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学问,核心都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论语》20章,不过说了一个字。
——“仁”。
什么是仁?
仁就是二人。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仁就是如何善待别人。
不仅要对别人好,还要拿捏好这个“度”,有礼有节。
这个太难。
孔门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孔子独爱颜回一人。
为什么?
难道孔子也这么偏心?
颜回,字子渊,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
颜回不幸早逝,在他去世之后,孔子是这么评价他的: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11.7)
所有的弟子里,再没谁比颜回更好学了啊!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6.3)
颜回到底做到了什么?
让孔子这样不遗余力地夸他?
因为颜回从不迁怒别人。
因为他同样的错误从不犯两次。
但不仅仅如此啊!
颜回话不多。
平时看起来也笨笨的样子。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11.4)
孔子曾经说:颜回对我没有任何反馈啊。
因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2.9)
孔子和颜回说一整天话,颜回从来不反驳老师的观点,好像笨笨的。
后来孔子非常仔细地观察了颜回私下里的表现,发现他的行动完全能够发挥从老师那里所学的东西。
学以致用。
孔子终于明白,“回也不愚”啊!
甚至,颜回还能做到“闻一知十”。
子谓子贡曰:“女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5.9)
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个更强?”
子贡说:“我(端木赐)哪里敢跟颜回比?
颜回听到一件事,就想到相关的十件;
赐听说一件,只能联想到两件。”
孔子感慨说:“比不上啊,我和你都比不上颜回啊。”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9.21)
颜回天天向上,不断进步。
从来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
他从来不会懈惰。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9.20
告诉他就照着做、永不懈怠的,那只有颜回吧。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6.6)
颜回能做到心中三个月不违背仁。
把“仁”当做自己的行为准则,一以贯之。
而其余弟子能一天做到一次,或者一个月做到一次就不错了。
而且颜回一心钻研学问,根本不在意生活的困苦。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0)
“贤达啊颜回!一个小竹筐盛饭吃,一只小瓢舀水喝,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愁得一塌糊涂,颜回还是往常那样乐呵呵的。
贤达啊颜回!”
孔子对颜回达到的水平,高度认可。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11.19)
他说,颜回的道行差不多了,常常进入空境。
一个这样的人,支撑他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孔子也很想知道。
于是他亲口问了颜回,你有什么志向。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颜渊说:“希望自己的好,不挂在嘴上;自己难受的,不麻烦别人。”(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5.26)
他只想踏踏实实做一些事情,不去向别人炫耀,也不邀功。
自己有困难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努力去解决,那些苦难都自己承担。
他向孔子问过两个专业问题。
如何治理国家,如何为仁。
孔子最擅长的是因材施教。
从孔子的回答中就能看出颜回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有什么样的理解力。
(1)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15.11)
“用夏代的历法,坐商代的车子,戴周代的帽子,音乐就用《韶》乐《舞》乐,不用郑国音乐,疏远花言巧语的人。因为郑国音乐淫秽,花言巧语的人坏事。”
夏代的历法,在农耕中更实用。
商代的车,更朴实。
周代的帽子要华贵一些,适合“礼”的要求。
音乐用那些大气庄严的,不要听靡靡之音。
治理国家,就是要这样,一方面考虑民力,不可过用;一方面注重礼仪,不可僭越。
(2)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是仁。
克服私欲偏见。
修仁德,靠自己,靠不了别人。
任何学问其实都一样。
做学问,只能靠自己。
谁也帮不了你。
一切行为都要合于“礼数”。
颜渊最后对老师说:“颜回虽然迟钝,还是想遵照这句话去做。”
这样勤奋、善思、勇于实践、立志不动摇又进步飞快的学生,哪有老师会不喜欢?!
那种进一步、退三步、固执、懒惰又不尊重老师的学生,哪个老师会喜欢?!!
颜回对自己的老师特别尊重。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1)
老师啊,老师,您的学问,越仰慕越觉得崇高,越钻研越感到坚实。
老师啊,老师,您那么循循善诱,用知识打开我的眼界,用礼仪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一会儿都停不下来。
每当我全力攀登,似乎到了高处,总会发现老师站得更高。
颜回,连夸人,都是一流的啊!!!
孔子也把颜回视为自己的同路之人,视为承接自己学术的真正传人。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要用就出山,不用就归隐,只有我和你能这样吧!”
那个以鲁莽著称的子路在旁边问了:“子行三军,则谁与?”如果干大事,老师您会选谁一起?
孔子说:“空手打猛虎、徒步过大河却至死不悔的,我可不和他一起干。一定要找遇事谨慎、善于用智慧成就事业的人。”(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0)
在他心中,只有一个这样的人,那就是颜回。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
颜渊死了。
孔子痛呼道:“啊!老天爷,你这是要我命啊!要我的命啊!”
心中唯一的传人,在自己之前去世。
白发人送黑发人。
人生的希望,破灭了……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1.10)
颜回死了,孔子哭得太伤心。
随行者说:“先生哭得太伤心了!”
您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啊。
孔子说:“伤心吗?!不为这种人伤心,还为谁伤心啊!”
不为这样的学生伤心,还为谁伤心?!
为谁伤心啊!!!
为谁?!
谁值得我这样的伤心。
谁值得!!!
这世间,一切浅薄的情爱。
谁懂我心中的大爱?!
谁懂?!
可即使这样伤心,孔子也没有忘记一生遵循的“礼”。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11.11)
颜回没有相应的身份地位,是不可以越礼厚葬的。
他的同学们,感念颜回的品行,背着老师,偷偷厚葬了颜回。
孔子哭道:回啊,你把我看作你的父亲,我却不能像对儿子一样,为你守住这最后的“礼”啊,我对不起你!!
这不是我的本意啊!
孩子,你把我当作父亲一样啊,我却没能为你做什么。
我对不起你。
对不起你啊。
对不起你。
不为这样的学生伤心,还为什么样的人哭?
还为谁哭?!
你们告诉我!!!
孔子的眼泪,穿越千年,刺伤了我的心。
每次读到这一段,我都不忍再观。
掩书而泣。
……
遥忆数年之前,孔子在匡地被围困,弟子走散了。
颜渊最后才返回。
孔子惊喜道:“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兴奋地说:“老师健在,颜回哪里敢死!”(11.23)
“子在,回何敢死!”
“子在,回何敢死!”
“子在,回何敢死!”
悲不自胜……
閱讀更多 李董男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