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B站的宣傳片——《後浪》爆了。

“很多人,從小你們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

“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你們把自己的熱愛,變成了一個可以和成千上萬的人分享快樂的事業。”

“不用活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我們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們的未來。”

……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作為一名把興趣發展成工作,並以此實現了財富自由的95後——

不得不說,這篇演講的每一個句子,都戳中了我的興奮中樞。

看完視頻後,懷揣著澎湃與激動,我把它分享給了一些朋友。

然而,其中一個同齡的朋友,卻給了我這樣的回覆:

“何冰說的這些東西,我覺得跟我的生活沒什麼關聯性。”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是的。

沒有歡呼,沒有狂喜,沒有感同身受。

作為剛結束學業,就去為資本家打工的年輕人,我的朋友這樣告訴我:

“十八歲前,我一直都在為高考而活著,哪來的時間探索培養興趣愛好?”

“我的未來也不需要啥想象力,就是爭取帶我爸媽離開鄉下,在城市紮根。”

……

我一時語塞,竟不知該說些什麼。

沉默了半晌,我忽然想到,前陣子看過的另一個視頻。

演講者,同樣是何冰。

演講的內容,同樣引人深思。

在我看來,它也應該像《後浪》一樣,被傳播到更多的地方——

《見字如面 第四季 第三集》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必須承認。

《後浪》中的每一句話,都是正確且富有正能量的。

可我們也不能否認,《後浪》也確實有一個缺陷,那就是以偏概全。

換句話說,為了傳播性,為了迎合某一群人,它只表達了好的一面。

而當今這個社會的弊端,它則絲毫沒談。

當然,對於一部只有三分多鐘的短片,我們不該有太嚴苛的批判。

只是,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在這個信息龐雜的時代,若想得到思想上的自由,我們就必須觀察事物的兩面。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2019年。

中國農業大學人發學院的教授葉敬忠,對即將畢業的學子們講了一番話。

無關偉大理想,也不慷慨激昂。

而是深沉地提醒他們:

要關注我們社會中的普通人

要儘可能像弱者那樣感受世界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什麼意思?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發展速度如火箭一樣。

短短三四十年,我們建起了高樓與高鐵,擁有了便利而偉大的互聯網。

然而隨著物質迅速膨脹,我們也產生了暴發戶心理,有了越來越多的戾氣。

國外鍍金的,瞧不上國內混社會的;國內創業的,瞧不上國外刷盤子的……

985的瞧不上211,211的瞧不上技校,技校的瞧不上務農老鄉……

最近幾天,知乎上就出現了這樣一則令人不適的熱門提問——

年輕人想赴日留學,父母不同意,於是年輕人就以強者姿態,指責父母眼光低。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地鐵外搶門,客車裡搶座,馬路上一言不合就鬥氣狂奔……

市區的業主詆辱小區保安,有錢的老闆詆辱餐廳服務員……

前陣子,《我是餘歡水》的這些情節,戳中了多少人的痛點——

在公司,餘歡水被業務水平更強的同事欺凌。

在家庭,餘歡水被賺錢能力更強的小舅子欺凌。

另一方面,對於這些事件,無論路人還是餘歡水的妻子,都選擇了視而不見。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如此弱肉強食的現象,為何會在當代中國滋長蔓延?

在葉敬忠看來,很大一個原因,便是——

便是不少人總以強者的心態

對待社會 對待他人

因為強者是成功的象徵

而弱者是失敗的代表

這樣的強者心態表現在城鄉關係上

總是要農村向城市看齊

為了城市人的生活犧牲農村

和農民的利益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無論自身強弱與否,我們都太過嚮往強者式的生活。

對於強者,我們宣傳,我們崇敬,我們一切都要向之看齊。

而對於弱者,我們要麼肆意貶低,要麼就直接本能性無視。

說白了。

《後浪》所描摹的人物,都是那些有幸享受紅利的,年輕人中的強者。

而,我興奮地把《後浪》推給那位朋友時,則完全忽略了他所處的弱勢。

不得不承認,潛意識裡,我確實希望向我的那位朋友炫耀、打雞血:

“你看,這個時代多厲害,在這個時代發光發熱的我們又是多啊!”

可我不知道的是,對他而言,《後浪》這部短片,就像一幅畫出來的滿漢全席。

那些美食色澤誘人,也確實有人吃到了,可唯獨,跟他的青春沒有任何關係。

那麼到底,同樣作為年輕人,我的那位朋友,他的生活是怎樣的?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何冰讀完葉敬忠的信之後,葉璇又讀了另一封信。

這封信的署名,叫麥子,是上海的一名普通白領。

這封信的標題,叫《我奮鬥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這封信剛一上來,麥子就對她上海的白領朋友說道:

我從生下來的那一刻起

就跟你不一樣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怎麼不一樣?

