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純:成長,是一場與自己的談判

——“老徐會客廳”專訪北京市盈科(揚州))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 王純律師

撰稿 | 茉莉

王純,出生於東北一個貧窮的小村莊,以縣高中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大學,成為村裡走出來的第一個大學生。在國有企業工作七年之後,毅然辭職,選擇了更具挑戰性的律師職業。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如果把人生比喻成疆場,王純用他的不懈努力和衝勁,一步步開疆拓土,為了更遵從自己的內心,為了更靠近自己的夢想。

如今,王純,正以一名青年律師的身份,踏上人生路上新的征程。

01


王純:成長,是一場與自己的談判


在王純的童年記憶裡,村子裡的人們都是靠種地為生,祖祖輩輩都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而對於王純這一輩的孩子們來說,擺在眼前的出路,除了回家種地,要麼去當兵,要麼去讀書。

從來沒有上過學的母親,支持王純讀書的目的特別簡單,就是希望王純將來能做個農村教師,既有工作還不耽誤種地。

在求學的道路上,王純始終刻苦努力奮發向上,希望通過求學改變命運。在村裡,他是第一個考取縣重點高中的孩子,高中三年成績一直優異,還曾因為獲得縣裡的獎學金而上過縣電視臺。

▲2017年6月10日王純正式成為揚州企業家公益聯盟聯合發起人之一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3年,王純考取北京郵電大學法學專業。那個祖祖輩輩靠土地而生的小村莊,終於走出了第一位大學生。

父親賣掉了家裡一頭牛,連同省吃儉用攢下的積蓄,湊齊了王純上大學第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王純清楚地記得,當時母親把一萬多元縫在了他的衣服裡,自己一個人坐上了從哈爾濱去往北京的火車。

王純,揮別家鄉,獨自一人踏上了南上求學的道路。他的命運,也因為自己的努力,開始改變。

王純:成長,是一場與自己的談判
王純:成長,是一場與自己的談判


為了不給家裡增加負擔,從大二開始,王純就申請了助學貸款。學費解決了,生活費就要靠自己去掙。王純說那個時候也不知道還有什麼更好的打工途徑,因為自己文科成績還不錯,於是就去做家教。

那個時候,王純騎著自行車,幾乎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大街小巷,以至於到後來,對這座城市比對自己的家鄉還要熟悉。

週末的時候常常要同時兼兩三個家教,主要教初中英語、數學、幾何和高中地理。暑假是從來不回家的,除了申請學校的勤工儉學崗位,還要做幾份家教。“暑期打工兩個月,就幾乎能掙到一個學期的生活費了。”王純說道。

辛苦打工掙生活費,並沒有耽誤王純的學習。大學期間每年都能獲得獎學金,被評為優秀學生幹部、團幹部、三好學生等,大三那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畢業時被評為北京地區優秀畢業生。

大四的時候,王純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規劃,他加入了考研行列。然而,天不遂人所願,考研之路僅以四分之差而止步。此時,王純面臨的境況是家裡已經沒有錢支持他繼續讀書。

畢業時,王純向自己的表姐借了5000元,開始了求職之路。

03

王純:成長,是一場與自己的談判


我們常說,人生即選擇,選擇即命運。

在告別象牙塔的這一刻,王純站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生活的壓力迫使他不得不放棄繼續考研,此時的轉機是有兩家用人單位拋出了橄欖枝。

王純被北京昌平地區大學生村官錄取,同時又收到了中國移動揚州分公司的試用通知。大學生村官的工資並不高,對於沒有戶口的外地人來說,在北京生活的壓力非常大。

於是,2007年的夏天,王純來到了揚州。他被公司分到了儀徵分公司,擔任渠道管理員。在沉重的生活現實面前,王純無暇亦無心顧及其他,誠如當年發奮讀書一樣,他恪心盡職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那個時候,工作的日常就是騎著電動車跑業務。從渠道管理員到營業部主任,在王純將自己的足跡跑遍了儀徵的十一個村鎮之後,終於等來了一個機會。

