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从龙|诗词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

林从龙|诗词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世界汉诗协会名誉会长,河南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诗词月刊》顾问,《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编委会顾问,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学术顾问,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等。

诗词的社会功能

——兴、观、群、怨

文 | 林从龙

毛泽东在和梅白的多次谈话中曾明确指出,诗词要发展,”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两千多年前孔子对诗歌社会功能的概括,仍有其现实意义。创作和鉴赏诗歌,切不可忘记它的社会功能。

林从龙|诗词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

兴——振奋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传统诗歌的主旋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一条爱国主义红线,贯穿全部中国诗歌史。这些充满浩然正气的诗歌,激励过多少英雄豪杰关怀祖国的完整统一,在祖国危难关头赴汤蹈火。鉴湖女侠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徐锡麟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都是鲜血凝成的救亡图强的檄文。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诗歌生机焕发,不少反映时代强音的作品应运而生。如刘瑞清的《开元颂》:

莫再纠缠社与资,天惊石破发雄词。

开基昔赖扶轮手,易辙今凭设计师。

中土卿云仍缦缦,北邻芳讯尚迟迟。

饶它国际风波谲,未改心仪马克思。

用当代语言写当代事,热情地讴歌改革开放,催人奋发。

林从龙|诗词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

观——提高观察能力

读诗可以观民风,可以知政事得失。白居易说:”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昌矣;闻五子洛汭之歌,则知夏政荒矣。”《诗·大序》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古代圣哲,有远见的政治家,都高度重视诗歌,从中吸取教益,补察时政。

1995年,由中华诗词学会和温州诗词学会联合主办的”鹿鸣杯”全国诗词大赛,共收到海内外参赛作品三万多首。不少佳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不同地域的社会生活、山川风光和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生活的缩影。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沁园春》:

岂曰无衣?与子同仇,与子同袍。听平型关上,旗方猎猎;台儿庄外,马正萧萧。华北连营,昆仑聚旅,血肉长城比日高。驱强虏,把百年血泪,付与寒涛。

河山依旧娇娆,望万里新征路尚遥:要拿云追日,先消积重;回天驭地,正在今朝。打破坚冰,开通航线,九派奔腾涌巨潮。春风路,看鲲鹏展翅,直上扶摇。

——胡出类

有《中日百周年感赋》》:

烟尘甲午暗玄黄,昏聩清廷失主张。

片纸百年民有恨,一人万寿国无疆。

铜驼荆棘灾黎泪,铁马关河志士枪。

莫笑书生歌当哭,好从青史悟兴亡。

——符乃若

有歌颂农村变革的《农家即录》:

春归旧燕有新愁,不见茅檐见彩楼。

三匝绕梁终辨识, 锄筐仍挂粉墙头。

——蒋昌典

生活提高了,热爱农业的根木思想不变,很有深度。《农民技校》则以一个生动的镜头反映了新农民学习技术的热情之高:

新月含羞柳上藏,农民技校夜辉煌。

阿娇卖菜归来晚,一嘴馒头进课堂。

——李太安

读这些诗,可以感受到各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因为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生活。

林从龙|诗词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

群——增强群体观念

传统诗歌具有强大的感情凝聚力。它可以团结人民,鼓舞人民,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如《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的是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义愤。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的《春望》,表达的是山河破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哀伤。

李白的《静夜思》,能使关山阻隔的炎黄子孙的心贴在一起。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一部分。针对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谭嗣同愤然写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丘逢甲也愤笔疾书:“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一字一泪,感人肺腑。

1995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居安思危,那段惨痛的历史不妨时时回顾。1937 年,郭沫若毅然别妇抛雏,从日本返国,他哭吐精诚地写道:“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1943年,丰子凯到重庆后写了一首《蜀道》:

蜀道难行景色饶,元宵才过柳垂条。

中原半壁沉沦后,剩水残山分外娇。

对此剩水残山,最色愈娇,其心愈惨。

这些诗,都有高度的凝聚力。

林从龙|诗词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

怨——针砭社会弊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许多社会弊病也暴露了出来。诗人用诗歌作匕首投枪,勇猛抨击,形成道德法庭,可以震聋发聩。如温祥的《拜千手观音》:“求赐也生千只手,半抓钞票半抓权。”直刺某些干部的钱权欲,一针见血。刘友竹的《读信有感》:“久已无人愧俸钱,诸衙频见小车添。有权官吏修公馆,无凳学生争破砖。”对比鲜明,催人警醒。熊楚剑的《西江月·检查风》也颇辛辣:

平日高高在上,年终大搞检查。钦差巡按一车车,到处焚香接驾。

顿顿佳肴美酒,人人既吃还拿。验收保证挂红花,管你是真是假。

有一位廉洁奉公的老干部离休后,门前冷落车马稀。一天忽然听到小车的声音,他认为是老同事看他来了,高兴地让妻子准备酒杯;不料车过门前未停,一直开往东边的新领导家中去了。他深有感慨地写了一首七绝:“轻车疑是旧僚来,忙唤妻孥备酒杯。嘀嘀一声东去也,门前麻雀又飞回。”诙谐地说出了人走茶凉的现实。

总之,兴、观、群、怨——诗歌的美与刺的双重任务,对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是义不容辞的。只有弘扬兴观群怨,深刻地反映生活,反映时代,诗歌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来源:《诗苑寻芳》(增补本)/《中州诗词》编辑部编印/1997年春·郑州,南宁市葵花诗社翻印/1997.11·邕

林从龙|诗词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
林从龙|诗词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
林从龙|诗词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
林从龙|诗词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
林从龙|诗词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