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金公司退股光大銀行 拉直關係為光大集團上市鋪路

五一節前,光大銀行公告稱,財政部已同意光大集團向匯金公司增發股份,同時匯金公司將其持有的光大銀行102.51億股A股股份轉讓給光大集團。

由此,伴隨著集團改革重組思路的變化,早年光大集團、匯金公司分別持有光大銀行股權的三角關係,轉變為“匯金公司-光大集團-光大銀行”的直線管理關係,並即將得到徹底理順。

根據公告,光大銀行收到光大集團通知,後者於近日收到財政部關於光大集團、光大銀行股權變動的批覆。

根據批覆,財政部同意光大集團向匯金公司增發股份,同時,匯金公司將其持有的光大銀行102.51億股A股股份轉讓給光大集團。

以該行總股本計算,匯金公司持有的這部分股權佔比19.53%。

在這之前,光大集團直接持有光大銀行115.66億股A股股份及17.83億股H股股份,合計佔光大銀行總股本的25.43%。

而在本次股權變更完成後,匯金公司將不再直接持有光大銀行股份。光大集團持股數量則增至236億股,對光大銀行的直接持股比例增至44.96%。

此外,光大集團間接控股的子公司——光大控股繼續持有光大銀行3%股權。

根據書面通知,光大集團與匯金公司尚未就此次股權變更籤署股份轉讓協議,本次股權變更尚需經過銀保監會的批准。

光大銀行的公告也顯示,光大集團將按照香港證券及期貨監察委員會的相關規定,申請豁免向該行所有股東發出強制收購要約,並按照《證券法》、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履行免於發出要約的相關程序。

“集團分拆”匯金入主

光大銀行與匯金公司的股權故事,始於2007年啟動的光大集團改革重組。

此前,光大銀行於1999年整體收購了中國投資銀行,自身實力得到擴充的同時,也扛起了鉅額不良資產包袱,不良率從不到10%飆升至接近40%。

資產質量的惡化也極大影響了光大銀行既定的A股上市計劃,迫使光大集團2003年啟動重組改革,並在此後數年持續成為焦點。最終重組方案在2007年獲批,核心是——“集團分拆”。

按照該方案,光大先行啟動了銀行的改革重組:匯金公司於2007年11月向光大銀行注資等值於200億元人民幣的美元,按照1元/股的價格購買該行新發行的200億股普通股。

匯金完成注資後,光大集團在銀行的股權比例由45.55%稀釋到13.25%。匯金公司自此成為光大銀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達70.88%。

“以時間換空間”的做法,使光大銀行脫離困境,並在2009年完成增資擴股,2010年實現A股上市,2013年實現H股上市,資本與發展的問題都得到解決。

但與此同時,銀行控股權“旁落”,也使得光大集團當時對旗下金融資源的整合及控制力明顯減弱,各部門之間的協同效應無法發揮。

截至2013年末,匯金公司直接持有光大銀行192.77億股,持股比例為41.66%;光大(集團)總公司和光大控股合計持有光大銀行股份僅為8.09%。

拉直關係利於整體上市

2014年8月,光大銀行再度公告稱,國務院已正式批覆光大集團改革重組的細化方案。

與2007年的“集團分拆”不同,新方案的核心在於“集團強化”。

根據新方案,光大(集團)總公司由國有獨資企業改製為股份制公司,並更名為“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由財政部和匯金公司發起設立。

重組後,光大集團的股權結構為:匯金公司持股55.67%,財政部持股44.33%。

而光大銀行此前“擰巴”的股權也被拉直:匯金公司以其持有的90億股該行股份出資到重組後的光大集團,從而使得光大集團、匯金公司分別持有光大銀行股權的三角關係,轉變為“匯金公司-光大集團-光大銀行”的直線管理關係。

該股權變更手續完成後,重組後的光大集團直接持有光大銀行股份比例由4.41%升至23.69%,成為第一大股東。

此外,光大集團旗下控股子公司——光大控股還持有該行3.37%股權。匯金公司直接持有該行的股份比例則由41.24%降至21.96%。

此番光大集團向匯金公司增發,同時匯金將持有的剩餘光大銀行股份轉讓給光大集團,意味著光大銀行股權被徹底拉直,“匯金公司-光大集團-光大銀行”的直線管理關係完全理順。

直線管理關係被完全理順,有利於光大集團整體上市提速。

在這之前,光大集團董事長李曉鵬曾於2018年3月表示,“創造條件、擇機上市,是光大集團打造世界一流企業的戰略選擇。”

但是,對於集團整體上市,李曉鵬直言,沒有時間表上的承諾。

而在2019年9月,深交所黨委書記、理事長吳利軍履新光大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之時,就有業內人士猜測,吳利軍有較豐富的證監會和深交所工作經驗,將利於加快光大集團整體上市進程。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