揚州分公司綜合部秘書和法務管理的職位空缺,法學專業畢業的王純正好符合條件,被公司從儀徵調到了揚州。

“我特別感謝在綜合部做秘書的那四年,企業法務管理的工作,讓我所學的法律專長能夠得到發揮。”回憶起那段時光,王純依然心存感激。

04

王純:成長,是一場與自己的談判


“人生能有幾回搏”,有時候,一個理想、一份堅持就會帶來一段不尋常的人生路。其實,每個人離成功也許距離都不太遠。

在中國移動揚州分公司綜合部工作了四年之後,王純又到品質管理部工作了將近三年。伴隨著這七年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活而來的,不是漸漸被磨平的稜角,而是內心裡愈發強烈的渴望改變的衝動。

“很感謝原來的企業給予我施展法律專長的平臺和機會,但我覺得個人應該有更多的嘗試,去尋找更大的發揮才能的平臺”。王純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想法,語言樸實,卻顯露出他對生活充滿的激情與憧憬。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夢想,不一定要盲目跟從,但一定要遵從自己的內心、自己的夢想和衝勁。為了準備司法考試,王純每天下班回家都要看書到深夜,週末也從來不出去參加應酬。

2015年年初,通過了司法考試的王純,毅然辭職,來到江蘇立科律師事務所,成為了一名實習律師。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熟練掌握了處理各種案件的全部流程,從接待諮詢到受理案件、從法律文書到出庭再到後續執行。

命運總是無常的,起先看似確定了目標或方向,也許就在一瞬間,在你面前就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一條路。從企業職員到律師的身份轉換,成為王純一生受用的經歷,也為他人生的成長開啟了另一扇大門。

05


王純:成長,是一場與自己的談判


幾年的企業法務管理工作,讓他對企業的運營機制瞭解得更透徹,對於企業在法律方面的需求點把握得更準,處理起來也就更有經驗。

對於顧問單位的每一個案件糾紛,王純都會幫助企業梳理、收集、補充證據材料,充分向企業分析、陳述案件處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從而制定適當的糾紛處理決策方案。對於案件訴訟過程中的每一次溝通談判,王純都積極參與,為企業爭取最大的利益,充分發揮企業法律顧問的作用。

2017年11月11日中午,王純接到他服務的一個顧問單位的電話,請他下午出席一買賣合同糾紛案件訴訟後、庭審前的商務談判。當天正值他妻子臨近預產期住院待產,他與妻子溝通又與醫生確認無誤後,匆匆趕到顧問單位企業,協助顧問單位與對方進行談判。

談判中,王純又接到電話得知妻子即將生產,他快速與顧問單位老闆溝通了後續談判方案後趕回醫院。當晚19時,王純的小女兒平安降生。隨後,顧問單位老總也傳來談判順利的消息。

這一天是雙十一,也是王純最忙碌和最有收穫的一天。

2017年,王純通過非訴談判、律師函、電話溝通以及訴訟等途徑,累計為他的顧問單位成功追索貨款100餘萬元,受到顧問單位領導的一致認可。

06

王純:成長,是一場與自己的談判


做訴訟業務是否用心,庭審上最能見分曉。庭下準備六分,庭審上能表現十分的那是天才,而往往庭下準備十分,庭審上大體才能表現六分。王純說,他不是天才,他只是一直在努力,每個案件都做到準備十分。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案件,律師都辦理得那麼完美,可能有一些結果是律師不能控制的。但是王純堅信,“唯有律師盡心竭力嘗試了,盡到了自己的本分,才能對得起自己的職業良心,對得起自己的職業道德,對得起自己收的律師費,才能對自己說問心無愧”。

這句看似平凡的話,卻道出了王純對律師這一職業最深刻的認識。堅持心懷理想,恪守職業道德 ,是做好律師的基本標準。

《管子·七臣七主》載:“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律師的價值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或者榮耀,更應當是一種責任,一種歷史使命,一種為實現社會正義和法律價值而不惜付出的勇氣和膽略,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處世精神和高尚情懷。

王純有他自己獨特的人生觀:儘自己所能去熱愛這個世界,儘自己所能去熱愛自己的工作,儘自己所能去幫助身邊的人。

在參加揚州企業家公益聯盟“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時,王純又表現出了他活潑和藹的一面。陪伴留守兒童做遊戲的他,就像一個單純的大孩子。王純說:“雖然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感恩社會的心是無限的。”

王純舉手投足間的從容大度、眼神中透出的溫和沉穩、交談時帶出的機智幽默,刻畫出的是一位多維度的、愛憎分明又充滿智慧與謀略的青年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