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高棣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苏轼 1037 - 1101

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辛弃疾 1140 - 1207

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 ),辛弃疾从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任上被弹劾免官,回到江西铅山他的瓢泉新居,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再度闲居生活。

词作于闲居瓢泉期间。上片以描述梦境为主。起句“我志在寥阔”,开门见山,直抒胸怀,表现词人高远的志向和宽宏的气度。

下片继续描写梦境。词人在梦幻中无忧无虑地畅游太空,内心充满激情,不禁小声歌唱起来。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辛弃疾 1140 - 1207

作者在南归之前,在山东、河北等地区从事抗金活动,到过扬州,又读到友人伤时词章,心潮澎湃,遂写下这首抚今追昔的和韵词作。

上片是“追昔 ”。作者的抗金生涯开始于金主完颜亮发动南侵时期,词亦从此写起。

下片壮志销磨,全推在“今老矣”三字上,行文腾挪,用意含蓄,个中酸楚愤激,耐人寻味,愤语、反语运用,强化感情色彩。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辛弃疾 1140 - 1207

上片三暗转,大起大落,忽而荣宠有加,忽而忧患毕至;忽而蛮烟瘴雨,忽而日边春来,乍喜乍悲,亦远亦近,变化错综,既是对友人坎坷的同情又有对其振作的鼓励。

下片转叙自己乡居生活情怀 。“门掩草,径封苔 ”,本是冷落景象,但以一笑置之土。这笑,是强作豁达的苦笑,是傲岸不平的蔑笑。

下片基调无限幽愤,都被这一个“笑”字染上了不协调的色彩,反映出一种由于受压抑而形成的不平而又无奈的心情。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高棣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辛弃疾 1140 - 1207

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 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词表面是写优游之趣,闲适之情;但却是抒被迫隐居 、不能用世的落寞之叹,孤愤之慨。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贺铸 1052 - 1125

为金陵怀古词。词上片择取一段最令人感慨的史事来正面描写,表现词人指点江山的鲜明态度和强烈的爱憎之情。

下片化用唐人诗意,由咏史转入抚今,表达作者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浩茫心事。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袁去华,字宣卿,江西奉新(一作豫章)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

袁去华这首怀古词大约作于他任善化(县治在今长沙市内)县令期间。深秋时节,他登台览胜,怃然生感,作出了这首雄铄古今的爱国主义词章。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高棣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葛长庚 1194 - ?

写别离,但离别情绪却没有用一个字来正面点染,只用所见江、山、云、双燕、飞花烘托离人的辛酸。

将别去的速度写得那么迅疾,近乎是叠用由言别到分手到孤单的一个个镜头,又是抒写离人凄苦最有效的手段。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范成大 1126 - 1193

词作于淳熙四年(1177)中秋,五月作者因病辞去四川制置一职,乘舟东去。八月十四日至鄂州(今湖北武昌),十五日晚参加赴知州刘邦翰设于黄鹤山南楼的赏月宴会。

作者对国家分裂的哀怒,对岁月虚度的惋惜,主要还是抒写自己赏月时淋漓兴致和暂释官务快慰。神气超怡,心胸高旷,意境是豪放的、阔大的,风格飘逸潇洒,语言流畅自如,可看出受到苏轼那首中秋同调词的影响。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苏轼 1037 - 1101

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苏轼元祐年(1087)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孙君泽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苏轼 1037 - 1101

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辛弃疾 1140 - 1207

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

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 》,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

词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作者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而无凄楚或哀怨。词中声情,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时而急促,时而沉稳,形成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情致。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程珌 1164 - 1242

多景楼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山甘露寺内。这里面临长江,地势突兀,极目远眺,万里山川可收眼底 。

身处半壁的南宋文人遂多登楼感怀之作。这首词抒发兴废之感。

春暮无语对斜阳,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十三首二

陆广

水调歌头”词调来源于《水调》曲。《水调》曲,为隋炀帝所制。到了唐代,《水调》成为传唱不衰的名曲。直到五代北宋,《水调》仍在传唱。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 》,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

名篇有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