朋友是上海城市戶口,而麥子是偏僻農村戶口。

朋友從小就接受國際化教育,而麥子,就連自己老師的英文發音都不標準。

朋友即使是個學渣,也能享受到優質待遇,被上海的某家二三流大學掃進去。

而麥子,即使加倍努力,考上了朋友輕鬆就能進的大學,也要為學費憂心不已。

我們的考卷一樣

可是我們的分數線卻不一樣

但是當我們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

我們要付出的學費又是一樣的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為了賺錢,為了父母能得到更好的醫療條件,為了終結子女對父輩的循環——

麥子小時候每天的生活,就是沒日沒夜地背書,甚至連中秋節也要挑燈夜戰。

每天早上五點起,直到夜晚十一點,除了吃喝拉撒睡,基本上都在學習。

平時在校園裡奮戰,而到了暑期長假,還要去打工賺錢交學費。

愛好?

興趣?

正如麥子所說:

跟城市的同學相比

我可真的是土得掉渣了

我不會畫畫 不會演奏樂器

而你 你的升學壓力就小得多

你有充足的時間去發展個人的愛好

去讀課外書 去球場揮汗如雨

去野外享受藍天白雲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或許有人覺得:像麥子這樣的年輕人,在當今只是少數吧?

好吧,如果數以億計還算少,那我真的無話可說。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第三封信的主題,與麥子的信緊密相連,描述的是當代許多年輕人的境遇。

每年臨近高考時,我們都會被類似這樣的文章刷屏——

魔幻現實的標題,搭配毛坦廠中學考試大軍的現場圖片。

再加上幾句對應試教育的批判,就能輕鬆釀成爆文一篇。

有人說 這種高壓模式培養出來的

都是高分低能的刷分機器

說孩子們即使考上大學

也適應不了將來的生活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這些批判,有錯嗎?

表面上看,沒什麼錯,甚至似乎還挺有道理。

但實際上,它們全都只是毫無意義的廢話而已。

因為,寫下這些風涼廢話的編輯,全都犯了一個跟我相似的毛病——

沒有站在弱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他們沒有思考過,在毛坦廠讀書的,究竟是一群怎樣的年輕人?

白巖松曾基於他的調查

作出了一個非常客觀

公允 深刻的評價

來毛坦廠讀書的

大多都是底層打工者的孩子們

他們的背後

都是一個個非常卑微的家庭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大城市學校的教師力量和教學方式雖好,可這些年輕人,根本上不起。

為了彌補素質教育的缺失,他們只能且必須在“笨功夫”上加以百倍努力。

不停地上課,考試,做題。

每頓飯,不能超過十分鐘。

每一天,要做十五張試卷。

生病了,只要還可以站起,就絕不許請假休息。

三年如一日的夙興夜寐 枕戈待旦

只為換取一個目標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莫說什麼動漫、遊戲、時尚、科技。

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都沒有一臺自己的手機。

即便有手機,即便上B站,他們也只會去看對學習有幫助的資源。

因為,當他們一旦放鬆,選擇性地去刷各式各樣自己感興趣的視頻。

那麼,就意味著,他們可能會因此而錯失掉逆轉人生的高考良機。

離開毛坦廠,等待著他們的將會是印刷廠、製衣廠、垃圾回收廠……

這,就是隱藏在《後浪》之下,壓在眾多中國年輕人身上的沉重現實。

窮人的孩子沒有傘

下雨的時候他們就只能學會拼命奔跑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可能有人覺得:小羅啊,我們就想看點正能量的勵志視頻,你為啥非得唱反調?

我想說,與《後浪》相比,我所表達的內容雖然不同。

但實際上,跟《後浪》一樣——

我這篇文章,其實也充滿了勵志,充滿了正能量。

在第一封信中,從葉敬忠身上,我看到的並不只是犀利的批判與反思。

還有他對弱者的悲憫,以及充滿了人文主義的,對年輕一代的良苦用心。

正是由於強者心態的諸多損害

在同學們即將離開母校的最後時刻

我才要再次提醒大家

請努力理解那些

服務員 保潔員 保安員

努力理解那些無權 無錢的人

尤其是要嘗試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

我希望我們的畢業生

能夠保持純真 保持真實

人文與發展學院就像你們的母親一樣

並不在乎未來的你財富會有多厚

只希望你們健康 平安 快樂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在第二封信裡,從麥子身上,我看到的也不只是抱怨和抨擊。

還有她作為中堅力量,對這個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心。

我知道這個世界公平是相對的

這沒有什麼可怕的

而真正可怕的是對不公平的視而不見

我們這些人正在成長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我們要關注這個社會

關注這個世界的發展

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而,第三封信,在毛坦廠的學子們身上,我更是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與某些階級嚴重固化的國家相反,在我們這,有著這樣一群年輕人——

他們身處底層,過著“後浪”們看不到,甚至無法想象的日子。

可是,他們卻能考到最好的學校,憑藉毅力扭轉自己的人生。

把孩子送進毛坦廠

父親們在外打工

母親們在這兒輪流給孩子做飯

但即使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

他們的一本上線率達到了66%

他們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一顆

頑強地想要改變命運的決心!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與“後浪”們相比,他們或許沒有那麼多的興趣愛好。

他們或許從未刷過B站,或許接觸不到時代的前沿。

他們或許是周圍同齡人眼中的所謂土老帽。

但。

他們卻以切實的行動,延續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

在我看來,美國夢業已消亡的今天,他們的存在,才是真正的中國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