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聪明”甚至一言难尽的「自动亮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不太聪明”甚至一言难尽的「自动亮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发现新奇,分享乐趣~


一直以来,自动亮度调节对很多用户而言,都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功能,原因就是这个自动调节使用体验太过糟糕。亮度随环境变化有延迟、需要亮的时候太暗、需要暗的时候又太亮。所谓的“自动”远不如“手动”来得实在。


这种“不太聪明”的自动亮度调节,是很多安卓手机的通病。而在另一边的iPhone上,自动亮度调节却是一个“非常懂你”的存在。过渡非常自然,总是在你感知不到的时候,就已经将亮度调节到了合适的等级,颇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受。


“不太聪明”甚至一言难尽的「自动亮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从硬件上来看,手机自动调节亮度,主要还是依赖正面听筒位置附近的光线传感器。


但是光线传感器是每个手机都具备的,规格也并没有什么差异。所以,造成最终体验差异的还是软件上的算法调教。


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就要属苹果与谷歌了,这也得益于这两家公司丰富的经验积淀。


“不太聪明”甚至一言难尽的「自动亮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来自b站@节能君


安卓与iPhone的差异,主要也体现在亮度的变化的准确性,以及不同环境下的响应速度。


亮度调节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随环境成等比变化,而应该是一个复杂的曲线,自动调节的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


比如环境暗时,亮度的变化速度应该缓慢变小,让眼睛有一个适应过程;环境亮时,手机亮度响应的速度就应该更快一点,以适应阅读需求。


iPhone就是这么做的,根据Referline实测的自动亮度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在0-80nit 的低亮度区间,iPhone变化非常缓慢,80-200nit 的日常使用区间变化比较线性,200-400nit 开始加速,400nit 以上响应最快。


“不太聪明”甚至一言难尽的「自动亮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Referline

其中,和iPhone比较接近的就是华为了,之所以华为的亮度调节在安卓阵营中比较优秀,是因为近几年华为旗舰机都在背部摄像头模组内加入了色温传感器,这个色温传感器不仅能感应环境光的色温,还能感应光线强度。


“不太聪明”甚至一言难尽的「自动亮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请不要叫我测评君


而近年来,也有很多手机厂商开始在传感器上下功夫。Redmi K30 Pro与小米10系列都在背后增加了一颗环境光传感器,带来的好处是捕捉环境的范围更大,检测更精准。尤其是在横屏握持,或者手机逆光时,避免了遮挡,感知也更灵敏。

“不太聪明”甚至一言难尽的「自动亮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不太聪明”甚至一言难尽的「自动亮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微博@大肥皂


小米10发布以后,小米手机系统软件部总监张国全也曾在微博解释过,为什么安卓一直做不好自动亮度调节:

1、人眼在暗环境时,瞳孔变大,对亮度调节非常敏感;


2、OLED屏幕亮度调节级数比LCD屏幕少,尤其低亮度下,每级之间的亮度变化大;
3、一个前置光线传感器只对手机上方点光源起作用,现实环境光源位置多变,一个sensor很难cover所有场景;尤其是横屏玩游戏时,手持状态也会经常遮传感器,导致传感器数据采集数据失真;
4、敏感用户暗光对OLED调光感触明显;

“不太聪明”甚至一言难尽的「自动亮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他也指出,为了解决自动亮度的不准确,除了在小米10增加了背部的环境光传感器,采集更多的光源数据以外;在系统算法上,还升级至4096级调节档位

,调节更精细,亮度变化更加平滑顺畅。


4月1日的时候,一加刘作虎也在微博表示,一加新机也会带来4096级的调节,让色温亮度调节更舒适。

“不太聪明”甚至一言难尽的「自动亮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此外,已经发布的OPPO Find X2在前后放了 2 个六通道颜色传感器

(Color Sensor),颜色传感器不仅能为相机带来更好的白平衡,还能够准确的获取周围环境光的光强和色温,自适应环境色温,智能调节亮度。


“不太聪明”甚至一言难尽的「自动亮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红点为颜色传感器

整体来看,国产手机在少了价格的束缚以后,越来越多多的厂商开始注意到了这些影响体验的小细节并去改善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可视化的配置参数,对我们消费者来说,也是一个好的信号。


你的手机会打开自动亮度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