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带你读懂中医如何巧用“腹诊”辨治脾胃病

腹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在胸腹病变诊察中的综合运用,是中医学四诊体系中的一部分。关于腹诊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论述详实,据统计,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腹诊条文各达100余条。如胸胁苦满、腹满、心下痞、少腹急结、脐下悸等,均是通过腹诊将传统诊法综合运用所得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腹诊后在日本汉方医学中发展成熟,并形成了多个学派。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室检查和仪器检测在临床诊疗中广泛普及,腹诊在临床中逐渐被弱化,但其在脾胃病辨治中的重要作用仍不可小视。

一文带你读懂中医如何巧用“腹诊”辨治脾胃病

图片来源:https://www.beijingjianlei.com

理论基础

脏腑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基础和核心,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胸腹是五脏六腑之所在,阴阳气血之发源,且为人体经络的重要循行部位,故胸腹的诊察可直接获得人体疾病的重要信息。脾胃位于中焦,为后天之本,大小肠、肝胆居于腹部,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故腹诊对于脾胃病辨治具备特有的针对性和敏感性,应予以重视。

一文带你读懂中医如何巧用“腹诊”辨治脾胃病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

腹诊概要

望形色

正常腹形为平坦状。

  • 若腹部膨胀,多为肝气郁滞、湿阻血瘀所致;
  • 若同时见腹壁青络粗张,多系气血瘀阻、经脉闭塞所致;
  • 若腹部肥满,多为内有痰湿;
  • 若腹部局部膨隆,多见于内有癥积的病人;
  • 若腹部凹陷,形体消瘦,多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 若兼见腹皮甲错,深凹着脊,常为精气耗竭,属病危。

闻声响

主要指听肠鸣,常借助听诊器,正常约4-5次/分钟。

  • 若肠鸣增多,辘辘有声,常为胃肠虚寒,水饮留聚;
  • 若肠鸣高亢频急,大便泄泻者,多为感受风寒湿邪以致胃肠气机紊乱所致;
  • 若肠鸣阵作,伴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常为肝脾不调、气机不畅。
一文带你读懂中医如何巧用“腹诊”辨治脾胃病

图片来源:http://rollnews.tuxi.com.cn

探寒温

  • 手掌触及腹部,感觉不温或冷如冰块,多由寒积或阳虚所致,但需注意其程度,正常情况下腹部皮温较其他部位低;
  • 若按腹部灼热烫手者,多由火热内壅或有伏热所致。

据其部位有脘腹、脐腹、少腹等,当责其所属脏腑。

触痞硬

  • 痞块多按之较柔软且无抵触感,多属气滞,如仲景经典论述“心下痞”;
  • 若触及硬结,推之移动或固定不移,为癥瘕积聚,考虑气滞日久,或兼挟血瘀形成。

再结合痞块部位判断其所属脏腑。

一文带你读懂中医如何巧用“腹诊”辨治脾胃病

图片来源:http://temp.163.com

审痛征

触诊是腹诊的重要部分,通过触诊以察邪气有无及虚实,一般以疼痛拒按者为邪实,喜按者为正虚。

触诊顺序

一般顺序是从胸到腹,由中及四旁如《通俗伤寒论》记载:“先按胸腹胁肋,次按满腹,然按胸先按虚里,按腹之要,以脐为先”。

触诊手法

手法一般是先手掌后三指,由轻而重,由浅而深,包含摸、按、扪、推、揉等手法,如《通俗伤寒论》记载:“轻手循抚,知皮肤之润燥,定寒热虚实;中手寻扪,问其痛否,察邪气之有无;重手推按,察其硬实”。

腹诊与腧穴结合在脾胃病诊疗中的运用

腹部为经络之海,且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视察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重要部位,故结合重要腧穴进行腹诊在脾胃病诊疗中非常重要。

三脘:即上脘、中脘、下脘,中脘为胃之募穴,其与胃腑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若触之寒凉,按之虚空,多为中焦虚寒;若按之痞硬,多气滞食积于中。

天枢:大肠募穴,反映中焦脾胃运化与大肠传导情况。若按之柔软,喜温喜按,多为中气不足;若按之痞硬,或疼痛拒按,多为气滞内积;若坚硬结块,难以移动,牵拉疼痛者,多为瘀血内结。

一文带你读懂中医如何巧用“腹诊”辨治脾胃病

图片来源:http://www.tcm360.com

章门、日月: 位于胁肋部,分别为肝、胆募穴。若肝气郁滞,横逆犯脾,或脾虚肝乘,则出现胸胁胀

满,则两穴附近上下挛急,按之痛甚。

另外,传统中医重视膻中虚里的触诊。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又是心包的募穴,虚里为心尖搏动处,触诊两处,可探查宗气之强弱、疾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

一文带你读懂中医如何巧用“腹诊”辨治脾胃病

图片来源:http://pic.bjtata.com

【参考文献】

[1]李建伟.试论腹诊在脾胃病辨治中的指导意义[J].四川中医,2010,28(10):32-33.

[2]耿晓星,牛学恩.中医腹诊在脾胃病诊疗中的临床运用探析[J].中医研究,2019,32(01):5-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