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摘14)

第十四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作用

相关错觉是指当我们期待发现某种重要的联系时,我们很容易会将各随机事件联系起来,这种倾向就会令我们误入歧途。

要使一个人免于犯错就要允许他有犯错机会,知道事情是不对的才能掌握真理

——叔本华

指出别人的漏洞比自己的错误要容易的多

你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你就会去寻找什么,你将会得到期盼的结果

——罗伯特丶勃朗宁

统计预测有时不够精确,但是直觉即使是专家的直觉——更不可靠

虽然来访者赞同你的说法,但实际上并不意味着你的话正确,要避免这种倾向,因为自己的期望而建立实际上不存在的关联或者仅仅因为几个引人注意的事件支持这种相关,就错误的认为这种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要信赖你的记录而不是你的记忆,要认识到事后聪明很具诱导性,他能让你拥有过分的自信,也会因未能预见事件的发生而过分自责,要防止自己只问那些支持自己假设的倾向,试着从反的方向来思考并验证这些问题

抑郁症患者倾向于用消极的方式思考问题,对于那种严重抑郁的人(感到没有价值、浑浑噩噩、对朋友和家庭不感兴趣、饮食和作息不规律的人)来说,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往往会进一步恶化他们的处境

抑郁现实主义又被称为“悲观而明智效应”,存在于一个人对自己的控制或技能的各种判断之中,正常人往往夸大自己的能力和受欢迎程度,抑郁症患者却不一样。正常人在回忆过去时加上玫瑰色光环,抑郁症患者(除重度抑郁症患者)在回忆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时更加客观。正常人大多对自己持正性评价,抑郁症患者既会描述自己的正性品质,也会描述负性品质。正常人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把失败责任推给别人,而无论成功或失败,抑郁症患者都把原因归结为自己。正常人通常会夸大自己对周围所发生事情的控制能力,抑郁症患者就不太容易受这种控制错觉的影响。正常人不现实的认为,未来会赐予他们美好的东西,而糟糕的事情会更少,抑郁症患者则对未来有更现实的认识。事实上,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从未表现出过分的利己、控制错觉以及对未来的不现实预期这样的偏见,“悲观而明智”确实很实用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患者的思维方式取决于他们对责任的归因模式。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更多表现出消极的解释风格。

抑郁心境会导致负性思维,我们的心境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恶劣的心境主导着我们对负性事件的回忆,心境扭曲了他们的记忆

当我们患抑郁症时,我们倾向于表现为退缩、忧郁和哀怨;抑郁症患者很现实的认为,别人并不欣赏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悲观主义和恶劣心境导致了社会拒绝;抑郁行为也会引发他人的相应抑郁

在整个抑郁的景致状态获得的洞察力会使我们找到与周围世界互动的更好策略。但有抑郁倾向的人对不良事件的反应总是过分的反省和自责。他们的自尊水平因成功而提升,又因威胁而下降;上下波动很大

压力带来的思考会受消极归因风格的过滤和选择影响,频繁的压力,久而久之会导致抑郁

当遇到困难时,男性往往会采取行动,而女性往往会思考困境,不过这种思考通常是“过度思考”,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青少年初期,与男性相比,女性受抑郁困扰的风险要多一倍

那些具有消极风格的人,在遇到糟糕的事情时,更容易抑郁

抑郁患者的负性自我形象、归因和期望是由负性体验引发的一种恶性循环,这些负性体验也许是学业和事业的失败,也许是家庭冲突或社会拒绝,这种想法催生出一种极大的改变人们思维和行动方式的抑郁心境,而这种心境又进一步激发之后的负性体验、自责和抑郁情绪,因此抑郁与负性认知互为因果

自我关注和自责


负性体验 抑郁心境

认知和行为后果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实现,贬低婚姻和家庭生活,这可能是“孤独的导火索”(同时也是抑郁的导火索),与工作相关的流通性也导致了长期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纽带越来越少,同时导致了孤独的增加

和抑郁一样,孤独也存在遗传影响,与异卵双胞胎相比,同卵双胞胎更可能会共享或轻或重的孤独感

孤独并不等同于孤单

当缺乏社会联系、情感孤独时,人们可以从物品、动物和超自然存在上发现类似人类特质来进行补偿,人们从中发现友情

孤独感是感到被某一群体排斥、不被周围的人喜欢、不能和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或像一个异类一样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由于负性思维和消极行为会传染,所以孤独往往会出现社会集群效应

