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猶太人、阿拉伯人和華人並稱世界三大商人,而猶太人的經商卻能獨佔鰲頭。

2017年美國《福布斯》雜誌曾公佈一條消息:世界上300億美元以上的財富巨人中,猶太人所佔比例高達75%。由此可以看出,猶太人的經商智慧堪稱一絕。

猶太人一直是以聰明聞名於世,這與猶太人從小的家庭教育觀念分不開。

在中國,現在也是越來越注重家庭觀念,爸爸媽媽埋頭苦幹就是為了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和教育,同樣也是為了孩子以後成才做打算,都希望孩子又一個美好的未來。

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眾所周知,人才輩出的民族是猶太人,然而猶太人雖然人口占比不到0.12%,但卻拿下了20%的諾貝爾獎項,和世界30%的財富,所以猶太媽媽的到底是從小怎麼去養育孩子的?

經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很多國家都在學習的榜樣。

同樣都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為什麼一個就能人才輩出成為行業的佼佼者,另一個卻沒有好成績呢?

問題的根本就在於從小對孩子的家庭教育當中,猶太媽媽和中國媽媽的教育有什麼區別呢?

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中國媽媽與猶太媽媽現存的教育差異

本來中國媽媽看重的是他們對於讀書方面的要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做了這樣的一項調查:這個號稱全世界最喜歡書的民族,每個人每年平均要閱讀64本書,位居於世界第一。

但在兒童教育紀錄片中《他鄉的童年》裡,曾有一個在以色列的採訪中,她們對於閱讀一筆帶過。

在其中,不難發現,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在教育上最大的區別,還真的不是更重視讀書,而是對“成長型思維”的態度。

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那麼什麼才是“成長型思維”呢?

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曾通過研究,提出了“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概念,其中不逃避困難、換個方式想問題、去嘗試等等,都是成長型思維典型的表現。

成長型的思維也就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肯定,相信自己的才能、天賦、智慧和品格,自己的潛力都是可以通過後期更好的激發出來的。

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時候,都不會輕易的放棄,都會越挫越勇,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收穫,並且體會到成長的樂趣。

由於對自己的肯定,很多人可能會感覺這樣的人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其實不是這樣的,他們會經常向別人請教,取長補短,並且還很願意堅持

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那麼,什麼是固定型思維呢?

固定型思維也就是指一個人相信,自己的基本品質是固定的,不會通過後期的努力再做出改變。

而那些擁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往往都會選擇逃避和放棄,也從不敢於正面面對自己的錯誤和問題。

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從這種思維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兩種思維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於面對失敗的態度。

《最強大腦》中有這麼一期,國際挑戰賽中,中國隊首戰告捷,3:1完勝意大利隊,然而當時比賽的結果並不是觀眾們的焦點,而是:“天才少年”李雲龍在比賽中當場崩潰大哭的情景。

在觀眾看來,李雲龍就是脆弱“輸不起”的,在比賽的過程中,李雲龍一度哭的癱在座位上站不起來,多少人都過來勸過,都沒用,而崩潰的李雲龍一直在重複“我擺錯了,可是我記對了呀!”這句話。

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然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同樣身為12歲的意大利男孩安德烈,他明知自己要輸了,但還是堅持從容淡定的完成比賽,當最後結果顯示李雲龍並沒有擺錯時,安德烈給李雲龍送上了一個大大的擁抱,他說:“我剛才很擔心李雲龍,他看起來很難過,我想要去擁抱他。”

《最強大腦》中我也知道了,我們要教會孩子並不是一味地求生欲和不能輸的心態,而是去接受挫折,並原諒自己的能力,要讓孩子知道,失敗是人生的常態。

所以不管孩子的智商如何,如果父母想要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當中更加積極努力,那麼就必須要培養他的“成長型思維”。

換言之,就是我們所說的除了智商和情商之外的一種能力,叫做“逆商”。

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父母要如何培養孩子的“逆商”?

