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爛在肚子裡,比說出來更好

春秋末年的儒家名師曾子,是一個很有名望和才學的人,作為儒家的傳承人,他一生都諾守中庸之道,凡事都主張平和,從來沒有真正的得罪過別人,因為他平時做人很謹慎,說話也從不亂說說,有時候明明自己有什麼想法,他也不會輕易表露出來。他做人做事總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以至於每次說話之後,他都要深深自省,總是擔心自己說錯過什麼,即便到了臨死前,他還在擔心自己曾經是不是說了什麼不該說的話,甚至非常不放心地問弟子們自己的手和腳是不是還在。

其實,曾子的為人處世方法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或者說更像是一個大笑話,但事實上,正因為他處處小心謹慎,能夠剋制自己的嘴巴,他的一生才會平平穩穩,不曾有過什麼坎坷經歷。我們做人也要學習曾子的謹填,尤其是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能說的話儘量少說,不能說的話要爛在肚子裡,不要輕易說出口,無論心裡的真實想法是什麼,都不要把實話說出來,因為很多不該說的話實際上像一把利劍,既容易刺傷別人,也容易劃傷自己,所以最好還是放在肚子裡消化掉比較安全。

有些話爛在肚子裡,比說出來更好

生活中有很多直性子的人,常常一激動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有什麼就說什麼,心裡想什麼就說什麼,這樣的人看上去非常耿直可愛,可是因為說話太直往往被人討厭和排斥。事實上說話很直爽的人往往不夠委婉,所以當他們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意見時,就會口無遮攔、毫無顧忌地提出來;當他們表達不滿的時候,就會當面批評和抗議;當他們覺得你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就會直接指正出來。

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只是說出了真話.但是在別人看來.有可能會產生誤會,認為你在針對他。其實做人還是要圓滑一些,要知道你的肺腑之宮不一定就是好話,即便你真的對別人不滿.也不要當面就把矛盾公開,這樣只會讓雙方的衝突升級。有些東西也許是你看不慣的,但是即便看不慣也要懂得去接受它的存在,你不想面對的話,不妨選擇沉默面對,儘量讓它消失在肚子裡,說出來也許會成為一個定時炸彈。

有些話爛在肚子裡,比說出來更好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比較黑暗的時期,各股政治勢力互相對抗.常常弄得民不聊生,而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籌碼,很多當權者都會選擇拉攏當時的名人和世族,一些非常有名望有才學的人因此陷人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為了防止受到政治迫害,很多人乾脆選擇隱居,逃離是非。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是當時的名士,不僅長得挺拔俊美,而且才識淵博,深得當權者的重視,不過他這個人比較直率,不喜歡和當權者交往,也不稀罕官場的名利地位,所以他一直以來都沒有人仕之心,每天都和親近的朋友們一起遊山玩水、飲酒作樂,除此之外,他甚至喜歡打鐵。

有些話爛在肚子裡,比說出來更好

儘管遠離是非之地,但是嵇康心直口快.有什麼就說什麼,結果往往招來禍患。某一天,朝臣鍾會聽聞大才子嵇康在打鐵,於是藉著拜訪的名義前來炫耀,當時鍾會駕著非常豪華的車輦來找嵇康。其實明眼人一眼就知道鍾會是故意來炫熠自己的排場和地位的,不過鍾會的確是當權者司馬昭身邊的大紅人.很多人都會敬他三分,嵇康原本可以做做樣子,給鍾會一些面子,這樣實際上也就相安無事了。可是嵇康是個直性子,他看不慣鍾會在自己面前賣弄.於是就故愈裝作沒看見對方.這讓鍾會感到非常尷尬,他原本想在嵇康這個大文人面前炫耀.沒想到遭了這樣的冷 落,心中很不是滋味,於是準備怏怏離開。

本來這件事就此作罷了.可是嵇康偏偏藏不住心裡的不滿,他不無諷刺地問鍾會:“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這句話擺明了就是不給鍾會面子,鍾會非常生氣,於是惡狠狠地回答說:“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兩個人如此精簡的一問一答,堪稱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對話,可是這一番對話的背後卻隱含著濃濃的殺機。鍾會由此心懷怨恨,經常在司馬昭面前說嵇康的壞話,而嵇康也因為有什麼就說什麼的個性而得罪了這位權臣,可以說嵇康最終被司馬氏殺害與這事有很大關係。

有些話爛在肚子裡,比說出來更好

一個圓滑的人不一定總是要懂得說好話,但是一定要懂得把話說好,不中聽的話可以委婉來說,或者選擇不說,這些話雖然也是真話,可是真話未必受人歡迎.這是每個人在說話時應該掌握的技巧。所以即便你對人心懷不滿,即便你對別人的行為有意見,即便你想要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但有些話的確不方便當面說出來,做人還是應該沉住氣,要懂得掩飾自己,在某些情況下,要懂得撒謊,要懂得口是心非。對於那些不該說的話最好還是放在心裡,不要輕易說出來.以免傷害刺激和別人.從而對自己不利。

佛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很多話本身可能是實在話.是真心話,但是這些話往往帶著刺,帶毒.你說出來不僅會傷害到別人.而且最終會傷害到自己.與其這樣,還不如三緘其口.什麼都不說。其實當你隱忍著什麼也不說時。事情往往也會就此作罷,你當然也不會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