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教你看懂《后浪》,为何网络一片骂声?

我是“前浪”,所以我在看《后浪》时心情可谓是激动不已,甚至有点热泪盈眶的感觉。

激情澎湃,恨不得自已就是视频里的“后浪”,在这样美好的时代和繁荣的世界里施展自已的理想与抱负。也激动于如今的“后浪”们有如此好的机会,正如视频中所说的“满怀羡慕”。

但这种感动的前提,只因为我是“前浪”。

《后浪》上线后,争议纷纷,前浪们激动不已,而在真正的“后浪”眼中,似乎视频完全无法打动自已,为何?难道是视频拍得不好?文案写得不好?又或者是“后浪”们不识好歹?不懂珍惜?

其实都不是,视频精美,非常打动人心,文案非常棒,网友们纷纷称之为“高考满分作文”,但“后浪”们真的很难与之产生共情。

那为何没能打动“后浪”们呢?因为它只是一个长辈对孩子的殷切期盼与谆谆教导。

每一个人都曾年轻过,试问自已年轻的时候,又或者是正在年轻的自已,有多少人会真正把长辈的教导听进心里呢?因为长辈的经验是年轻人从未曾体验过的一切,既然未曾体验过,又如何能感同身受?

这就是“后浪”们对《后浪》无感的原因。

3招教你看懂《后浪》,为何网络一片骂声?

01 你的“羡慕”与我无关

何冰老师,52岁,这个年纪是“后浪”的父亲,他深情款款的演绎,为《后浪》注入了灵魂,像一位老父亲对孩子们的殷切教导。

教导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但孩子们又是否愿意听呢,又或者说他们是否能听懂和理解呢?

并非孩子们叛逆,不懂尊重长辈,只是让一个正当年轻,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去理解四十不惑后的人生感受,这也是不切实际的,哪怕这个四十不惑的感受是真知灼见。

人生就是这样,不到那个年纪,无法体会那个年纪的感受。

但这也是人生的魅力所在,因为这样才能让人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世界才会丰富多彩,否则一个18岁孩子就能完全领悟80岁老人的智慧,并且如同80岁老人一样去生活,去思考世界,也并非是件好事。

  • 那些口口声声 “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 应该看着你们
  • 就像我一样
  • 我看着你们 满怀羡慕

这是视频中的原话,说出“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是自以为见识多广的“前浪”们,何冰老师说的“羡慕”,也是我的“羡慕”,而这一切都是缘于前浪的感受,与“后浪”又有何关系呢?

所以我们这些”前浪“的羡慕只是属于我们自已,“后浪”从不在意。因为没人去关注别人是否羡慕自已,别人的羡慕或者不羡慕改变不了自已的人生。

3招教你看懂《后浪》,为何网络一片骂声?

02 所感慨的美好,是我眼中的习以为常

  •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
  • 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
  • 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
  • 科技繁荣 文化繁茂 城市繁华
  • 现代文明的成果 被层层打开
  • 可以尽情享用

记得在我小时候,爸妈常和我唠叨:“你们现在真是好,想吃啥有啥,想穿啥有啥,还不懂得珍惜,我们小时候想吃点肉都困难,逢年过节才有那么一丁点,你外婆他们还曾吃过土呢。”

爸妈的话语并不是说希望我们回到过去过那样的苦日子,而是希望我们能珍惜现在他们眼中的好日子,用功读书。

我爸妈写不出《后浪》这样华丽的文章,但其中所包含长辈的期待与教导是一模一样的。

但当时的我听后,无动于衷,因为我没有经历过他们所说的困难时期,从小生下来过得就是吃穿不愁的日子,无法对他们所说产生共情,依然我行我素。

岁月如梭,当我们成为前浪,看着后浪这样的生活,也和爸妈当年一样发出相同的感慨。毕竟后浪们现在的生活可是互联网时代、交通便捷程度、物资丰富程度又哪是我们小时候可比的。

这是让人高兴的时代的进步,我们这些前浪是这种进步的见证者,所以我们感同身受。但对于后浪来说他们出生就是这样的环境,又如何能对这些生出感慨呢?

历史总是在不断轮回,小时候我们无法理解爸妈语言背后的期望,又如何能要求现在的后浪们就能为此感动不已呢。

3招教你看懂《后浪》,为何网络一片骂声?

03 我真的不喜欢“别人家的小孩”

在《后浪》视频中,很多优秀的UP主展现了自已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有跳伞、有出国旅游、有电竞冠军,都在用自已的方式来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中有些人可能天生家境条件优越,但有些也曾是普通的一位后浪,凭着自已的努力一步步打造了今天的生活。

有人说这些UP主过的是“富二代”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属于现实的“后浪”,嘲笑自已是拖后腿的“后浪”,诚然如此,视频中所展现的生活是让很多人羡慕的,也并不是每一个后浪都能过上如此的生活,甚至可以说只有少部分后浪能如此。

然而这只是长辈对后辈的一种期望,以他们为例,希望后浪们能自由去追求自已的梦想,过上自已幸福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看,长辈没有错。

3招教你看懂《后浪》,为何网络一片骂声?

“别人家的小孩子”是很多人童年的恶梦,爸妈总喜欢拿“别人家的小孩子”和自已做对比,想以此激励我们以“别人家的小孩”为目标奋起学习。他们的目的并没有错,只是想用身边的实例来给自已的孩子举例,想以此激发小孩的动力。

只不过往往用错了方法。“别人家的小孩”常常给孩子带来挫败感,觉得自已努力了,总有更好的“别人家的小孩”在等着自已。

所以视频中这些优秀的UP主在“后浪”眼中多像别人家的小孩啊。

3招教你看懂《后浪》,为何网络一片骂声?

在现实中,我看到过半夜2点还送外卖的后浪小哥,疫情期间奋斗在一线的后浪小护士、深夜还在修改策划案的后浪小专员,他们可能没有时间到处旅游,也没有钱去跳伞。面对着竞争、房贷、车货,孩子、老人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但仍在努力着。

这份拼博表面上看是为了自已,为了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做的妥协,但其实正是有这些无数人的努力汇在一起,才是这个社会越来越好的原因所在。

也许过了若干年后,现在的后浪变成了前浪,再来回看《后浪》,也将如同现在的前浪一样激动不已,但那是以后,而不是现在,时间还未到,不可强求。

《后浪》虽然无法引起“后浪”的共鸣,但引发了无数前浪们的转发与认可,对B站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