唯恐軍隊強大後,將領們重演自己“黃袍加身”的把戲及唐朝藩鎮的跋扈。於是駐軍上強幹弱枝,勁兵薈萃中央,邊疆不敢多駐精兵;練兵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打仗時陣圖遙控,文官監軍;兵種上,招饑民入伍,將軍隊變成慈善機構,養兵百萬,卻委靡不振。最後,軍隊經商。宋朝人擅長賺錢的本事也向軍隊轉移,不好好操練,忙著賺錢,貪腐成風,喪失戰力。到後來,宋兵的竟然要臉上刺字,以防逃跑,軍隊的士氣可想而知。在宋朝君臣的成功操作之下,宋朝終成功地削弱了軍隊力量,打壓了漢唐以來的尚武風氣,老百姓也喊出“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口號,但是“弱宋”的帽子也從此丟不掉了!軍隊是國家的臺柱子,軍隊經商,軍人忙著賺錢,軍心散了,軍隊垮了,經濟強大的宋朝成了對方眼中待宰的肥羊,國家的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張愛萍上將說:“宋朝皇帝為了彌補軍費的不足,推行軍隊經商之略,結果是武功荒疏,軍紀渙散,面對一個西夏小國,也是屢戰屢敗。金兵入侵時,中央政權失控,徽宗、欽宗二帝被俘。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恥’。”(《開國上將張愛萍解讀北宋滅亡:軍隊經商的惡果》)

歷史主題是《宋朝滅亡》


第二,九龍治水。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北宋統治者也深深地懂得這個道理。於是,為了預防大臣專權,將權力一再分散,一個崗位設多名人手共同管理。如將相權一分為三,由中書、樞密、三司分別掌管政、軍、財三大權力,三者不相上下,互不統攝;機構設置疊床架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相互牽制,避免專權;將官稱和實職分離,分割各級長官事權,削其權力;“官”常是拿俸祿而無所事事的空名,“職”(如大學士、學士、待制等),一般是授予較高級文臣的清高銜頭,也非實職;只有擔任的帶有“判、知、權、直、試、管勾、提舉、提點、籤書、監”等實際差遣的工作才是實際職務。這樣一來產生了嚴重後果:首先,皇權穩固。有效地防止了大臣的專權,避免了權臣控制朝政,影響皇帝地位;其次,行政效率低下。“九龍治水”,相互爭鬥、相互扯皮,“龍越多越不下雨,人越多鬥得越歡”,做事情的效率大大地下降,嚴重影響了決策的快捷高效。於是,宋朝常被人譏笑說“宋人議論未定,金兵已經渡河”。最後,財政吃緊。政府機構空前龐大,給財政造成嚴重壓力。

第三,中央獨裁。

歷史主題是《宋朝滅亡》


經過宋朝君主在政治制度上的一再操控,終於削弱了軍隊,搞亂了官場,將朝政大權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可是,宋朝的皇帝雖然諸如詩歌、書法、繪畫、音樂等文化藝術修養奇高,在腐化墮落上也沒有其它朝代嚴重;但是,他們在軍事、外交上卻極為白痴。先有自命不凡的軍事傻瓜宋太宗親率大軍徵遼,被射兩箭,結果乘驢車狼狽逃竄,並最終因此傷折壽而亡;後有糊塗透頂的軍界奇葩宋欽宗寵信江湖神棍郭京,大開城門讓他領七千七百神兵殺敵,結果都城陷落,被敵人俘虜押解北上而終。

要說皇帝也未必都得懂軍事及外交,可是如果你不懂,就不能尸位素餐,得學會分權用人、委任責成,比如劉邦就說:“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鎮國家,扶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是自從宋太祖以武將之身篡權得國之後,宋朝皇帝就將兵權與相權看成了自己的命根子,說什麼也不肯輕易給人,非要牽制眾臣,自己獨攬決策大權。偏偏宋帝在軍事上又沒那兩把刷子,所以“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最終落得一個亡國賤俘的可悲下場,只可惜苦了與他們陪葬的大宋百姓其實,宋朝也有一個聰明一點的皇帝,那就是宋仁宗,他知道自己無能,就聲稱“王與士夫夫共治天下”,既敢於將帝王權柄分於下屬,經討論得到共識後執行政事,又敢於權用人以避免做事扯皮。比如,他任用了狄青做軍事統帥,不掣肘、不置監軍,充分發揮統帥的調度權職,終於贏得了平定廣西叛亂的重要功績。所以,史書評價說:“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皇帝)”。只可惜後來,王安石變法,一味加強集權,經過一系列黨爭,分裂了北宋社會,使得相權與君權最終脫離了有效制約。終於,北宋在愚蠢的宋徽宗父子帶領下奔向了萬丈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