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海洋世界裡“餓不死的魚”,就連鯊魚都任由它“欺負”

在偌大的海洋世界裡,生物種類繁多,而作為食肉性的生物種類勢必會依靠自己的優勢捕獲到獵物,從而得以維持自己的生計。

偏偏在海洋世界裡有這樣一種魚,它生性懶惰,所以不太會游泳,但經常吸附在比自己強大的宿主身體上覓食,也會以宿主留下的殘餘食物以及宿主體外的寄生蟲為食,很少會到淺海里自行捕捉無脊椎動物。它就是“鮣魚”。

作為海洋世界裡“餓不死的魚”,就連鯊魚都任由它“欺負”

鮣魚,因天性懶惰,不善游泳,所以也有“懶漢魚”之說。但因其第一背鰭變態形成吸盤,能夠吸附別的物體,所以有時候也會隨漁船,艦船,宿主遊歷海洋,同時獲得“吸盤魚”“吸盤鯊”“免費旅行家”的稱號。

其鰭條由盤中央向兩側裂生成為鰭瓣大約有21-28個,因其尾柄細,前端呈圓柱狀,後端漸側扁。擁有一定的觀賞性,所以在海洋館中時有常見。而有些養魚的朋友也會在自家水族箱和其他魚混養,達到可觀賞的目的。

鮣魚不會一直寄宿在宿主的身體上,當達到餌料豐富的地區時就會自行捕食,“拋棄”宿主,等攝取到一定的食物後,就會重新尋找新的宿主,長期如此循環,想餓死估計都有點難。

但因為在海洋世界裡,鯊魚作為比較兇猛的食肉性魚類,鮣魚也常以鯊魚為宿主而吸附在鯊魚的身體上,就像我們在科學紀錄片上看到的那樣,在鯊魚的身上,總會看到或多或少的鮣魚吸附在上面。

作為海洋世界裡“餓不死的魚”,就連鯊魚都任由它“欺負”

鮣魚繁殖一般在分佈區域的大部分海洋內是春季和夏季繁殖,受精卵外部有一個堅硬的球形外殼,以保護免受傷害和乾燥。當胚胎孵化出小魚以後,就形成了吸盤,並逐漸開始生長小齒,上頜骨、上下頜大齒。自由地生活一年左右,直到長度達到約3釐米,此時它們就會吸附宿主魚了。

因為鮣魚是大洋性魚種,再加上長期跟隨宿主遊蕩,所以分佈範圍比較廣,世界各地基本都能見到它的蹤影,而且加上它“獨特”的繁殖方式相對來說比較安全,所以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也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作為海洋世界裡“餓不死的魚”,就連鯊魚都任由它“欺負”

可能正是鮣魚的這種天生“靈巧”,所以很多時候在商業模式中也會看到它的“靈巧”所在。

“摘要《科學投資》中的一句話:投資大工程的那些中小企業及個人投資者,表現出了一種在大商機面前爭取機會的敏銳,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海中的“大魚”何止千萬,就看你善不善於做一條靈巧的鮣魚。”

所以說,雖然鮣魚在海洋生物中屬於比較懶,但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就像它在尋找新的寄宿主的時候又何嘗不是一種投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