孤独会对应激激素和免疫系统造成影响,因此孤独不仅会增加抑郁和自杀风险,还会导致罹患高血压、心脏病、认知退化和睡眠障碍等疾病风险,涉及30万名研究对象的148项研究综述显示,社交孤立对死亡率的影响接近于吸烟,高于肥胖或不运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男性通常是在被某一群体孤立时感到孤独,而女性通常是剥夺了一段亲密的一对一的关系时感到孤独

和抑郁症一样,长期孤独的人似乎也出于一种自我挫败的社会思维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中

孤独、抑郁和害羞有时会互相强化

害 羞 孤 独


抑 郁

与轻度抑郁症患者一样,孤独者对他人更敏感,并且善于辨识不同的情绪表达

害羞是一种社会焦虑形式,其特征是过度自我意识过度担忧他人的想法

当我们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但又怀疑自己能否做到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

与不害羞的人相比,害羞的,过分敏感的人或多或少的把一些偶然事件看做是与自己有关的,害羞焦虑的人还会把情境过分个人化,这种倾向会导致焦虑产生,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会发展成偏执狂

中度抑郁者更容易患心脏病,抑郁和心脏病之间的联系可能由与压力相关的动脉炎症所导致的

经受巨大压力的人更易患病,持续压力会消耗我们的精力,降低我们的免疫力,使我们更易受感染或患上恶性疾病

悲观的解释风格(例如:“这是我的责任,这种倒霉事情会一致持续下去,并破坏一切”)更容易致病。那些经常进行消极归因的研究对象,许多人英年早逝。乐观主义者(那些对好事情进行稳定、普遍而内在归因的人)通常比悲观主义者活得长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安慰剂效应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现象,能使至少1/3甚至更多的患者病症显著改善。

从著名的安慰剂效应中(既相信自己正在接受有效的治疗)的疗效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信念强大的疗效(如果你认为一种治疗将会其作用,那么它就是有效的,也许尽管实际上无效)

不存在所谓的社会心理治疗法,但治疗是一种社会交往的过程

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态度,我们的社会角色、言行和决定都对“我们是谁”有着深刻影响

如果我们不能用坚定的意志力直接影响我们的感受,我们还可以通过我们的行为来间接影响它。当人们有选择机会时他们会最大内化自己的行为

行为改变能导致内在的改变,自我知觉和自我归因的改变能打破恶性循环

暂时的抑郁、孤独和羞怯 是对严重悲伤事件非常适当的反应,只是这样的情绪长期存在且没有任何明确原因时,它才需要去关注,并在必要之时,去改变这些恶性循环或思维和行为

社会影响——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是治疗的核心

人们通常对于自己发现的道理比由别人发现的更加深信不疑

—— 哲学家 帕斯卡尔

亲密关系能预测健康

贫困意味着疾病富裕意味着健康。贫困和不健康之间是双向的,贫困导致不健康;①减少接受高质量健康护理机会②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受教育少和低收入群体中吸烟更普遍)和③日益增加的压力,贫困意味着面临压力、负性情绪和有害环境的危险性增加了

人们若是居住在有较大收入差距的地区,那么处于各收入水平的人早逝的危险都比较大,不仅仅是贫困,而是与周围人相比,这才是最致命的。美国是西方世界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但在医疗护理花费上位居世界第一,而平均寿命却排第二十九

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他起来,这人就有祸了

——圣经丶传道书 4:10b

抑郁通常引发婚姻压力,而婚姻压力又加深了抑郁,因此,积极地快乐的人更容易形成幸福的人际关系

婚姻能提升幸福感至少能从两方面解释:1.已婚者更可能享受一种持久的,支持性的和亲密的人际关系且更少感到孤独 2.婚姻中个体要承担配偶和伴侣角色,这成为个体自尊的一种额外来源

提升幸福感10点参考:1.持久的幸福并不是人为创造的2.控制时间3.表现出幸福4.寻找合适的工作和休闲方式,以便于发挥自己的技能5.参加运动6.保证足够睡眠7.优先考虑亲密人际关系8.关注自我之外的事物9.记录感恩日记10培育灵性自我(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