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呼吸 共命运唐都医院呼吸内科:“两地三线”共谱抗疫战歌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内科全体医护人员一颗红心、满腔热血,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湖北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和西安唐都医院“两地三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生动诠释了“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刻内涵,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为军旗添彩。

紧急驰援战荆楚

作为唐都医院驰援武汉的“先遣将”,呼吸内科主任张涛将照顾7岁孩子和两位80多岁老人的重担压在了爱人的肩上,先期抵达武汉,指导当地医院开展救治工作,帮助完善疫情应对方案。在得知空军军医大学组建赴武汉医疗队时,他第一时间向院领导电话请缨:“我现在就在武汉抗疫一线,请让我继续战斗!”

不论是武昌医院还是火神山医院,张涛都身体力行,每天第一个进入治疗区指导治疗,逐个检视病人。他根据年龄、是否存在发热、是否有呼吸困难等情况,将患者分为轻、重、危重三级,分级进行诊治,与队友一起建立标准的出入院管理机制,确保患者的入院渠道通畅。同时,带领专家组每天进行工作总结,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次除张涛外,科室还有16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谢永宏副教授大年二十九晚上九点到达榆林老家,没来得及与91岁的老母亲好好话话家常,半夜三点接到出征命令又星夜回返;李王平副教授爱人曾是一名武警,俩人经历了太多次的说走就走,都是“让去哪就去哪,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姜华医生十七年前作为学生迎接抗非典英雄,十七年后她作为医生奔赴战场;张海涛医生出征当天早上还在发热门诊工作……

夜以继日护三秦

驰援武汉抗疫前线,抽调了大部分骨干力量,对科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科室老主任、党支部书记金发光教授,从出征的队伍里被硬“拉”出来,留下负责全科工作。

作为医院普通发热门诊的主责科室,从大年三十开始,呼吸内科全体留守医护人员主动放弃休假,24小时坚守岗位。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没办法喝水、上厕所,甚至不得不穿着尿不湿上班,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全力以赴守护着患者的安全。

与此同时,金发光对各个病区的负责人进行了重新部署,确保正常医疗工作不受大的影响。大年初一晚上,科室接到一例重度气道狭窄病人的急诊,病人情况凶险,金发光带领医护人员紧急行气管镜手术,最终患者转危为安,高流量吸氧下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5%以上,呼吸顺畅自如。

从大年三十开始,61岁的金发光每天早上6点多到科,晚上9点多才走,每天门诊、会诊、抢救病人的路上奔波,倾尽全力发光发热。作为军队和陕西省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成员,提出的诊疗救治建议被收录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在省卫健委牵头下主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知识读本》(网络版)供公众免费阅读使用。读本对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作了全面介绍,对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避免了恐慌和误解,对提升群众自我防护的意识与信心、科学防控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党旗在防疫一线高高飘扬

此次两地三线联合战疫,无论武汉还是西安,在党支部书记金发光和科主任张涛的示范带领下,呼吸内科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有着25年党龄的老党员傅恩清教授,根据小汤山经验、此次疫情防控最新指南以及30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和队友在最快时间内制定易于掌握、简捷规范、可操作性强的临床诊治实用策略,并编制成册,经队领导和专家组审核后紧急发往各病区。

党支部委员、科室副主任南岩东心细如发,在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奋战时,更是多次通过蛛丝马迹找出救命线索。在这里奋战的日日夜夜,他冲锋在前,带动着身边的同志,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共同战斗在一起。

作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第二批队员,刘盼、刘洁、郭艮艮三名青年护士奋战在在湖北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在老党员们的感召下,他们积极向前辈请教,向火神山医院的兄弟姐妹请教,探讨新冠肺炎患者的科学护理方法,为更好地救治患者做好准备。

在西安,顾兴教授春节期间一直吃住在科室;从事医疗工作33年的王建辉医生是发热门诊中最年长的一位,即使体力不支也从不喊累;护士长何娟每天早早来科室,同护士一起完成晨间护理;军嫂护士长李敏放弃了到戈壁滩陪爱人过年的计划,主动请缨奋战在一线……他们说,“共同战疫,唐都呼吸人无怨无悔”。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王超 张黎娜 通讯员孔乾)


同呼吸 共命运唐都医院呼吸内科:“两地三线”共谱抗疫战歌


同呼吸 共命运唐都医院呼吸内科:“两地三线”共谱抗疫战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