我們培養孩子,目的無非是想讓孩子以後成功,能夠有自己的作為。

所以我們就要求孩子從小學習各種能力,一直在教會孩子如何成功,卻沒有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失敗。

很多家長也都是在為孩子的失敗買單,這也讓孩子成功的避免了失敗,形成了“固定型思維”

而猶太媽媽對待孩子是與中國媽媽相反的,他們對失敗有著積極的解釋,並且引導孩子關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問題的本身,所以這也是培養孩子逆商的關鍵。

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大多數父母認為,孩子學不好東西,是因為天賦不夠好,但其實有科學統計證明:大多數人的智商都在120~130之間,而聰明的人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而最新的腦科學研究表明:即使在成年以後,人的大腦也沒有定型,而是不斷演進,而經過讀寫訓練、冥想訓練的成年人,大腦灰質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這也證明了智商本身也是可能會提升的。

★把目標定為“進步”

父母在給孩子定目標的時候,不要把孩子的目標一下子定在90、95分,而是定為每次進步1分或者2分。

而對於成績在95分以上的孩子,父母不妨把目標定為卷面更整齊,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進步的快樂,也不會糾結在分數和排名上面,而是關注如何讓自己

進步起來。

這也是培養孩子“成長性思維”的一種方式,讓孩子在其中感受到通過努力不斷進步的成就感

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重新認識“失敗”

俗話說得好:“失敗是成功之母。”

前些年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中國籍高材生郭衡在宿舍自縊身亡,她在遺書中寫到:“除了中文,我覺得我沒有任何優勢!面對那些比我優秀百倍的同學,我已經再沒有能立足的東西了!”

在面對失敗的時候,郭衡將一切都歸咎於自己“不夠優秀”、“沒有優勢”當中,而這就是典型的害怕失敗,害怕遇到問題。

原因是他們遇到問題遇到失敗不知道怎麼解決。

這就需要我們幫助孩子重新去認識失敗。


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其實讓孩子重新認識失敗並不難,父母首先要鼓勵孩子去面對失敗,讓孩子在重新認識失敗的過程中,看到解決問題,面對失敗之後的成就感。

現在孩子都是被家長捧在手心裡長大的,都在小心翼翼的呵護著孩子,更是有很多家長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還要一部分家長都是孩子犯錯家長去給孩子兜著。

孩子根本沒有機會去犯錯,更沒有機會去面對自己犯的錯誤,所以,也就沒有了面對失敗和錯誤的勇氣。

慢慢的孩子的心理越來越脆弱,越來越害怕失敗。

導致了現在很多孩子動不動就離家出走,動不動就跳樓輕生來威脅家長。

主持人楊瀾曾經說過:“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起。”

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當孩子做一件事情失敗之後,我們通常對孩子進行的只有鼓勵,或者是幫助孩子做決策,但其實,我們更應做的是引導孩子學會決絕問題和麵對失敗的辦法。

在故事中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失敗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

孩子遇到一點小問題就知道哭,每次都是先哭,而不是先動腦筋思考問題。我們要想讓孩子贏得起,前期就必須培養孩子的逆商。學會獨自面對失敗並且解決問題。

只有這樣,以後才能贏得漂亮。

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現在的生活條件不比以前了,現在條件好了,很多辛苦的事情孩子也感受不到了,所以,有必要讓孩子在故事中經歷那種辛苦的經歷,從而得到身心上的成長。

我給家裡的貝貝看了這套《兒童挫折教育繪本》,感覺孩子從表達上和行為上成熟了很多,不再那麼小女生愛哭鼻子了。也懂得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不會什麼事情都找媽媽了。

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手繪插畫精心設計。在色彩和引導力上會更好。

故事中小主角的做法,會引發孩子的思考,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的各種行為,這比家長給孩子講再多的道理都管用得多。

能夠給孩子上很好的教育課,比我們苦口婆心的嘮叨有用的多。

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我不怕失敗、我不再恐懼、我不讓自己受欺負、我不怕犯錯、我不怕分離、我不怕被否定、我不怕被拒絕、我不怕消極情緒、我不怕被嘲笑、我不怕挫折,是這套書的主題,每一冊都是很重要的成長意義。

從貼近實際的場景化問題出發,孩子更容易被帶入故事中去,感同身受。

每本書上都帶有益智遊戲和哲理知識,勞逸結合,讓孩子樂在其中。還要很多思維鍛鍊的題目,參考答案都在最後。

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雙語版本,在孩子的語言啟蒙上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有聲伴讀,非常正宗的美式發音,讓孩子的口語也能流利發展。

設計者考慮到了家長有些不會英語,或者是英語口語不標準的現象。實在是非常貼心。

非常的人性化設計。

為了讓孩子贏得漂亮,讓我們共讀《逆商教育雙語繪本》。

猶太媽媽與中國媽媽的區別:不是更注重讀書,而是“成長型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