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學對方法,孩子就會脫穎而出,家庭教育小方法(二)

今天繼續分享第二個大招:我給它叫“知識在腳下”

,我每天都在用!

這個方法,不管你小孩是1歲 2歲、還是6歲 10歲。都非常非常好用!

走著走著就走出了知識、走著走著就把早教給做了。

無論是帶小孩出門是散步、去買東西、還是去辦事情,在路上這段時間就是孩子成長的最好時間了。每次走路的時候我都會給他講講天南海北、天文地理………………

我把小孩分三個階段來講,1-4歲、4-8歲,8-12歲

家長學對方法,孩子就會脫穎而出,家庭教育小方法(二)

如果是低齡的小孩1-4歲,就以聽、說、看為主,內容以認知為主。

比如我家小孩1-2歲的時候幾乎每天都要帶門或者散步,我就會經常,作出很驚訝的表情問:“聽 好像有什麼聲音”,寶寶就會立馬變得特別專注的去聽,他就會去分辨:“是飛機、是青蛙、是喇叭、是有小孩哭”……等等。

這不但能鍛鍊聽覺,還能引發孩子的思考。比如前方有一夥人在排隊買早餐,寶寶很好奇,

我就會說:“那邊很很多人在排隊,在做什麼呢?我們去看看吧”,然後就會觀察好久,

接著說:“原來他們在買包子,你看裡面那個是收銀員,他負責收錢,叔叔阿姨們要需要拿錢給他,你看手上拿著的就是錢”

寶寶會非常專注的進行觀察,這時帶寶寶也去排隊,然後讓寶寶拿著錢,再讓寶寶親自給錢給收錢員。

不要小看這麼一件小事,長期如此,不但擴大認知、瞭解社會行為、更重要是懂得了怎麼去觀察和留心身邊的事物、捕捉生活細節、以及學習新技能的方式。

很多小孩要上幼兒園了,根本不懂規則,什麼排隊啊、輪流啊這些概念,家長就比較操心不知道怎麼教。這些東西都來源於生活,辰辰2歲前就很清楚排隊、輪流這些禮貌行為。

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在面對不知道、不熟悉的事物時,可以向他人學習、觀察他人。所以每次帶他去新的地方,不管有多熱鬧 有多好玩的東西,他都不會一頭扎進去,眼前是什麼就玩什麼,他總是會先安靜的在一旁把周圍的事物看個遍、遇到沒見過、會觀察很久。帶他玩新的遊戲的時候,都不會一上來就亂搞一通,懂得先認真的弄清遊戲規則後,再進行。

過了2歲後看到新的事物,他就開始主動發問了,有時走在路上會問個不停、有時是自問自答,所以父子之間保持了一個很高效的溝通互動。這得得益於之前的那些做法,現在開始回饋給我了。

現在出個門,寶寶基本是說個沒完,他會形容他看到的一切:“爸爸,我看到那有隻鳥”、“這裡有螞蟻 螞蟻寶寶 要回家找媽媽了”……回家後會跑來告訴我,他和媽媽出去做了什麼好玩的事。

懂得溝通和互動這個是很重要的一項能力,很多家長在和寶寶說話時,根本沒啥回應,根本無法知道是明白還是不明白,在外面其它人問話啊之類 不會有任何回答,更別說引導做某方面遊戲。

而養成溝通交流的習慣就不一樣,我隨時隨地無論問他什麼,他都會回答,就算是不會的,也會回答反問我,當然他不管什麼時候說話,我也會第一時間回應他,這是相互的。在有其它成人過來交流時,他都會積極回應互動。

對小孩來說路上遍地都是“寶藏”,看到消防車,會告訴他是滅火的,上面有消除員、有滅火器。去到很多公共場所時他總是能很快的發現哪裡放置了滅火器;看到鋤地的、搬家的……甚至吵架的都值得去了解。花、鳥 、蟲、樹……都是資源!

家長學對方法,孩子就會脫穎而出,家庭教育小方法(二)

4-8歲就要以談論的方式進行,內容以科普、知識、開拓見識為主。

這個範圍就更廣,天文地理、名人軼事……

講講“雨是什麼形成的”“光合作用”“蛹變蝴蝶”“三國故事”“成語故事”“名人童年趣事” “歷史經典故事”……

要是你真心不知道講什麼,《十萬個為什麼》來幾套!

這些故事有趣、有意義,聽起都是津津有味,引人入勝!

聽的多了,小孩的知識覆蓋面、眼界幾乎是同齡人所沒有的……

家長學對方法,孩子就會脫穎而出,家庭教育小方法(二)

8-12歲就要以辯論甚至討教的方式了,就可以求證、探討某些領域的東西為主,

一起探討下“先有雞先有蛋”、辯論各種比較有爭議的話題……

這階段主要引發孩子思考、及蒐集證據、總結觀點、學習經驗。

走在路上聊天有它的先天優勢,打發無聊、分散注意緩解疲勞。

而我見的最多的除了是玩手機的、就是逗弄小孩的,拿小孩尋開心、各種花式說反話挑撥。

都說路是走出來的,我說聰明的孩子是走出來的……!

寫的有點長了,下期再接著寫,我常用的早教方法第三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