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年收入低于20万的家庭都要看看!

这篇文章是写给家庭年收入低于20万的,希望通过自身的经历和体会,让很多不爱读书的孩子理解并接受,如果父母的爱不能让你醒悟,那只能让现实的皮鞭抽得你遍体鳞伤!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诗出自宋代汪洙的《神童诗》,而我听到这句诗是通过我的爷爷。

这首诗里说得很详实,也很现实。如: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又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到今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结绳记事道竹筒书写,从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道电脑打印机广泛应用;从秦汉的推荐人才到后来的科举制度,再到现如今的高考,无论社会的主流思想如何更替,文字载体形式如何变换,选拔人才的制度如何完善,读书的热潮在社会主流中从未冷却。

虽然有过那么一两年的读书无用论出现,但立马就被现实摧枯拉朽地给击碎一地,书籍作为人类进步的沉淀和阶梯,就个人来说,任何想改变命运,读书就是一条根本之路。白岩松曾经说过,在90%的人看来,读书是唯一的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一条人生出路。领悟到这些读书的意义,才会爱读书、想读书、会读书。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年收入低于20万的家庭都要看看!

不读书还穷,想想你还有什么可选择的人生道路?

就拿我的姑姑来说吧,十六岁本可以继续读高中读大学的,但本人认识不到读书的乐趣和意义,当年非常坚定地放弃了学业,不是逃课就是不参加考试,没办法,奶奶就让她去参加一家国有纺织厂的招工,没想到姑姑一去就被招聘上了。爷爷奶奶没办法,只能让她休学去上班,这一去就是一辈子,姑姑似乎很喜欢在纺织厂的工作和生活。三五年后,姑姑也恋爱了,又过了两三年,姑姑结婚生子,就这样彻底与学习断了层。

没想到上个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大改革,加上家乡的纺织厂没有原料产地优势,运输又不方便,很快就被列为了被改革的对象,进入21世纪后,纺织厂不停地改革改制,最后姑姑被迫下岗。因为没读什么书,加上只会纺织厂里的工作,除了纺纱织布啥也不会做。进入社会后,吃了不少苦头,就算是到了现在,仍然在省会城市打零工,给私营企业端盘子刷碗。

像我姑姑这样的情况的人很多,他们可能下岗后在街头摆摊设点,虽然有一定的收入,可背后的心酸和辛苦,谁又知道?又比如建筑工人们,在我们这个世俗的社会里,遭受了多少的冷眼,他们可能一天三四百元,拿着不菲的工钱,但谁又知道他们住的是什么地方?吃得又是什么饭菜?更让人担心的是他们的长期工作在高危平台和地方,稍微不小心就有可能连命都没有了。

因为没有学历,没有知识文化,很多人没办法才去送外卖,当快递员,风雨无阻,随叫随到,一不小心还得被投诉和打骂。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哪怕是换一份工作,无非也是纯粹地卖体力,超负荷的运转,一身疾病。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年收入低于20万的家庭都要看看!

这种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没有底气,没有资本,没有选择权。一个人的底气和选择权,不是他人给予的,而是要靠自己争取来来的,想要拥有尊严、选择权和成就感,在很多人看来就得好好读书,发奋读书,并且读出个样子来。

不读书还穷,你以为自己是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吗?不可能的!

大家还记得敬爱的周总理说过一句话吗?为中华崛起而发奋读书!没错,可能我们为了读书不需要这么伟大的理想,我们读书不需要这么高尚的情操,能不能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努力读书呢?

就拿我自己来说,高中阶段因为玩得比较多,依仗着自己在初中阶段良好的基础,疯狂地挥霍着自己宝贵的青春,过了高二,就知道自己落下了太多,那个时候奋起直追,但还是因为临场发挥不好,被迫读了一个大专。后来参加了工作,通过就业之后的遭遇才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好的文凭和好大学,你连很多单位或企业的大门都进不去,就别说发展了。认识到了这一切后,凭着努力用功,我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深造,用四年的时间完成自己的蜕变,这才赢得了很多的机会,增加了自己的见识,也结识了很多人缘,这才让自己的事业上了一个台阶。

古时候有悬梁刺股的发奋读书案例,也有穿壁引光的刻苦用功,为的就是一朝取得功名,从此天下知晓。战国的苏秦如果不悬梁刺股刻苦读书,他怎么会博览群书,成为一代名家?西汉宰相匡衡如果不穿壁引光,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怎么会成为汉元帝时期的太子少傅呢?

