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的《活著》是為了悲劇而悲劇嗎

我這個人讀書不細,除了研究裡面的寫作手法,大多數情況沒有去研究文學作品本身。所以只是粗略一說。

先不說餘華的《活著》,先說當下文壇比較有名的青年作家——鐵西三劍客,或者進一步講,被某些人認為是未來文學大師的雙雪濤。很多人推崇雙雪濤,除了他的文筆的確不是隨便說說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寫的東北下崗潮符合“苦難文學”主題。

大家歷來對苦難文學是非常推崇的,所以即便雙雪濤寫的《平原上的摩西》屬於破案小說(因為文筆和創作手法的修飾,變得像文學作品),但是大家對他的認可程度是非常高的。所以很多讀者看了他的小說後,感覺他的作品就像黑暗中的燈塔,照亮了自己的生活。


餘華的《活著》文學價值,有一點原因在於他寫的是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雖然主角福貴開始是地主階級,但後來因為他自身的原因,家庭破敗,淪為勞苦大眾。這和《平凡的世界》等代表苦難文學作品的道理一樣,當然《平凡……》的價值遠遠不如《活著》。


餘華的《活著》是為了悲劇而悲劇嗎


為什麼有人覺得《活著》像是為了悲劇而悲劇?因為小說裡面推動故事發展的因素,主要以“一個一個地死去”來推動的。給人的感覺似乎欠缺什麼。不像閻連科的《日光流年》,裡面的主人公司馬藍,他和藍十一的悲劇,固然有社會原因,但是也離不開他的自私性。但是《活著》的悲劇,似乎把全部原因歸咎於社會,雖然福貴自身也有問題,但在小說裡面,沒有放大。

其實,說句不通人情的話,老一輩作家,因為經歷了wen革等事情,只要寫作有一定水平,寫出來的作品,大部分情況下都能在社會上留下很好的口碑。因為苦難文學有教育意義。當然,我的意思絕不是說,閻連科餘華等作品的作品質量不行,他們的作品質量是相當不錯的。我的意思只是說,這些作家的作品好,某種程度上講,也是沾了時代的光。

到了今天,人們仍然在推崇苦難文學,這樣的話,對文學的進步並不能起到好的推動作用。

苦難文學有教育意義,但是對於筆者來說,我覺得今天的文學作品,恰恰要“反教育”。

舉報/反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