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教你看懂《後浪》,為何網絡一片罵聲?

我是“前浪”,所以我在看《後浪》時心情可謂是激動不已,甚至有點熱淚盈眶的感覺。

激情澎湃,恨不得自已就是視頻裡的“後浪”,在這樣美好的時代和繁榮的世界裡施展自已的理想與抱負。也激動於如今的“後浪”們有如此好的機會,正如視頻中所說的“滿懷羨慕”。

但這種感動的前提,只因為我是“前浪”。

《後浪》上線後,爭議紛紛,前浪們激動不已,而在真正的“後浪”眼中,似乎視頻完全無法打動自已,為何?難道是視頻拍得不好?文案寫得不好?又或者是“後浪”們不識好歹?不懂珍惜?

其實都不是,視頻精美,非常打動人心,文案非常棒,網友們紛紛稱之為“高考滿分作文”,但“後浪”們真的很難與之產生共情。

那為何沒能打動“後浪”們呢?因為它只是一個長輩對孩子的殷切期盼與諄諄教導。

每一個人都曾年輕過,試問自已年輕的時候,又或者是正在年輕的自已,有多少人會真正把長輩的教導聽進心裡呢?因為長輩的經驗是年輕人從未曾體驗過的一切,既然未曾體驗過,又如何能感同身受?

這就是“後浪”們對《後浪》無感的原因。

3招教你看懂《後浪》,為何網絡一片罵聲?

01 你的“羨慕”與我無關

何冰老師,52歲,這個年紀是“後浪”的父親,他深情款款的演繹,為《後浪》注入了靈魂,像一位老父親對孩子們的殷切教導。

教導是真誠的,發自肺腑的,但孩子們又是否願意聽呢,又或者說他們是否能聽懂和理解呢?

並非孩子們叛逆,不懂尊重長輩,只是讓一個正當年輕,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去理解四十不惑後的人生感受,這也是不切實際的,哪怕這個四十不惑的感受是真知灼見。

人生就是這樣,不到那個年紀,無法體會那個年紀的感受。

但這也是人生的魅力所在,因為這樣才能讓人生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世界才會豐富多彩,否則一個18歲孩子就能完全領悟80歲老人的智慧,並且如同80歲老人一樣去生活,去思考世界,也並非是件好事。

  • 那些口口聲聲 “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 應該看著你們
  • 就像我一樣
  • 我看著你們 滿懷羨慕

這是視頻中的原話,說出“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是自以為見識多廣的“前浪”們,何冰老師說的“羨慕”,也是我的“羨慕”,而這一切都是緣於前浪的感受,與“後浪”又有何關係呢?

所以我們這些”前浪“的羨慕只是屬於我們自已,“後浪”從不在意。因為沒人去關注別人是否羨慕自已,別人的羨慕或者不羨慕改變不了自已的人生。

3招教你看懂《後浪》,為何網絡一片罵聲?

02 所感慨的美好,是我眼中的習以為常

  • 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
  • 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
  • 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
  • 科技繁榮 文化繁茂 城市繁華
  • 現代文明的成果 被層層打開
  • 可以盡情享用

記得在我小時候,爸媽常和我嘮叨:“你們現在真是好,想吃啥有啥,想穿啥有啥,還不懂得珍惜,我們小時候想吃點肉都困難,逢年過節才有那麼一丁點,你外婆他們還曾吃過土呢。”

爸媽的話語並不是說希望我們回到過去過那樣的苦日子,而是希望我們能珍惜現在他們眼中的好日子,用功讀書。

我爸媽寫不出《後浪》這樣華麗的文章,但其中所包含長輩的期待與教導是一模一樣的。

但當時的我聽後,無動於衷,因為我沒有經歷過他們所說的困難時期,從小生下來過得就是吃穿不愁的日子,無法對他們所說產生共情,依然我行我素。

歲月如梭,當我們成為前浪,看著後浪這樣的生活,也和爸媽當年一樣發出相同的感慨。畢竟後浪們現在的生活可是互聯網時代、交通便捷程度、物資豐富程度又哪是我們小時候可比的。

這是讓人高興的時代的進步,我們這些前浪是這種進步的見證者,所以我們感同身受。但對於後浪來說他們出生就是這樣的環境,又如何能對這些生出感慨呢?

歷史總是在不斷輪迴,小時候我們無法理解爸媽語言背後的期望,又如何能要求現在的後浪們就能為此感動不已呢。

3招教你看懂《後浪》,為何網絡一片罵聲?

03 我真的不喜歡“別人家的小孩”

在《後浪》視頻中,很多優秀的UP主展現了自已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有跳傘、有出國旅遊、有電競冠軍,都在用自已的方式來表達著對生活的熱愛。

他們中有些人可能天生家境條件優越,但有些也曾是普通的一位後浪,憑著自已的努力一步步打造了今天的生活。

有人說這些UP主過的是“富二代”的生活,他們的生活不屬於現實的“後浪”,嘲笑自已是拖後腿的“後浪”,誠然如此,視頻中所展現的生活是讓很多人羨慕的,也並不是每一個後浪都能過上如此的生活,甚至可以說只有少部分後浪能如此。

然而這只是長輩對後輩的一種期望,以他們為例,希望後浪們能自由去追求自已的夢想,過上自已幸福的生活。

從這個角度來看,長輩沒有錯。

3招教你看懂《後浪》,為何網絡一片罵聲?

“別人家的小孩子”是很多人童年的惡夢,爸媽總喜歡拿“別人家的小孩子”和自已做對比,想以此激勵我們以“別人家的小孩”為目標奮起學習。他們的目的並沒有錯,只是想用身邊的實例來給自已的孩子舉例,想以此激發小孩的動力。

只不過往往用錯了方法。“別人家的小孩”常常給孩子帶來挫敗感,覺得自已努力了,總有更好的“別人家的小孩”在等著自已。

所以視頻中這些優秀的UP主在“後浪”眼中多像別人家的小孩啊。

3招教你看懂《後浪》,為何網絡一片罵聲?

在現實中,我看到過半夜2點還送外賣的後浪小哥,疫情期間奮鬥在一線的後浪小護士、深夜還在修改策劃案的後浪小專員,他們可能沒有時間到處旅遊,也沒有錢去跳傘。面對著競爭、房貸、車貨,孩子、老人各種各樣的生活壓力,但仍在努力著。

這份拼博表面上看是為了自已,為了生活的壓力不得不做的妥協,但其實正是有這些無數人的努力匯在一起,才是這個社會越來越好的原因所在。

也許過了若干年後,現在的後浪變成了前浪,再來回看《後浪》,也將如同現在的前浪一樣激動不已,但那是以後,而不是現在,時間還未到,不可強求。

《後浪》雖然無法引起“後浪”的共鳴,但引發了無數前浪們的轉發與認可,對B站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