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仿印度,给百姓分等级,终被汉化,修孔庙以儒治国,半数汉官

众所周知,印度的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为瓦尔纳制度。种姓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期形成的,距今已经3000多年历史。种姓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元朝仿印度,给百姓分等级,终被汉化,修孔庙以儒治国,半数汉官

种姓制度也是制约印度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国家也曾经经历过按人种分等级的制度的时期,这个制度源于800多年前的元朝。

元朝的人口等级制度

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元朝当局采用了"民分四等"的人口政策,把元朝的子民分为四个等级: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这一政策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

元朝仿印度,给百姓分等级,终被汉化,修孔庙以儒治国,半数汉官

蒙古人自不用说,第二等色目人,是指西域人,即最早被蒙古征服的一些少数民族,如钦察、唐兀、畏兀儿等等。另外,当时蒙古高原周边的一些较早归附的部族,也属于色目人,比如汪古部等。

第三等就是汉人,也就说指淮河以北原金国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晚被蒙古征服的人,还包括四川和云南人,东北的高丽人也属于汉人。

元朝仿印度,给百姓分等级,终被汉化,修孔庙以儒治国,半数汉官

第四等是南人。这就是最后被蒙古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和云南等地区的人民。

忽必烈修建孔庙,元仁宗提倡汉化恢复科举

北京的孔庙大门前的大街叫国子监街,也被称为贤街,始建于元朝。当年,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笼络汉族的知识分子,下令修建孔庙,北京孔庙于1306年建成,比故宫还早100多年。

元朝仿印度,给百姓分等级,终被汉化,修孔庙以儒治国,半数汉官

北京的孔庙是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地方,因为坐落在北京城内,历朝历代帝王也来祭祀,所以地位崇高。它与山东曲阜孔庙、南京夫子庙、吉林孔庙并称为全国四大孔庙。

北京的孔庙,前有琉璃壁及下马碑,进门左右两边有碑亭、神厨、神库等,上面题刻历代进士5万多名。有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198块,这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

元朝仿印度,给百姓分等级,终被汉化,修孔庙以儒治国,半数汉官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1314年,元仁宗提倡汉化,决定恢复科举取士,历史上称"延祐复科"。

耶律楚才提倡以儒治国

1320年,元仁宗去世。他的儿子硕德八剌即位,史称元英宗。元英宗继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并于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帝国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元朝仿印度,给百姓分等级,终被汉化,修孔庙以儒治国,半数汉官

耶律楚才是元朝赫赫有名的宰相,他的家庭对于汉族的文化非常的崇尚,所以耶律楚才的从小一直在受到汉文化的熏陶,注重于儒家文化的学习和修养。后来,耶律楚才在做宰相的时候,他就建议"以佛教治人心,以儒家治理国家"。让皇帝用自己的善良对待天下的百姓,用国家的法律管理。耶律楚才使得中国的文化有了好的延续,也促使汉族的人和蒙古族人的文化结合。

未受等级影响,汉族高官过半

整个元朝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少数民族被汉化。相关史料记载,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在元朝的各级官府担任官员,其中不少还高官。在《元史》、《新元史》、和《蒙兀儿史记》等书籍中所作传的864名三品以上的官员中,汉人占了409位,几乎是半数高官被汉人占据。

元朝仿印度,给百姓分等级,终被汉化,修孔庙以儒治国,半数汉官

此外,在元朝官府汉人里做正职的很多,除了在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行中书省担任高官的汉人外,在:六部中任职尚书的,也比比皆是。

关键词: 元朝 印度 儒家 汉族 四川云南 孔庙 法律 种姓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