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

忍耐是一種心靈的狀態,也是一種命運。狼族因為有一種忍耐的、戰鬥的心態,所以永遠保持旺盛的精力。這種忍耐還可以表現為做人的知足不辱,在如何對待物質享受和名譽地位的問題上,老子提出知足知止的原則。

五千言的《老子》中是這樣寫的: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何以知足才受不到恥辱,知止才不會有什麼危險?

在老子看來,大概有下面幾點理由:逞強好爭,不但得不到什麼,反而還會招來禍害。強梁者不得其死,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社會上為什麼會有鬥爭的災禍,是由於人心貪不知足;如果都能知足知止,相互忍讓不爭,一切紛鬥衝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人生幸福在於內心的安靜自守,擺脫物慾的束縛而恬淡自安,怡然自得。然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通之貨,令人行妨。可見人生的幸福不在於聲色之娛,而在於知足知止,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的生活。從變化、超越的觀點看問題,人生的禍福、得失等等,都是暫時的,相對的,可以互相轉化的。永不知足地去追求這種變化無常的東西,最終是爭而不得,反受其禍了。老子的這種思想深刻精闢,飽含了人生的經驗和智慧。

老子在闡述明哲保身的觀點時認為人要懂得滿足,要知道適可而止。在如履薄冰的商場當中,只有懂得了滿足才不會後悔,知道適可而止才能少遭遇危險。

世間萬物能知足就會享受於安樂,貪婪必然會招來禍害。《紅樓夢》中第一回因嫌紗帽小,致使銷枷槓,就奉勸人們不要因嫌官職小而鑽營上爬,結果落得觸犯國法,鋃鐺入獄。幾千年前的道家鼻祖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思是說,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相比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為有害?過分的貪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斂積財富,必定招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的平安。最大的禍害是不懂得滿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無厭的慾望。

要真正做到知足,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最關鍵的是要保持心理平衡,不要盲目攀比。俗話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己有工作、有房子,妻兒安康,這才是最重要的,無謂的攀比,只會增加不必要的煩惱,從而導致心理失衡,甚至因此惹禍。心理平衡是一種理性平衡,是人格昇華和心靈淨化後的崇高境界,是寬宏、遠見和睿智的結晶。做到心理平衡,首先要正確對待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知更難。其次是正確對待他人,再就是要正確對待社會。做到這三個正確對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保持著永遠快樂的心境。

知足者常樂,知足常足,心安常安。一個人生活在這個大幹世界上,如同滄海一粟。天下之大,時間之長,事物之廣,貨利之多,如果不能知足知止,就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知道自己到哪種地步就該滿足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只獲取自己應該得到的利益和享受,從不向社會提出額外的、過分的要求。通過誠實勞動取得利益和享受,不以非法手段謀取利益和享受。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和享受的時候,同時尊重社會的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上面這些要求,是一個文明、健康的社會應有的社會公德,是每一個社會成員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從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角度考慮問題,實行知足知止的原則,就是要求人們不單純以物慾私利為人生的價值取向,而要超越物慾私利,追求人的精神道德價值。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我們經常說,知足者常樂。是說知足的人因心無羈絆,經常有歡樂。殊不知,只有知足而止,知其所止,你才不會自尋煩惱,才不會自取其辱,才會有快樂。

不知足而恥辱的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也是屢見不鮮的。在商場的,為了賺取超額的利潤,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以劣充優,巧取豪奪,欺行霸市,直至謀財害命。在官場的,總不知官至何級乃止,不潛心為民謀福,而一心為己鑽營,不是腳踏實地幹事,而是急於求成加爵。他們或弄權術,或鑽門路,或投靠山,或拉團伙,更有用錢買,用色套,用勢壓,用兇逼,諸如此類,弄出些官場齷齪,受人們恥笑,終被法紀處置。

在情場的,總有一些男女不守本分,經不住誘惑,吃著碗裡,看著鍋裡,上演一些本不該發生的悲劇、荒誕劇,讓人不齒。還有許多其他這場那場中時時彰顯著的不知足而取辱的故事,就不贅述。由於不知足,不知所止,因而違背了事物的法則,違背了做人的規矩,弄得德性坍垮,信譽掃地,千夫所指。

人的慾望本可無限膨脹,但因為個人的能力有限,因此慾望也應該是有限的。一個人不瞭解自己能力的有限,放縱慾望而行之,其結果必定是與慾望相悖的,要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文明就是在知足與不知足者的鬥爭中形成的。因為知足,造就了大治盛世,造就了無數能人賢士,造就了無數千古美談,成就了人類的連綿文明;因為不知足,釀造了各族的衰亡悲劇,釀成了親情骨肉的自相殘殺,釀成了英雄豪傑的身敗名裂,釀成了皇權王族的轟然倒臺;因為不知足,不知釀造了多少悲劇。

