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軍閥曹錕:"我就不信,我們還打不過那小日本!”

曹錕,字仲珊,1862年生於直隸天津一個小業主之家。幼年曾入私塾,粗通文字,好習武。世傳曹錕不識字,給人題字,只會題一"虎"字,實則曹錕頗通才藝,猶善畫梅。十六歲後,以販布為生。二十歲時,投淮軍當兵。不久,被選送天津武備學堂學習。1890年畢業後,入宋慶的毅軍當哨官。1895年,到天津小站投奔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憑著他的善於投機鑽營,很快博得袁世凱的歡心,成為"北洋三傑"之外的第四號人物,歷任幫帶、管帶、統領、統制、總兵等。

血性軍閥曹錕:

1912年2月,袁世凱竊取了臨時大總統職,南京臨時政府派員至北京迎接其南下就職。曹錕當時任北洋第三師師長,在袁的操縱下,縱兵譁變,焚掠內外城,為袁世凱製造拒絕南下的藉口。1914年4月,曹錕被袁世凱任命為長江上游警備司令,率第三師進駐嶽州,監視南方革命勢力。1915年,曹錕投袁世凱所好,擁護他稱帝。1916年1月,曹錕又受命率軍入川,與護國軍交戰。袁世凱死後,曹錕被調任直隸督軍,駐守保定。

血性軍閥曹錕:

曹錕是直系重要頭目之一,但他在當時直皖兩派尖銳的矛盾衝突中,常以兩面敷衍的手法求得自保。他與皖系段祺瑞保持良好關係,段祺瑞以權利誘惑他,他便附和段;馮國璋以直系結合為號召,他又附和馮。曹錕的官癮大、野心大,當時馮國璋任代理大總統,副總統一職虛懸,曹錕垂涎不已,段祺瑞、徐樹錚便以"副總統"一職作為釣餌,爭取他加入了主戰派,併成為主戰派督軍團的盟主。

血性軍閥曹錕:

1918年2月,曹錕親領大軍南下入湘,3月攻陷嶽州,4月佔領衡陽。可是,段祺瑞並沒有兌現"副總統"之約,反而連他親手搶下的地盤湖南也讓給張敬堯。曹錕一怒之下回到天津。6月,督軍團在天津開會,曹錕本擬策動議和,但徐樹錚向他百般解釋,"副總統"之約一定會兌現。曹錕覺得尚有希望,又繼續主戰,但和徐樹錚討價還價。徐主張先南下作戰,立功後送副總統之座;曹錕堅持先定下副總統歸自己,再去南征,雙方爭持不下。8、9月間,曹錕部將吳佩孚在湖南前線通電攻擊段祺瑞內閣及其武力統一政策,曹錕亦暗中支持。面對這種局勢,段祺瑞也只得決定讓曹錕出任副總統,指使安福國會開會薦舉。但是,國會中的交通系、研究系一百多名議員再徐世昌的策動下,以"虛副總統一席以待南方領袖"為由,反對選曹錕為副總統,拒不出席會議。結果,折騰了一番。終因法定人數不夠而"流會"收場。曹錕白做了一場"副總統"美夢。

血性軍閥曹錕:

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曹錕被奉為直系首領。曹錕與吳佩孚一北一南互相呼應配合,準備與皖系決一雌雄。同時,積極拉攏張作霖,共同對付段祺瑞。於是,直、皖軍閥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終於在1920年7月14日爆發了直皖戰爭。戰爭只進行了4天,以直系大獲全勝而告終。

血性軍閥曹錕:

直皖戰爭段祺瑞戰敗後,遂通電辭職。曹錕和張作霖舉行天津會議,商量組閣。曹錕本來想推薦王士珍,但為了鞏固同張作霖的關係,最終同意了張作霖請出他的兒女親家靳雲鵬組閣的建議。於是,靳內閣於8月11日組成。8月14日,曹錕、張作霖兩位大帥乘坐專列進京,徐世昌迎之以帝王之禮。

血性軍閥曹錕:

曹錕、張作霖為共同壟斷北京政府,達成分贓協議:曹錕為直魯豫三省巡閱使,吳佩孚為副使;張作霖晉授為鎮威上將軍。雙方各向北京政府索要軍費一千萬元后,於9月4日離京返天津。到天津後,由張景惠、靳雲鵬撮合,曹錕將七歲之女曹士英許給張作霖八歲之子張學思(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曹、張兩人又成了兒女親家。

但是,曹、張兩人的合作以及直、奉兩派的聯合極其短暫。直系要保住已得利益並繼續搶佔地盤,奉系為擴大勢力範圍而不斷向關內發展,雙方衝突很快尖銳化。靳雲鵬內閣上臺後,完全受直、奉兩系的控制,凡事均需直奉雙方同意方可。靳雲鵬為了統一步驟,調處直奉矛盾,邀請張作霖、曹錕、王佔元到天津開會,時稱天津四巨頭會議,也稱巡閱使會議。

血性軍閥曹錕:

從1921年4月下旬開至5月下旬,各方就財政、內閣、裁兵等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和爭吵,雖有所妥協,各有收穫,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直奉矛盾反而更加尖銳激化,最後不歡而散。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靳內閣支撐了數月之後,不得不在12月17日宣佈辭職。12月24日,張作霖薦舉親日派梁士詒當了國務總理。梁士詒上臺後,幹了一系列親日賣國勾當,引起全國各界不滿。直系的吳佩孚也趁機大肆攻擊梁內閣,矛頭實則指向了張作霖。張作霖則揚言,如果吳佩孚再反對梁內閣,即以"反抗元首"和"軍人干政"的罪名加以,壓下了反對的聲音。

血性軍閥曹錕: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曹錕拒絕出任日偽職務,顯示出民族氣節。華北淪陷後,曹錕的老部下紛紛落水,出任漢奸政權要職。日本情報頭子土肥原賢二極力拉攏前大總統曹錕,想以他為首成立傀儡政府,年邁的曹錕在劉夫人勸導下,立誓寧肯喝稀粥,也不給日本人辦事。當曹錕聽到臺兒莊大捷的消息時,興奮溢於言表,連說:"我就不信,我們還打不過那小日本!"但隨著戰事不利,他不久便病重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