就拿近点的诗词大会上的雷海为来说,如果他平日里不苦读诗词,怎么会有大会上的精彩表现,并一举多得第三季的诗词大会总冠军?就是因为他夺得了诗词大会的总冠军,人家老家的文化单位就主动请他回去,列入事业编制,有了正式工作。再也不用天天跑外卖了,回想当时董卿说过的一句话:你过去努力读书的沉淀,将来都会以不一样的方式回报你自己。

确实,很多人都因为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只有当你付出越多,你的人生才会有机会获得改变的机会;只有你不断地在书海里和现实中遨游,才能沉淀不一样的自己,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才会有底气,你才会有选择的权利,才会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否则,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哪有什么好事会眷顾你呢?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年收入低于20万的家庭都要看看!

不读书还穷,又没修养,就不要谈什么精气神了

老话说得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刻苦读书,你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还有一句老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讲的东西,其实是说读书除了能增长本事,还能提炼一个人的修养和精气神。

就拿鲁迅先生来说吧,少年时候,他就表现突出,成绩优异。每次获奖,他总是把得到的奖励拿来买书,还买一些干辣椒,每当自己疲倦的时候,或者觉得冷的时候,就一边吃辣椒一边读书。鲁迅先生就是用这种读书的方法,让自己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了我们国家著名的文学家。

还有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从小就爱好读书,就算是在长征途中,也是书不离手。当年很多人不相信这样一个“书呆子”能够领导人民取得胜利,但就是这位气宇轩昂,文字飞扬的大诗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从他老人家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修养,他的能力,他的水平,不管是他写的诗词,还是他指挥的战斗,都显示出高超的技艺和水平,让很多文人墨客和将军元帅佩服之极,甚至是仰慕和崇拜!

不读书又穷,就别谈什么个人发展了

记得网上有个段子:说富不过三代,但穷肯定也不会超过三代,因为穷人家到了第二代还穷的话,几乎就没办法发展起来第三代了,因为没人家想把自己家里的人嫁给家境不好的,也没有人家想娶家境不好的。我们的传统就是讲究门当户对,为什么农村很多男的结不了婚,就是因为穷吗,又没读什么书,这个状况哪家姑娘愿意嫁过去?

现代社会,在我们身边,有两个很鲜活的例子,一个是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一个是恒大集团的老板许家印。一个是当年穷得没裤衩穿,交不起学费,当年是家乡的邻居凑钱给刘强东上的学,人家发奋读书,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一个偶然机会,发现了电子产品市场的机会,这才一点一滴把事业做大做强,最后成就了京东。为了感谢当年资助过他的父老乡亲,刘强东投资一百多亿,在家乡兴办企业,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发一万元大红包。不是因为读了书,刘强东会有这样的个人发展机会?会有这样的修养,知恩图报?恒大集团老板许家印同样是家里穷得叮当响,为了实现个人抱负,他努力读书,走出了河南小山村,进入大学学习,后来成了公务员。但在单位上,一身本领无法施展,于是出来自己创业,才成就了今天的恒大集团。为了知恩图报,人家不但捐钱捐物,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口支援进行扶贫,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还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年收入低于20万的家庭都要看看!

读书,可以让人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事;读书,可以让人领略不同的人生,欣赏世界的风景,并成就你自己的格局。通过读书,可以让你有不一样的认知,通过读书,也可以让你的生命延展宽度和深度。大家可以去看看各大媒体报道的世界财富排行榜、中国财富排行榜、慈善排行榜、世界五百强排行榜、中国五百强排行榜,你们去了解一下这些人和这些企业的领导者们,如果你每天都看新闻联播或者新闻,那电视里面被报道的人物,有多少是读过书的,有多少是不读书的。

我们不能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这一点浪费自己的人生,虽然笔者写得比较严重,为什么是低于20万的家庭都要看一看呢?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一年收入20万,真的就只能老老实实地本本分分地活着,要想做点别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房子、车子、教育、抚养、医疗、衣食等等,无不需要大把的钞票,特别是在城市里,真的是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

作为一个现代人,一要学会思考,二要学会对比和统计分析,这些都是很简单的道理,通过思考和对比分析,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无不被读书人给占据着。真的,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尤其是穷人家的孩子,对于现在来说,家庭收入低于二十万的,你们的孩子就得刻苦努力发奋读书,而且能读多久就读多久,最好念到博士后。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更多的选择,创造更多的可能,然后才能塑造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当人生步入暮年,你就会发现,当年苦读过的日子,才是人生最灿烂的向日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