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都有七情六慾,這是很正常的。只要這些慾望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符合客觀事物發展的法則,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審美心理和道德評價,那都應當受到尊重,而不必去多加指責。這是維護社會平穩和諧發展的必要基礎。一個人的正當欲求,因自己的努力而實現了,應當得到尊重;因種種原因沒有達到,也應當得到尊重、同情和鼓勵。但如果無限制地放縱自己的慾望,無休止地追求自己不應該得到的利益,甚至不惜踐踏法律、人性,那又怎麼會不受到輿論的譴責、法律的制裁、歷史的懲罰呢?這樣的人能快樂嗎?這樣的人不該受到羞辱嗎?!一個人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

要知足,並不是意味著讓人丟掉理想,泯滅大志,甘守落後,不去創新。不斷進取,不斷創新,既是個人,也是一個單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源泉,是不捱打、不受辱的根本所在。知足與不知足,是一個問題的兩方面,是辯證統一的,都要在客觀規律的軌道上運行,要在科學的、一定時空範圍內的、併為大多數人認可的遊戲規則中運行。要不然,只有自取其辱。

現代人幸福,衣食住行現代化,是當年老子做夢也想象不出來的。但是,現代人碰到的問題更多更復雜,心理上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如果請老子為現代人的心理問題把脈,他會莞爾一笑,會說這與生存環境是相關的。現代人生活節奏這樣快,競爭這樣激烈,名利追逐這樣急迫,患上焦慮、憂鬱、偏執等心理疾病也不足為奇。

老子認為,人生是與憂患和勞苦相伴的,因為人活著就要去奮鬥,在奮鬥的過程當中不是一帆風順的。老子生活的那個時代不是太平盛世,當然也飽嘗了痛苦。老子是不是認為人生如此的痛苦,而採取極端的做法呢?他沒有,他不僅沒有選擇輕生,反而更加珍惜生命,愛護生命,傳說老子活了100多歲,可見他校正心理的智慧也算是一種大智慧了!

其實今天的那些有知識,甚至那些知識淵博的人,他們接受的教育越多,心態有時變得越複雜,自我期待、親人期待、社會期待也就更高了。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如果不積極地調整心態,怎麼會不出問題呢?

在心理的平衡、人格的鍛鍊方面,老子教導人們的不只是那些只知功利、只知不斷進取,而是教人們要淡泊,要退守,要灑脫。老子發現,自然萬物熙熙攘攘好不熱鬧,然而,最後又都靜靜地迴歸於它的本原。這就是在萬物紛擾後面有個靜,就是覆命,這是一種規律,又稱為常。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這不失為現代人生存智慧庫中可以永遠研究閱讀的經典之言,對現代人保持心理平衡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致虛極是要將後天的種種慾望、成見、心機等加以控制、調適、消解、澄清,因為這些東西往往會使你原來清淨純潔的人心騷亂起來、渾濁起來、邪惡起來。老子強調的不是虛一點,虛一時,而是要長期鍛鍊、修養,從而達到極,就是要達到最高層次。守靜篤,就是面對一切的誘惑,要堅守住靜,要篤守!篤就是老老實實。就是說,人要老老實實地堅守住這個字——靜。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向人們提出這樣的問題:名聲和生命本身哪個更可愛?生命本身和錢物財產哪個更貴重?得到名與利和失去生命哪個更有害?老子告訴人們:太愛名聲必定有大耗費,太多的財產積累必定有大損失。假如知道滿足了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

清代的貪官和珅做官長達20多年,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封一等公。他貪汙的財產用白銀來計算約有兩千萬兩,如果用今天的比率來算的話,和坤貪汙數額約有12億元。如果老子來了,大約會對和坤冷笑著說三句話。第一句話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道如大網,作惡多端的人,逃不出上天的懲罰。第二句話是: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金玉滿堂的人,古往今來有哪一個人守得住?第三句話是:富貴而驕,自譴其咎。在大富大貴後,卻進而驕橫恣肆,最終不還是自己闖下的禍嗎?

其實,雖然今天離開那個時代已有二百多年了,但是當代貪官的心理也有與和珅相同之處,幻想靠權勢,靠關係網保護自己的貪慾。恰恰相反,結果還是應了老子的那幾句話。《老子》說: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就是,只有知足知止,才是永久的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